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西南位育中学区级优秀体育学生资格确认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新闻

上海非遗文化进校园:海派文化 弄堂风情

作者/来源:黄敏 王斐羽    发布时间:2020-11-20

上海非遗文化进校园:海派文化 弄堂风情

——西南位育中学东校区主题班会课

   弄(nong)堂还是弄(long)堂?本周的主题班会课上,《上海师傅》的作者周祺老师和她的搭档周鸣之老师来到了西南位育中学东校区,为初二年级的学生分享海派文化之里弄文化。讲座伊始,周鸣之老师就抛出了开头的这个问题,瞬间点燃同学们的热情。接着,周祺老师放出了许多张上海老弄(long)堂和旧上海生活用具的照片。从扫帚、簸箕、鸡毛掸子到“桠扠头”、假领子,从黄草编到芦苇编再到藤编,从草鞋到竹篮再到椅子,我们仿佛乘坐着时光机回到了80年代,徜徉于老上海石库门的狭窄弄堂中,小贩的吆喝声“磨剪子嘞——锵菜刀——”、师傅的弹棉花声“邦、邦、邦”萦绕在耳边。

   指尖轻点,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张张老人的照片。他们有的头上已满是银白的发丝,有的仍身着老上海的服饰,他们上下翻飞的指尖中流淌出里弄文化的古曲。没错,他们就是藏在大街小巷中的上海师傅们。如果说刚才看到那些生活用具时只是在翻动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那么现在,看到这些上海师傅们沧桑的脸庞,这些照片好像活了起来,动了起来,立体了起来。里弄文化就在这点点滴滴中被我们领悟,只因那沧桑而灰暗的眼睛中却散发着传统文化的光芒。

   班会课结束,同学们为眼前似这些曾相识却又不太了解的手工生活用品惊叹,初二(4)班的孙雪婧同学不禁有所感想:在科学技术的更新迭代中,手艺人日日的勤劳付出,已然已成为消遣时光的方式;各种昔日的日用品成为了展窗的驻足常客。但是,上海的每一个手艺人,都将古老的文化无声地传承下去,他们的手艺与不忘初心的精神,诠释着上海海纳百川的精神文化,奏写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华丽乐章。王婧儒同学在班会课结束之后感慨: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应该尽自己所能去铭记、发展这老上海的文化,关注渐渐消逝的竹编手艺人曾带给大家的简约的日常生活状态,留住这独特而美丽的上海风景。

   传统是根,是源,是基础,要坚持熏陶、积淀、传承。在西方文化与网络文化几乎铺天盖地而来的当下,西南位育人始终有着一份清醒,留住中华民族之根,立中华民族之魂,是我们的一份担当。我们的目标是培养现代人,更是培养有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支撑的现代人!

图片1.jpg 图片2.jpg

图片4.jpg 图片5.jpg


学校简介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 上海西南位育中学 电邮:xnwy_xiaoban@163.com 
您今天是第位登录本站用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