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初中招生简章

   当前位置:首页 > 德育教育

第51期德育园地

作者/来源:政教处    发布时间:2020-01-17

 

 

 德 育 园 地

第51期

 

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

政教处编                        2020.1

                                                                 

班主任工作一得

 

1.

欣赏的力量              

蒋培芳

2.

班级中“人”“从”“众”

孟彦妍

3.

收获期望,拾级而上

王巧娴

4.

我与学生一起成长

刘琼琼

5.

心理学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丁国萍

6.

在班级管理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7.

“镜”中那个优秀的人不是我——走近、走进双胞胎之哥哥

 

8.

心理学理论≠心灵鸡汤

刘怡瑾

9.

巧用“心理”魔法棒,做学生“心灵”引路人

 

10.

“润生”细无声                                                             

 

11.

在班主任工作中把握激励时机

 

12.

浅谈“期待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意义

丁愈雯

13.

一群“honor”的孩子

 

麻子琪

 

 

欣赏的力量

蒋培芳

马丁路德说“世界上所做的每件事,都是抱着希望做成的。”所以,老师的热爱,关注和期待对每个孩子而言都意义非凡。

(一)你才不是别人眼中的傻大姐

初识王同学,阳光率真是她给我的第一印象。家访时,她和我聊了很多,至今记得她认真地问我:“老师,既然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我们的阅读答案为什么是唯一答案呢?”我便与她就此问题做了一番交流,看着她真挚的目光,打心底里喜欢上了这样的姑娘。虽然她总说自己有点傻,任教过她的老师也跟我提过她人称“傻大姐”(大概是指那种没心没肺,行事有些荒诞的人),加之她的成绩也并不理想。但,我想,这样一个爱思考的孩子应该差不到哪里去的。这样一个能将自己内心坦诚的人更值得老师珍惜。于是,开学初我就主动招募她做了我的课代表。

一次偶然的机会,班中对于初中语文作文竞赛竟无人问津,更无人投稿,当时,我便随意地问了她,没想到,她周末就用心完成了一篇初稿。在无声的河流下总是流淌着你看不到的激流。

十月,王同学参加了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考题是“以今日见闻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她的考场作文《丹桂飘香》一文获得了徐汇赛区一等奖。她说起她的这篇文章,从母亲一路陪她去考场闻到桂花飘香而回忆起了很多母亲的往事,从之前总觉得母亲有些无趣,到最终领悟母亲并非不懂生活,而只是把更多的人生给了孩子。在她涓涓细流的文字里,倒映出一颗善感多思的心。

人生就是这样,她抓住了一次微不足道的机会,然后,她获得了不曾梦寐以求的荣耀。她并非才华横溢,也并非年级中出类拔萃之人,相反,在诸多方面,她或许是那种你只会笑笑却不多留意的孩子。正是这样的孩子,在年级中比比皆是。我想,做班主任,总是要怀着欣赏,关爱之心去开掘这样平凡之下的精彩。

(二)你很怪,但我依然欣赏你有才

张同学是我教书生涯中遇到了非常奇特的一位,他常常缺交作业,他在老师面前总是一副沉默寡言的样子。每一次班级活动,他总会姗姗来迟,而且永远用一副温吞水的腔调让你无可奈何。这样的学生,却有他独特的魅力。

他很爱摄影,而且摄影技艺了得。家访时看了他手机里自制的MV,发现他的摄影非常有意境,并非只是技巧上的高超。开学初,我让他为班委拍摄校园照,他竟然爽快地答应了。就这样,在五楼平台我看到他是如何选景,采光,如何不厌其烦地为每一组班委拍照的。学习上,从未看到如此执着投入的他,这让我触动很深。后来,我就常常在班级里表扬他,肯定他在摄影上的专注,热爱。凡有活动,我总是让他拿起他的相机,还在班级订阅号中发表了他的枫泾摄影展,加了他的个人订阅号……

今天的社会,我们的孩子绝不是要培养成以往价值观中的“乖孩子”,就像郑渊洁《驯兔记》那样,把每个不同的孩子变成听话的兔子而已。而今,我们已然发现现在的孩子,永远不乏特立独行,奇思怪想,或许我们更多地去肯定他的“特色”,在情感上与学生产生某种共鸣,再深层次地影响孩子的内心。

苏东坡云“人各有才,才各有大小。大者安其大而无意于小,小者乐其小而无慕于大”“是以各适其用而不丧其所长。”从中不难领悟到,作为班主任,应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其安生立命之所,教育的过程中是将其放在合适的位置,促其成长。

 

 

 

 

 

班级中“人”“从”“众”

孟彦妍

(一)班级中的“人”

从六年级开始接手这个班级,一切又是回到工作的起点,思考着如何应对小升初的不适应,如何应对班级里的问题学生……一切情理之中却又是意料之外。每个班级都会有相似的问题:进入新学校的不知所措,面对老师的手足无措,初识新同学的紧张兴奋等等,可是意料之外的是这个班级48位孩子多数是自觉去读书学习,你拼我赶的尽头似曾相似令人甚是欣喜。这可以说是最初一段时间对他们的印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来自不同家庭或学校的影子,每个孩子都有他独特宝贵的一面,每一个孩子也都是挤着小脑袋去学习!或许几个例子更加清楚地认识我们班的这些人。

