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远离户外水体,小心血吸虫入体
1. 血吸虫病是一种经水传播的寄生虫病,人畜接触了含血吸虫尾蚴的水体而感染患病,已在中国流行了千年之久,历史上曾被称为“瘟神”。
2. 汛期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增大,潜伏期一般为30天-60天,临床表现为尾蚴皮炎、发热、过敏、腹部不适、肝脾肿大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会转变为慢性和晚期。
3. 预防和治疗血吸虫病的措施:不接触可能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安全用水,管好粪便,下水作业前加强自身防护,发现感染及时查治。
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寄生引起的疾病,曾流行于长江流域以南的12个省份(包括上海市)。目前“湖区四省”(湖南、湖北、江西和安徽)是我国血吸虫病重点防治地区。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
血吸虫病在中国的流行历史可上溯至2100年前,出土的西汉时期古尸体内就发现了血吸虫虫卵的存在。解放初期,经调查,我国有一千多万人罹患血吸虫病,甚至有好多村子因为血吸虫病而绝户消失。新中国政府成立了血吸虫病防疫队伍,发动群众,通过以机代牛、改水改厕、钉螺控制、环境改造、药物防治等方法,经过70余年的努力才遏制住了血吸虫病的流行与传播,目前正在向消除血吸虫病目标迈进,但部分地区尚存在感染风险。尤其是在水灾时,钉螺的迁移范围扩大,人畜接触水体频繁,会让感染血吸虫的危险剧增。
日本血吸虫其实并不是来源于日本,而是因为它是由日本科学家首先发现而命名的。它可以感染人、牛、老鼠等40多种哺乳动物。血吸虫成虫寄生于肝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血管内,交配、产卵,虫卵随粪便入水后孵化为毛蚴,再在钉螺体内经无性繁殖发育为有感染力的尾蚴。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有钉螺存在的地方就可能有血吸虫病传播的风险。
不想“腹大如鼓”,远离血吸虫
血吸虫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轻重不一,急性血吸虫病潜伏期一般为30天-60天。血吸虫尾蚴在水中接触人体后很快钻入皮肤,研究表明,只要接触尾蚴10秒,就会被感染,出现尾蚴性皮炎。经过一个潜伏期,就会出现发热、过敏反应(荨麻疹、支气管哮喘)、食欲减退、腹部不适、肝脾肿大等急性症状。若不及时治疗,转为慢性期则会出现腹痛、腹泻或脓血便。到了晚期,会因肝硬化继发门脉高压和腹水,形成“腹大如鼓”的症状。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关于加强2024年汛期血吸虫病防控工作的通知》,部署汛期血吸虫病防控工作,防控急性血吸虫病发病与暴发流行。所以疾控君要给前往未达血吸虫病消除标准流行地区参与抗洪救灾的英雄和在该类地区受洪水影响的人民群众们提个醒,一定要警惕血吸虫病,不接触存在血吸虫感染风险的水体,不用未经处理的生水洗菜刷碗,不喝生水,做好防护,留意症状,对症用药。
预防日本血吸虫病小贴士
1.在有血吸虫病或钉螺等相关防控警示信息的区域活动时尽量避免接触情况不明的水体。
2.使用干净卫生的水源作为生活用水,不能喝未经处理的生水。
3.妥善管理人畜粪便,避免粪便污染环境和水源。
4.如不得不接触存在感染风险的水体或情况不明的水体,应穿着防护衣物,长裤和胶鞋,也可使用防蚴膏涂抹皮肤。
5.接触存在感染风险的水体或情况不明的水体后,如果出现发热、皮疹、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6.接触存在感染风险的水体或情况不明的水体1个月后到当地疾控中心或血防所(站)开展血吸虫病筛查,早发现,早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