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初心,人民至上
——记西南位育中学庆祝建党100周年“四个自信”系列微党课
3月12日,西南位育中学北校区西校区教工和东校区教工分别东、西二个会场聆听系列微党课。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立100周年,校党委、工会联合政治教研组向全体师生推出了“四个自信”主题微党课。课程以“党的初心、人民至上”为主线,将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四个自信”入手,让大家了解中国的自信究竟源自何处,能较全面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党,为什么能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走向成功,创造一个个人间奇迹,从而增强国家意识,提升政治素养,达成政治认同。为了将本系列微党课内容讲得更加鲜活生动、真实感人,政治组由教研组长张勤老师亲自牵头,专门组建了宣讲团队,多次开展线上线下专项教研,核心成员们分工合作,在前期做了大量的文献检索、资料收集和实地调研的工作,力争推出精品微党课,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在西二楼阶梯教室,西校北校教工们济济一堂,聆听了由政治教研组青年教师向燕妮老师为大家带来的第一课——《道路自信,坚如磐石》。整节课围绕着中国道路内涵丰富、中国道路来之不易、中国道路特色实践—中国减贫道路、中国道路的科学性和意义四个方面展开,向各位老师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道路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条道路以实践为基石、以理论为指引、以制度为保证、以文化为底蕴,足以见得其内涵丰富,受到了国际人士的高度评价。诚然,走出这样一条自信之路,是中国共产党在艰辛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也是在反复比较中选择出来的。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实践最为成功的一面就是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数百万扶贫干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将最美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脱贫事业,涌现出许多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在介绍这条减贫道路时,向燕妮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段感人肺腑的视频,视频中介绍了曾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奖”等称号的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的一天生活,即使病魔缠身,依旧矢志不渝,扎根边疆教育一线。台下不少教师看完视频后眼眶湿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相信通过这样的微党课,让教师们能深刻体会到中国道路成功的背后离不开无数人的默默奉献,而作为教师的我们,也需要守土有责,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中默默耕耘,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才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在东校区会场,由政治组刘斌老师为东校区全体教师带来了以《文化自信,其来有自》的主题讲座。刘老师用他对两位外籍人士的实地访谈视频作为开场,从在沪工作生活的外国人的视角,生动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随后,刘老师引用习近平主席多次表述过的一个观点:“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向大家阐明了在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文化自信为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打下了最深厚、最扎实的基础。
接着,刘斌老师旁征博引,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和生活感悟,从向大家分享了他眼中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精彩纷呈。他谈到,从美食到生活,从语言到文字,从文学到诗歌,从美术到戏曲,从音乐到建筑,从家居到民俗,物质遗产也好,非物质遗产也好,中国文化的丰富性举世罕见。随着中国迅速崛起,越来越多中国人开始体会到文明型国家崛起的无穷魅力,中国大地到处都是灿烂的文化风景线。更重要的是,中国文化不仅丰富精彩、源远流长,而且开放包容、现代时尚。因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中,自觉肩负起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最后,一段由人民日报刚刚推出的音乐MV——《少年》将整场讲座推上了高潮,律动的音乐,励志的歌词,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精彩画面,仿佛把老师们带到了一个个历史的现场,亲身感受到了党在建立伟业过程中的筚路蓝缕,艰辛不易。
经过短短几十分钟的微党课,老师们都意识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不竭精神动力,对其认同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只有不忘初心,才能行稳致远,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
在建党一百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西南位育中学在全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对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有重要的意义。西位的全体教师将牢固坚守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与使命,为培养出更多新时代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接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