案例1:班长,作为一班之长,小L同学一直是同学们信服的对象,记得从临时班委的第一次竞选,她就以相对成熟的谈吐博得大家的眼球,但是第一学期之后她的成绩并未达到自己的理想状态,有一次她找我交流,认为既然是班长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应该达到一定的程度,否则怎么担任这样的职务;当时的我是愕然的,我心想十一岁的孩子怎么会有如此成熟的认识与清醒的认知,当然她不仅仅是言语上的表态,更多是第二学期开始行动上的赶超,除了管理自修等纪律,她还不停地寻找学习上的帮手去请教,低下头认真研究自己的问题,果然一个学期之后她在学习方面有了十足的进步!

案例2:两年的时间很快就结束了,这件事我一直记得。小X在班级里一直默默无闻,与老师很少有交流,记得一次体育课前,我发现教室里的灯未关,我进去看一遍,发现小X同学还坐在位子上埋头苦干,我好奇询问下节是体育课,你怎么还没下去,小X同学说要我做好这道题吧,可是要上课了,而且是我眼中最吸引学生的课了,怎么就这么笃定地做着这道题目呢?说到这个问题,不得不提隔离时有一些孩子提出能不出去活动吗?终于有的活动时间他们想在教室写作业。

    想想这两年的故事,在外人眼里作为班主任你应该很开心,你们班学生学习不用操心的,自己都知道努力,订正基本也是比较迅速的,是啊,作为班主任我是惊讶的是欣喜的,更是意料之外的,难道这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想必旁观者亲临者对这个班级里的人多少都有些相似的认识!

(二)班级中的“从”

“从,二人随行也。与比相反。相随而从,相对而比,相背而北,相转而化。《陆佃曰》二人向阳为从,向阴为比。” 从这个字的起源看,由起初一起走路到互相跟随,继而引申到现在的听从,都是满满的褒义之色,想必只要舆论导向正确可取,那么听从跟从也是有益之事。我们班级里到处有着这样的事发生,上面提到的班长管理,多数同学是听从的,尤其是会有小声音的自修课,经常会听到班长一句安静之后的低头学习,这是对从的注脚;更不用说其他矛盾的处理。

案例1:记得上学期班里一个调皮的小S同学不愿意承认做广播操的不认真,便与我起了矛盾,说什么就是不愿意交流,这时有同学出来去与他交流,在我们中间作为传话筒,两边解释与沟通,最终这个令我也棘手的问题解决。

同时这个小S同学虽说调皮但是对自己的成绩莫名关注,尤其是自己擅长的数学,记得有一次这个孩子错题卷拿到很高的分数,稍有些得意,有几个孩子就起哄,这有什么不就是考了一次高分,我们是没做完,下次做完肯定没你的事,这个时候我该说些什么还在思考,小Y同学马上义正言辞的说他做完而且正确率极高就说明一切,他取胜我们应该恭喜他,瞬间的鸦雀无声,我知道他们彼此之间更加在乎同伴的看法。

幸运的是这个班级里绝大多数学生是有着比较正面的积极的价值观,知道哪些是可取的,可以带着同学前进,其他学生愿意听从他们的见解与看法,比如小傅同学大家总是亲切地称呼她为傅老师,因为有她在教室,大家的心思相对安定很多,确实从各方面引领其他同学。

案例2:数学课代表小Y同学是这个班级争议比较大的孩子,有时他会和同学因为性格问题起矛盾,但是他更会帮助有需要的孩子每天出几道数学题目,帮助他们提高,被帮助的学生也很听从他建议,认为他总是有学数学的方法,印象更深的是有一次数学错题卷之后,课代表本身只要发卷子即可完成自己的任务,他却一个人在讲台上把这次考试情况大体说了一下,他说大家比较关心这个,想知道什么情况,说好大家会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旁边的我又是一脸吃惊。

幸运的是班级的听从,是听着为班级解决问题比较正面的意见,感恩的是班级的跟从,是跟着对自己有利的人或事去做,作为班主任在这样的集体面前太多的说教是不要的,大声的呵斥也是避免的,更多的是顺从他们自我的发展,及时发现不合时宜的苗头去点拨去制止,让每个人可以很大胆地在集体中做到该做的事,起到不同的引领的作用。

(三)班级中的“众”

当然班级中“从”太多了,便会少些丰富的个体,因为从众。从众,指个体在团体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团体压力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行为上表现出符合自己所隶属的团体或社会所公认的某种或全部行为模式、规范或标准的行为。尤其是青春期这个群体,他们急需要在团体中找到自我价值,在伙伴中获得认同,更加会跟着集体“大流”去表现。但是从众心理是把双刃剑,既有积极面,也有消极面。

案例1:记得一次倾听时间关于年级主题乐学的小故事中,有个女孩子写到我课间不能好好休息,因为我看到周边的傅老师一直埋头于学习,我想我要学习,一定要坐住啊,否则会落后很多!

