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集书院——法理的故事
2023年12月1日,西南位育中学2016届毕业生,复旦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冯岳澄为雅集书院带来了一次关于“法理的故事”的精彩讲座。
小冯老师开宗明义地讲道:法理,要研究怎样讲法理,要解决关于法的意识形态和方法论问题。在此意义上,法理学是求理之学、讲理之学、成理之学——“说出道理同时也是道理的成形”。此后,他围绕三个有趣的小故事,带大家进入法理的世界。
故事一:《商鞅徙木立信》
这是战国时期,商鞅为了推行新的法令而设法取信于民的一则事例。对此,毛泽东提出“政府、法令、国民”相互依系的论断,穗积陈重则质疑其“无社会价值”。这则故事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立法观念: “王者制事立法”,与现代中国“立法为民”的理念大相径庭。
故事二:《安提戈涅》
这是古希腊的一部著名悲剧,安提戈涅为了家庭骨肉的亲情,违令收葬了死者,并在地道中自杀。其中展现的冲突,涉及“永恒正义法”与“实在城邦法”,涉及天理良心与凡人命令,关乎国家义务与家庭义务,还包括统治者立法设法与基本道德义务,发人深思!
故事三:《公鸡案》
这是法律研究的一个虚构案例,案件事实很简单:某3岁小孩和其妈妈甲在邻居乙院子里,妈妈甲在与邻居乙说话则逗着院子里乙家的公鸡玩,不料左眼被公鸡啄瞎,遂向法院起诉邻居乙。本案问题是:邻居乙该不该赔?该赔多少?小冯老师先展示了两个“三段论”,但我们发现这并不能解决问题,随后冯老师搬出了大招——“扩大解释”,真正做到了有根、有据、有道理,而对于扩大解释这一法律方法的选择也彰显了我们的价值取向:只按照字义解释,母亲会被排除在被侵权人之外。只有扩大,才能把母亲拉进来,达成公平合理的结果。因此,说理的限度就在于,它不可能是完全客观中立的。价值的评判,有时优先于事实的语句。公平正义,可以多元。
结语:从不做笔记之学生
小冯老师在开头卖的“关子”终于在结尾处显现,这也是一则故事。在名声赫赫的大法律家布莱克斯通的课堂上,满堂学生皆奋笔疾书,生怕笔记上遗漏片言只语,唯有一少年,拱手垂头,阖目若寐,身处知名讲堂,却不记一言半句而去。友人怪之,试而问之,少年答曰:“余乃研思先生所言正确与否,何来闲暇以记之。”
这一从不做笔记之少年正是打破布莱克斯通之陈腐学说、使英国法理学为之一新、享有出蓝之誉的边沁。“研思”一言,使不凡之兆立现,道出边沁旷世硕学之未来。小冯老师也将这个词送给我们,希望我们保持独立思考,理性明辨的优秀品质。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积极踊跃地与小冯老师进行互动,在思考与联想后,提出了许多高质量的问题,又引发了大家的讨论。
在我心中,冯老师是个平和的讲述者,理性的思考者,真诚的交流者,他对问题抽丝剥茧,引经据典,却很少告诉我们明确的“正确答案”,因为他希望我们真正做到“研思”,心中有属于有自己的答案。
正值西位三十周年校庆,冯岳澄学长为雅集书院带来的此次讲座,传播了法律知识的种子、理性分析的力量、独立研思的素养,相信这些会使西位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继续向前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