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壁垒,共防狂犬病
Q.被打过狂犬病疫苗的宠物咬了后,是不是可以不打疫苗?
即使宠物已经接种过狂犬病疫苗,但考虑到疫苗的免疫效果、免疫时间等多种因素影响,仍不能完全确保宠物不携带病毒。根据我国的监测数据显示,人狂犬病病例约90%是由犬伤所致,其次为猫类,约占5%,值得注意的是,在造成伤害的动物中约有50%为家养动物,其中绝大多数家养动物未接种过动物狂犬病疫苗。考虑到狂犬病几乎100%的致死率,建议大家别冒险,一旦被咬伤,务必及时并规范地进行处理!
Q.用了“十日观察法”,就可以不接种狂犬病疫苗了吗?
“十日观察法”是由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指被动物咬伤后,人在接种狂犬病疫苗的同时,对咬人的动物进行观察,如果10天内该动物保持健康,或经过可靠的实验室采用恰当的诊断技术证实该动物并未感染狂犬病,那么可以终止狂犬病疫苗的接种。“十日观察法”的依据是,动物只有在狂犬病发病后,它的唾液中才会有狂犬病病毒。由于狂犬病病程很短,这意味着动物一旦发病,大多会在10日内死亡。
然而,“十日观察法”的应用是有一定前提的:它仅限于家养的犬、猫和雪貂,并且这些伤人动物需有2次明确记载的有效狂犬病疫苗接种史。
需要强调的是,“十日观察法”并不等同于观察10天后再决定是否接种疫苗,它是作为判断伤人动物有没有狂犬病的一种依据,从而打消被咬者的顾虑。无论如何,在被咬伤后都要及时去医院处理伤口并接种疫苗,而不是先去观察动物有没有发病。因为一旦等到动物发病了再去打针,可就来不及了!当然,如果观察10天后,伤人动物仍然存活,也可以继续接种后续疫苗。因为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能提高体内狂犬病毒抗体水平,为自己提供最周全的保护。
Q.经常接触动物的人是否有必要提前接种狂犬病疫苗?
从事狂犬病研究的实验室工作人员、接触狂犬病病人的工作人员、兽医、动物收容机构工作人员、接触野生动物的研究人员、猎人等狂犬病高暴露风险者应进行暴露前免疫。计划前往狂犬病流行高风险的国家和地区的人员也可进行暴露前免疫。暴露前免疫有以下好处:
快速产生免疫反应:暴露前免疫可以在体内提前产生一定的抗体基础,当再次免疫时,能够激发机体产生更快、更强的免疫反应,提高预防效果。
弥补暴露后处置的延迟:有时在被动物咬伤后,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及时进行规范的暴露后处置,如无法及时获得疫苗等,此时,暴露前免疫就显得尤为重要。取决于免疫时间,储备的抗体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减少被动免疫制剂使用:按暴露前免疫程序全程接种过狂犬病疫苗后,除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外,暴露或者再次暴露后就不需要使用被动免疫制剂了。
暴露前免疫需要接种3针:第0、7、21(或28)天各接种1剂次狂犬病疫苗。如果持续暴露于狂犬病风险,全程完成暴露前基础免疫后,在没有动物致伤的情况下,1年后加强1剂次,以后每隔3-5年加强1剂次。
2024年9月28日是第18个世界狂犬病日,今年世界狂犬病日的主题是: “打破壁垒,共防狂犬病”。“打破壁垒”包含双重含义,不仅包含狂犬病防控工作中的壁垒,还包含狂犬病本身的跨界性质,即跨越动物种属传播和跨越地理边界传播。
狂犬病是我国重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病死率几乎100%,可防不可治,其报告死亡人数一直位居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前列。近17年来,我国狂犬病发病数从3300例降到了122例,下降了96%。让我们继续携手并肩,齐心协力,依法养犬,文明养犬,共享同一健康,早日让狂犬病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