无可厚非,受到其他同学一些做法的影响自己也想这样去做,是有利于锻炼自己的,可是一旦不根据自己的实情进行判断选择,那就不是跟从去努力,而是盲从去选择,跟风一样的随流,生活中就少了更多的独特性,多了更多的压力与不适,让自己手足无措,因为个体的差异我们要学会大家都是不一样的,无论是大到生活种种,还是小到学习方法的运用等等。

案例2:小C同学一旦领到成绩,不是与自己的状态对比,而是和大家去对比,去寻找大家都是怎样的,在周边都不错的情况下,看不到自己的长处,一味地抹杀自己的一切努力,与自己斗争,有时还采用了极端的方式去释放压力,给周围关心她的人都造成一定的困扰。这个从的心理已经超过了度,往不正确的方向走去。

在敏感的青春期,作为老师要进一步的关注与引导。在这个状况中,班主任要学习求教心理学规律,消除学生“从众心理”的负面影响,多发挥积极影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首先要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以及建立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这两点对于目前这个班级难度不大,因为多数孩子身上已有了这种自控力以及高要求;进入比较紧张的初二年级,更加要关注的是缓解消极的团体压力,让他们慢慢淡化一下与别人比较,更多去关注自己,比如可以借助倾听时间开发个性特长的发挥,尤其是平时总是默默不太被大家所熟识的孩子,把他们的兴趣特长展现在众人面前,找到获得感,整学年进行寻找身边的风景主题活动;除此之外校园活动中也可以发挥每个人的作用,及时总结反馈活动的参与及获得情况,进一步培养独立的个性,意识并接受我们每个人不一样,我们生命的丰富在于更多的经历与体验。

“士之趋向,不可不慎。”在压力之下,更要“士之向度,不可不慎”,在集体中关注到每一个孩子,更要关注好一群孩子,让从众心理在最优化的状态下发展。

 

 

 

收获期望,拾级而上

王巧娴

预初升初一的暑假,我在制定家访学生名单时,看到了小A的名字,但我的脑海里却只浮现出一张羞涩的脸,我似乎回忆不出与她相处一年来有什么沟通和交流。印象中,这是一个成绩平平的姑娘,说话也是小小声的,也不怎么参与活动,甚至都没怎么听到她在课堂上发过言。

我马上决定去小A家家访。与料想的一样,小A在跟我聊天时十分害羞,回答我的问题时脸涨得通红,吞吞吐吐了半天,也没答出什么来。我觉得这样不是办法,看到她家的墙上贴着她的画,转移话题问起关于画的事情。没想到小A开始滔滔不绝起来,并跟我说她打算考级。看着她神采飞扬的样子,我顺势告诉小A,其实这次是选择性家访,我到她家是因为觉得她很有才华,但是学校里的沟通却不多,也没看到她把自己的才华展示出来,觉得可惜。小A没说什么,但是我分明看到了她的眼里有光,那一抹微笑似乎也不像之前那么拘束了。

我突然意识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其实都有着强烈的表现欲,他们希望通过自身的表现来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华,获得认可与成功。

巧的是,初一开学后恰逢小A的生日,一直不声不响但总是帮助别人的小A收到了许多礼物和祝福。在班委竞选的时候,她站在台上,动情地告诉同学们:她收获了班里许多同学的帮助,得到了许多同学的祝福,现在她也非常愿意为这个班级付出。

A顺利地当上了班级的宣传委员。我开始思考如何能激励小A,使她更加自信,让她在学习和工作上都能有所提升呢?

首先,我采取的是闲聊激励。因为这样的闲聊将师生置于对等的地位,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这时候班主任如果能基于适当的引导和激励,会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我把小A叫来和她聊天,恭喜她高票当选宣传委员,先告诉她我在小时候也是做宣传委员的,我们的经历很相似,我在小时候也是一个很内向的学生,正是班委工作出色,才让我自己越来越有自信,各方面都有提升。说完自己的经历,我分明感觉到小A与我的共情。而后我又和她聊了布置绿绒板的方法和技巧,和她分享了我自己的心得,并鼓励她一定能完美地完成绿绒板的布置。

之后,我又和小A一起确立了下一步的目标。小A布置的绿绒板有创意、有层次,得到了好评,也为班级获得“五星班级”贡献了力量,我明显地感觉到她更加开朗自信了。期末考试后,我又和小A一起分析了她的各门学科的学习,这一次,我让她自己分析,再结合我的看法,一起找到了她的学习问题所在:小A学习很认真,能按要求完成老师的任务,可是她的逻辑思维能力确实跟不上,所以数学总是“拖后腿”。我告诉她,我们努力把文科变成自己的优势科目,再把数学不该扣的分挣回来,就是她的下一个目标。她开始在语文学科上花功夫,语文成绩越来越稳定,更在上海市作文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而她的弱项数学学科,她也基本能做到基础题不扣分,难题尽量答。初一结束时,小A的成绩有了提升。由此,我发现除了要给予学生肯定外,更要引导学生找到下一个目标,不仅要帮助他们分析困难,更要时时引导,交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

