公示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明在线 > 文明在线 > 党的建设加强 核心作用强化 > III - 6 班子建设

党史知识的德育渗透

作者/来源:盛媚    发布时间:2012-11-23

党史知识的德育渗透

【正文】

党史知识在对学生的德育中渗透,这一问题涉及到的对象有两个,一个是党史知识,另一个是90后的学生群体。这是班主任做好德育工作的两个研究系数,需要下功夫好好研究。

第一是对党史知识研究。

首先,从党史的发展脉络上做一条线性的梳理,可以发现:

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实践创新历程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并创立了三大历史伟业、实现了三大实践创新。

一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对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特点,面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紧紧把握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时代主题,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举起了救亡图存、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旗帜,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完成了历史赋予自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二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对世界社会主义方兴未艾、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的国际局势,面对中国百废待兴的局面,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大势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艰辛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对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及时实现了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果断作出改革开放的战略抉择,紧紧把握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加快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中华民族找到了一条走向繁荣富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以其先进性本质作引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所创造的最典型的历史伟业和最重大的实践创新。……”

在这三个历史时期中,串联了中国共产党一系列的大事记:例如第一阶段经历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红军长征、全面抗战、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等四件大事。

第二阶段经历了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以及1956年到1976年的发展时期。

第三阶段经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发展到创新的不同时期:

“从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理论创新历程来看,党的先进性建设经历了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方面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的科学历程。

一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先进性方面的理论创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集中全党智慧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年,我们党根据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和所处的环境,明确提出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在古田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思想建党的原则,强调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要经常注意用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这一建党思想,对后来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1938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报告中,强调共产党员“应该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我们党在19411945年开展的延安整风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次全党范围的先进性教育活动。经过延安整风运动,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空前提高,党对保持先进性的要求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1945年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首次明确规定了党员的义务,并从四个方面强调了党员的先进性,即:努力提高自己的觉悟程度和领会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严格地遵守党纪,积极参加党内的政治生活和国内的革命运动,执行党的政策和党的组织决议,和党内外一切损害党的利益的现象进行斗争;为人民服务,巩固党与人民的联系;模范地遵守革命政府和革命组织的纪律,精通自己的业务,在各种革命事业中起模范作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又从党夺取全国政权后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战略高度,及时提醒全党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党的执政地位的确立,党的先进性建设也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要继续保持过去革命战争年代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精神,把革命工作进行到底,并领导我们党对执政条件下如何进行先进性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也留下了一些沉痛教训。

二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先进性方面的理论创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核心的邓小平同志,认真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和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新鲜经验,围绕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一主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思想。邓小平指出:“我们这个党要恢复优良传统和作风,有一个党员要合格的问题。合不合乎党员的资格,合不合乎党员的条件这个问题,不只是提到新党员面前,也提到一部分老党员面前了。”他强调,“所有共产党员都要增强党性,遵守党的章程和纪律。”要通过思想教育,“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精神状态上有显著的进步,党员为人民服务而不谋私利的觉悟有显著的提高,党和群众的关系有显著的改善”。为了更加有效地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邓小平同志还深刻论述了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强调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把党的制度建设提高到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正是根据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了“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的目标,党的十三大进一步强调要使党“以崭新的姿态,站在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前列,成为一个勇于改革、充满活力的党,纪律严明、公正廉洁的党,选贤任能、卓有成效地为人民服务的党”。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党开展了一系列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的工作,对保证党始终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列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先进性方面的理论创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国际国内风云变幻的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课题,积极探索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新途径。江泽民同志强调:“敏锐地把握时代的发展变化,正确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勇于承担历史使命,坚持推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切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这是我们党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对新形势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要体现时代的要求,做到: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带头执行党和国家现阶段的各项政策,勇于开拓,积极进取,不怕困难,不怕挫折;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作贡献;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努力创造一流的成绩;在危急的时刻挺身而出,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坚决同危害人民、危害社会、危害国家的行为作斗争。”江泽民同志集中全党智慧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概括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先进性的丰富内涵,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本质特征,为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四是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先进性方面的理论创新。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继续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先后在全党开展了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争先创优活动等一系列党的先进性建设活动。在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过程中,胡锦涛明确提出了“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个命题,强调“抓住了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就抓住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对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根本目的和主要途径进行了系统论述,他指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关系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在谈到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目的时,胡锦涛指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根本目的就是要使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胡锦涛同志还指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最终要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这是衡量党的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也是衡量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标准。”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胡锦涛还明确提出了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六项基本要求。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关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理论的重大贡献。”(摘自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山西《前进》杂志授权,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其次,在这一线性梳理的背后,发掘党程中闪现的光辉精神品格。结合具体的影视剧作品,例如《建党伟业》、《建国伟业》、《三大战役》等,结合人民日报在理论版推出的“寻根——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系列专版,对具有代表性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探索共产党员身上闪现的精神品格。

其次,90后学生群体的解读与研究,对于班主任而言并非难事,只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选择一些典型的事例,树立正面典型,激浊扬清,结合党员精神进行教育,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例如,90后的学生漠视规则,他们喜欢染发、故意不戴红领巾,穿立领衣服,爱戴帽子,手插口袋、进校门爱塞耳机,坐没坐相喜欢抖腿。90后学生漠视生命,对亲情、社会淡薄。这些都可以借着德育渗透的机会,让学生忆苦自省。在学习完上述的“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之后,让学生结合这些先进事例,伟大精神,谈谈新时期如何展现90后的风采。可以让学生以史为鉴。

盛媚

2012830


学校简介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 上海西南位育中学 电邮:xnwy_xiaoban@163.com 
您今天是第位登录本站用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