转眼到了初二,又到了班委竞选的时候,依然是高票当选的小A竟然申请做文艺委员。为14岁生日表演的同学制作服装、安排每天的彩排、沟通协调不同的意见,看着每天忙忙碌碌的小A,我知道,她又进一步突破了自己。

我觉得是时候再次激励她,在东方绿洲过14生日那天,在灿烂的舞台下,我适时地找机会又和她聊了聊,告诉她我对她的惊讶以及对她的付出的肯定,同时,也希望情感细腻的她能代表初二年级全体同学把这场盛大的生日会用文字表现出来,小A红着脸微笑着点了点头。小A一如既往地认真,将自己的感受一一书写,我便把这些感受整理后发布在了学校的公众号上。随即大量的转发和赞扬给了小A更大的信心。这一次,小A主动来我,自信地告诉我她对未来有了明确的设想,希望在我们学校的高中继续突破自己。我相信,小A一定会像自己设想的那样,凭着对自己的信心,通过扎实的努力,获得她想要的未来。

其实,我的所有做法都运用了“期望理论”。“期望理论”的主要观点用公式表示为:M=V*EM指激励,V指效价,E指期望。从公式中可见,激励是效价和期望之积的总和。效价是指人对所从事的工作和所需达到的目标的估计,期望是根据过去的经验,判断激励能实现的概率。“期望理论”告诉我们,在研究某一激励手段的效果时要注意提高人们对这项激励价值的认识,并帮助他们实现这一目标,激励才有效。所以,班主任的适时鼓励能够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畏难的情绪,重新梳理奋发向上的勇气和信心。

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发展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两年来,小A的成长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她的成长是层进式的,是结合我对她的期望和自己的实际情况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向前走的。“走小步,不停步”,我对于小A的激励,是根据她的自身情况,找到她的优势一步一步给她展现的空间,增进她的信心,让她感受到实现这个小目标是有意义的,是可行的。当她认为效价高,期望值就会大,受到的激励力量自然也就更大了。她也就更能在这一个又一个殷切又实在的期望激励下循序渐进,拾级而上。

其实像小A这样的学生在班级中还有许多,他们并不是不求上进、缺少特长,也不是没有潜力,其实他们可能只是因为某一两门学科的学习方法不适合自己,致使整体的成绩提升困难,而当自己的成绩一直不能达到预想的结果、经过反复的努力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时,他们的自信也就逐渐地被消磨殆尽。如果班主任能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方法,创造和利用各种机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他们的潜力和特长也能得到及时的挖掘和培养,他们也能获得更多的自信,更好地展示自己。

 

 

 

我与学生一起成长

刘琼琼

 

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让学生接纳自己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不仅是家长的必修课,也是班主任的必修课。这一年,作为一名经验不足的年轻班主任,我与学生一起成长。

一、案例陈述

担任初二学生的新班主任,有欣喜,但是更多的是紧张和担心。学生进入青春期,许多孩子出现了一些叛逆倾向,之前没有和这个班级学生一起相处的经验,缺少情感基础,“学生愿意接受我吗?学生会认可我吗?我该如何更好的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学生更好的指导帮助呢?”

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我渐渐发现班级学生有出现钻空子,偷懒的情况。最初是发现小A同学作业态度不认真,作业拖欠,让学生回去补完,学生表面说好,但是第二天交上来的仍然是不合格的作业。学生作业有问题,让学生修改,学生推三阻四。这着实让我很头疼。对于小A同学学习上的问题,私下找学生谈话,严格要求学生,学生不以为然,甚至会换来学生的反抗和不满。

类似像小A同学这样对自己学习要求不高,没有明确的目标的同学在班级中也有不少。作为班主任老师,学生的这些问题,着实让我惊讶和着急。我开始梳理班级中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思考如何更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更好的成长。

二、分析实施

在梳理问题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主要问题在于以下几点:

1.学生拖欠作业,动作慢;

2.学生学习要求不高,没有目标;

3.师生关系紧张,学生不愿和老师真诚沟通。

针对以上梳理的三个问题,我又对问题进行了排序。我发现要想了解学生问题一和二的根源,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离不开学生的配合,而这就需要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就是首先需要解决问题三。

1.心理换位: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作为班主任老师,我开始反思自己平时班级管理中自己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学生都是有感情的,学生对于之前班主任老师有很大的感情,而突然开学面对一个新的班主任老师学生难免心里会有所抵触,这也是人之常情。我开始接纳学生对我的陌生。

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相处需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也是心理学上的“心理换位”,就是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互换位置,在人际交往中对所遇到的问题,能设身处地从对方所处的位置、角色、情境去思考、理解和处理,深刻体察他人潜在的行为动因,不以自己的心态简单地看待问题,对待他人,“将心比心"。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如果能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关心学生,相信会逐渐融入到学生中间去。

之后,对于小A同学的叛逆行为和不满情绪,我首先采取了“冷处理”的方法,既不批评学生,不找学生谈话,暂时不和家长反馈,以免学生觉得老师向家长告状,尽量不让学生认为我和他站在对立面。就这样过了几天,学生或许对我的“反常行为”有些惊讶,明显感觉到学生主动想跟我讲话,主动来问我作业的要求。对于学生我仍旧一视同仁,如实耐心回答学生的问题,只字不提之前学生叛逆行为。在一次班级日志上,让我惊讶的是小A竟然在班级日志中吐露了自己的心声,不仅对之前自己的叛逆行为道歉,甚至还主动说了自己的想法,在日记中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对,认可老师的做法,并认为老师“不是一个抓住一个问题不放,和学生斤斤计较的人。”

看到了学生的文字,我发现学生外表大大咧咧,其实内心也有很细腻的一面。学生之后冷静下来,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反思。有了这次的班级日志,我更加了解了学生,对学生的性格也了解了更多,于是在以后的相处中,一方面在班级中一视同仁严格要求学生,同时私下对小A同学充分关心。渐渐地,我获得了小A同学的认可,之后借助于学生作业面批的时机,针对学生作业上的问题,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和耐心。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保护学生自尊心,从“作业为什么没有做完?”改为问“你作业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什么帮助吗?”渐渐的,学生从最初的不需要帮助,慢慢的学生愿意敞开心扉与我沟通交流自己作业上的一些问题,并愿意听取我的意见。就这样,与小A同学之间良好的师生关系渐渐地开始建立起来了。我也渐渐的得到了更多同学的认可和喜欢,学生也愿意和我分享交流自己学习上的一些问题,学校中的开心的事情。

2.合理归因:激发学生上进心

心理学上的归因理论,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根据心理学家维纳的研究成果,人们的成功与失败主要取决于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运气四方面的因素。作为教师,当学生在学习上出现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归因理论,多从内部的、可控的方面,如认真努力程度等方面进行归因,从而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家长的配合与支持,鉴于小A同学学习上的问题: 作业拖欠,动作慢;学习要求不高,没有目标,我首先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了解学生在家里的学习情况。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发现,学生学习自控力不足,学生不是动作慢,而是在家不能有效利用时间,作业不能集中注意力,会受到手机游戏等的影响,从而能大大拉长了写作业的时间,造成作业不能及时完成。家长反映想控制学生手机,但是鉴于学生的叛逆,也“无能为力”。经过与学生的沟通,学生承认自己自控力不足,喜欢玩游戏等,知道这种状态不对,但是自己“控制不住”、上课犯困、跑神等。      

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可以看出,无论学生和家长都能认识到学生学习的问题,但是对于问题的解决缺乏实际,有效的行动。作为班主任老师,我有责任在了解到学生的问题后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一起成长。我的这一想法也得到了家长的支持,家长也表示会积极配合,在家起到帮助,督促的作用。

根据学生的问题,我引导学生试着对自己的学习合理归因,引导学生多从内部的,可控的方面归因:玩手机游戏,上课犯困。并和学生一起约定,老师监督,对学生高要求,上课不犯困;学生在家尝试控制玩手机游戏的时间和次数,家长在家督促,并及时和老师反馈等。学生也表示愿意接受老师和家长的督促,渐渐地,学生玩手机游戏的次数有所减少,能够做到不拖欠作业。

三、反思感悟

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是情感交流,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做好班级工作的重要方式。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思考学生遇到这些事情他会如何做,如何想,学生会希望如何解决?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不是简单地三言两语,浮于表面的交流,教师只有真正的走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多为学生考虑,让学生认识到,老师是为了学生好,是来帮助他们的,而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与学生像两座孤岛一样遥遥相望。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达到情感沟通的效果。

青春期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也会遇到很多问题。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需要运用一定的智慧帮助学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帮助学生成长。而这一过程,成长的不仅仅是学生,也有教师,既有对教师智慧的挖掘,也有灵感的激发,更有经验的积累。这一年,我与学生一起成长!

 

 

心理学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丁国萍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健康状态下的普通人,它要求人们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班级管理主要是对学生的管理,对学生的管理中如果适当的运用些积极心理学技巧,可能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激励前进——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到一所学校对学生进行测试。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赏的口气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交给了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其实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教师收到实验者的暗示,不仅对名单上的学生抱有更高期望,而且有意无意地通过态度表情、体谅和给予更多提问、辅导、赞许等行为方式,将隐含的期望传递给这些学生。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的激励,表扬的作用,在班级中,他是一个话不多,较内向的男孩,学习基础差,自信心不足,自卑于自己的学习成绩,常常3门主课都不能及格,学习自然没有兴趣和动力,更加没有信心,家长每天辛苦陪着他学习,但效果甚微,离及格总是差那么点,需要改变这个现状,需要他的内在动力,而获得这个动力则需要我们给予的外在的推力,那如何给这个推力? 一句“你可以的”,“你能做到的”太过于苍白而无力,我便在寻找一种适合他的方式和机会,希望能改变他,在我苦苦思索过程中,一次午会课后学生给了我灵感,午会课上,我根据午会课上播放的视频内容谈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学生听后给了我响亮的掌声,意外的掌声让我激动不已,这掌声给人一种力量和动力,更是一种肯定和尊重。第二天的数学课上,我便有意识的向他提问,挑选基础的问题给他让他回答,当他回答出来后,我鼓起掌来并及时说:“非常好”。学生看到后也给出了响亮的掌声,我看到他眼睛中的惊喜,在课后我也时常把他叫到身边给他讲解题目,一段时间后,数学周练他终于考到了60分,我全班表扬了他的进步,同学们也为他的进步而给出了他响亮的掌声,从这以后,他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也更加主动,以前经常低着的头也渐渐的抬起来了,学习的自信心也越来越强,他及格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了,在期末考试中,数学成绩考到了84分,他看到后自己都不相信,激动惊喜,眼睛中闪着泪花,同学们也惊讶于他的进步,雷鸣般的掌声响了很久。。。。

催人奋进---期待理论

马丁路德说过:“世界上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是抱着希望而做成的。“,人们基于对环境的认识,从而产生了价值感和目标感,进而导致需要,而需要又引进动机,但动机是否必定产生相应的行为则还取决于行为导致预期目标的可能性有多大。在初二新接了这个班级,在一次和陈同学聊天中得知,在预初,初一班级篮球比赛只要遇到隔壁的4班肯定就输, 4班有个男生个子大又壮,球在手上就被他抢走,班级从没拿过冠军,一次次的希望的破灭使得同学们都觉得没有冠军的希望了,在开学的班干部竞选中,原体育委员继续站上了竞选的讲台,他说暑假在积极锻炼身体,增加身体的肌肉,希望能抵抗4班的大个,期待今年能带领班级拿下篮球比赛的冠军,班级顿时欢腾起来,掌声响起,特别是男同学眼睛都闪着光,感觉希望来了!我顺势便说:如果我们男同学都能强身健体,增加体能,提高技术,相信你们团结起来,肯定能获得冠军,我们再有请体育委员来介绍下每天如何锻炼增加肌肉了。在后来我常常能听到班级男同学在讨论我昨天晚上做了20个俯卧撑,20个引体向上。。。我也时不时在班级让同学们晒一晒自己运动的项目,谈一谈运动这一段时间后身体的变化和感受,终于迎来了篮球比赛,在比赛前期,学生虽有希望但还是紧张,心里没底,在班级中我讲述了我看到了男同学们的努力,为了目标的努力,相信你们会成功的,同学们也用掌声给他们加油,最终我们以仅仅的多了一分获得了冠军!冠军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信心,并相信付出便会有汇报,期望也大,实现的概率越高,激发的动机也就越强烈,在第二学期的篮球比赛中班级依然拿到了冠军,并超出很多比分!

总之,在学生心灵中播种理想,就会收获行为,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在班中管理中巧用一点心理学,给我很大的启发与帮助!

 

 

 

在班级管理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黄洁

提出问题

一提起当班主任,就“累”字涌上心头:班主任每天的常规工作就要占据大约1/3的工作时间。除此以外,班主任需要像“救火队员”一样处理各种突发情况。我们常常被学生绊住手脚,哪怕在校外参加教研活动,心里也总不踏实,总想着得赶紧回学校看住那帮熊孩子才放心。有段时间我们班上副科课的时候特别激动,声音太吵,不仅影响了自己班的课堂教学,还影响了隔壁班的听课质量。我曾经是这样处理的:先到后门去观察是哪些同学特别吵,等到下课后找机会对这几个典型进行教育,最后再抽自修课或早会课时间给全班讲讲道理,希望大家有所改进。效果如何呢?两周后又开始了。处理这件事的效率如何呢?十分低下。现在回过头去看,这样的处理方式是从“班主任是管理者,学生是被管理对象”这个视角出发的。它只解决了“知不知”(知识技能层次)的问题,仅让学生认识到副科课不能太天马行空这一道理,但它并没有大范围地解决“愿不愿”(情感态度层次)的问题,所以学生很难坚持下去,无法做到知行合一。以上失败的例子可以充分说明学生无法做到知行合一与班主任管理的空洞化和教条化有很大的关系。我们也常采用除说服教育之外的榜样教育和模拟情境教育等多种教育手段,但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的却不是很多。比如,年级越高,行为规范却不一定越好。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感觉这些外在的规范是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他们并没有去理解这些规范的意义和更深入地思考背后的道德价值,未能把外在的要求内化成对自身的要求,也就是没有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我是在丹尼尔·平克(“全球50位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TED大会超级演讲者,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及白宫行政部门演讲稿撰写人。)的TED演讲里听到的内在驱动力这个词。他以40年来有关人类激励的研究为基础,通过大量真实案例和科学研究成果,提出这个时代不需要更好的管理,而需要自我管理的复兴,我们进入了驱动力3.0时代。驱动力1.0是简单的生物冲动,驱动力2.0是寻求奖励、逃避惩罚。驱动力3.0是内在驱动力。为什么说我们进入了驱动力3.0的时代呢?(看视频)

他的研究证明了外驱力只适合激励简单的任务,可以让被激励的人目标专注,更快的完成任务,这种方式在上世纪工人较多地面对简单机械式的问题时运转得很好。但是新时代的工作中要解决的问题,需要更复杂的认知功能,更宽的视野,还需要一些创造性,外加的奖惩机制会使人眼界狭窄,在解决问题的效率上表现不佳。那什么是驱使现代人更高效率解决问题的有效激励呢?不是来自于外驱,而来自于内驱力,来自于你的自主,掌控感,使命感。有些商业公司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改进的尝试,比如谷歌允许程序员每天用一部分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允许他们自由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谷歌许多有意思的产品都是在这种机制下创造出来的。比如维基百科全书,微软曾做过类似的事,召集了一大批专家,许以重酬,但是效果并不理想,然而维基百科这种模式,任何人都可以根据兴趣无偿编写自己擅长的领域的词条,却成就了一个伟大事物。

看完视频,回想以前我的做法,我就好似那个挥舞着胡萝卜和大棒的车间主任,想到这个,内心十分惭愧。我决心采取更加科学的班级管理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自主性,建立班级学生自主管理的运行机制,激发他们的内驱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实现由他律型人格向自律型人格转变的班级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每个成员都能在集体目标的导向下,找到自己独特的坐标;能对自己提出自我教育的要求;班集体的纪律不仅人人遵守,而且主动维护;班集体人际关系稳定和谐,积极奋发向上。

解决问题

1. 搭建平台,形成师生共育场

预初刚开学,我就逐渐向同学们渗透自主管理理念,让同学们明确班级以实现自主管理为目标。首先,利用新生入学教育的机会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班委会,他们是实现班级自主管理的关键。其次,只有发挥了全体同学的力量才能实现师生共育,形成师生共育场。怎样才能发挥全体同学的力量呢?1. 预初开学两周后,我会请每位同学自定一条最重要的班规。然后师生群策群力,全员参与共同制定包括早读、两操、自修、作业收交、值勤值日等各常规环节的班级公约。这样操作,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主人翁的意识,又能理解公约背后的初衷和目的,不让学生感到这些条条框框都是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为班级公约的实施奠定群众基础。2. 我设计了“班长人人当”的活动,每位同学每学期都能轮到两次值日班长的机会,值日班长负责管理早读、两操和自修课。除此之外,值日班长还需将每日总结记录到班级日志上,针对当天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和自我纠正的建议,到第二天早会课时将其反馈给全体同学。这个活动保证了人人都能参与到班级日常管理中,人人是管理者,人人也是被管理者,这两种角色的互换实际上也是视角的转换,当两个角色之间产生问题的时候,有的同学会渐渐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从班集体的利益出发去对待和处理问题。班级里一位胆子较小、比较自卑的女生说:“我不算一个主动挑大梁的人,如果不是指定或必须的活动,我不会主动去担任管理者的任务。但是值日班长的活动让我有了新的认识。当值日班长那天,当我站在讲台上纵观班级时,心中油然而生一种维护班级秩序的责任感。渐渐地,哪怕没有轮到我做值日班长,我也十分体谅站在讲台上的值日班长的辛苦,尽量约束自己的行为并制止周围的同学的不恰当行为。”3. 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特点,自愿承担一个“服务岗位”,强化同学们的服务意识。班级“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实际上,岗位的设置除了要遵循人人参与和公平公正的原则之外,还需要班主任老师用心研究学生,知其长、明其短、给其所需、扬其所长、补其所短。我们班预初进来时就有一个175的大高个。和其他大高个不一样的是,他很灵活,而且能说会道,入学教育那两天给老师和同学们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票当选班长一职。但开学后不久我发现他实际上只是口头功夫,学习静不下心,习惯也不是很好,学习成绩表现差强人意,后期改选时他落选了,这对少不更事的他来说算是高位跌倒,很伤害他的自尊心。我应该如何安置他呢?我罗列了他的优点:热心,极富集体荣誉感,在班中人缘不错,加上他个子高,大家都愿意听的,而他也有很强的服务意识。这么一罗列,我感觉他这么好的条件可不能浪费在我手上。我设置了一份组织委员的职位给他。组织的意思是组织大家每日的学习活动。每日的学习活动需要组织吗?听听后面的职位内容就知道了。他负责写课程表和整队。看似这么简单的两项工作内容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班级自主管理最基本的保障就是班级一到该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就自动开始做,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和规划性。而这位同学写完课程表便对当天的日程规划了然于心,并会在相应的时间点提醒同学们做该做的事。经常听到他在教室里喊:“大家拿好美术材料排队啦!”“大家拿好餐具排队啦!”后面他喊的内容逐渐多了起来“上课啦!”“今天下雨,大家不用排队,在教室自修。”“今天没有自修课,大家中午要抓紧时间!”等等。他简直就是我们班的一个人工闹钟,一到点就响,这个闹钟响了三年,我们班能做到自主运行与他这位组织委员是分不开的。而他自又有什么样的变化呢?他说:“我都不敢相信我将这份工作坚持了三年,这也是对我的耐心和责任心的一个培养。无论什么事,坚持一下就好”。看,他学会了耐心,不再是那个毛手毛脚,静不下心来的小孩了。他这三年间学习成绩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还有很多同学把自己的岗位坚持了三年,他们渐渐长成了一个个有责任担当的男子汉和新淑女。初二上学期期末,我们班一位同学渐渐顶不住学习的压力了,在家歇着不愿意来学校。经过多方努力,他终于正常挺过了初二下学期,没再请过假,并立志一定考进西南位育的实验班。当我这几天问他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他重新踏进校园的时候,他跟我说了好几个原因,其中一个让我十分感动。他说“我负责打扫包干区,如果我不在,就要有同学代替我,同学都那么忙,我不应该因为这件事去麻烦他们。”可见,在班级管理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要给学生一个小小的支点,他们定能有成长和收获。

在班中这样设立分层管理制度,师生共同参与班级管理,即使在班主任老师不在班级的情况下,也有明确的领导者和执行者,每个岗位上的个人都能各司其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更提高了其自我教育能力。同时,班主任在班集体活动当中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设由学生主导的班集体活动的基本模式:   

        目标 → 方案 → 实施 → 评价

        ↑       ↑     ↑       ↑

学生 → 制定 → 设计 → 主持 → 自评

         ↑      ↑      ↑      ↑    

教师 → 参谋 → 完善 → 协调 → 修正

通过这一模式,构成了发展学生个性所需要的良性的、发展的、协调的、具有多功能的班集体环境,充分体现了学生个性发展的主导作用,而班主任只起到整合和引导的作用。两次需要全员参与的大型活动分别是预初的集体舞和初二的14岁生日。两次活动都是由文艺委员牵头主负责,我只起了参谋的作用。这两次活动,文艺委员明显地感觉到了初二,大家的积极性和配合度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家也更默契了。如果没有预初时候的牛刀小试,也许初二就看不到他们的主动和积极了吧。

2. 抓住核心,培养领袖群体

班级能实现自主管理的核心是有一支精干的小干部队伍。要培养一支精干的小干部队伍,首先需要在班委成立初期让小干部们对自己的角色正确定位,让他们认识到我们是为大家服务的,而不是“特殊阶层”。与此同时,我会在特殊的时候比如学期结束,感恩节等带领全体同学对他们的付出表达感恩和感激之情,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自己的付出和服务是得到大家的认可的。班委建立初期在班中帮助树立他们的威信也是同样重要的。当他们进步了或某方面表现突出时,我会大力表扬他们。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一定力挺他们,也在班中说说他们的不容易,同学们自然而然对他们多了一分理解和尊重。接下来,我对班委团队进行细分,有针对性地给予他们支持与帮助。他们分为1.不会管2. 不敢管3. 不想管。对于不会管的班委,最开始一定要手把手地给予他们方式方法上的引导。预初的班委会,哪怕再忙,我也要定时参加。一是引导他们如何开班委会,二是提供给他们具体岗位上的实际的操作建议。对于不敢管的班委,需要给予他们鼓励的同时,多给他们上台的机会,锻炼他们的胆量。第三类是不想管,这部分班委责任意识还不是很强,需要对他们进行责任意识的培养。

树立榜样,培养领袖群体不仅是服务于班级的自主管理,也是借助班级自主管理的平台培养他们的领袖精神和领导力。如果班主任放开手让他们去干,他们一定能回馈别样的精彩。

3. 因势利导,引导个性群体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无比神秘的宇宙,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奥秘无穷的世界。在班级里,总有那么些个性的同学,他们会游离于班级以外。要把他们纳入班集体,我们需要始终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坚信其发展可能性,以发展的眼光,从宏观的角度去思考学生个体发展问题,并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用智慧点亮学生的心灵,因势利导,为学生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最终一切问题都将成为学生成长的起点。

小Q同学预初进校时,是我头疼的对象。他虽不吵不闹,但他很少与同学交流,一有空,就溜出教室到操场上独自晃悠。他规则意识不强,排队插话、上课看课外书、自修课与同学讲话,电脑课上玩游戏等等小问题不断。那时的他是个有点自我的孩子,觉得班集体的事务与他不相干,总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但是,他也有个显著的优点,那就是酷爱阅读,知识面十分广泛。即使他对班级事务不感兴趣,作为班主任,可不能让任何一个同学没有班级归属感,我在等待一个机会。终于,机会来了,轮到我们班做学习天地了,这不正是给博览群书的他在全班甚至全校面前大显身手的一个机会吗?于是,我任命他为学习天地分享人,与学习委员一同完成了这一任务,他也不出所望地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接下来,他一路成长,变化惊人。我们来看看他自己是怎么一步步走向我们班集体的怀抱的吧。

三年时间转瞬即逝,在预初到初二间,我身上发生了许多变化。而这些变化,是这个班集体给予我的,也是班主任黄老师给予我的。

预初的时候,我因为任性,时常与他人发生争执,在集体活动时也不合群。还记得有一次上电脑课,我提前做完了任务便打开其他软件玩了起来。因为这影响了课堂秩序,信息老师便将这件事反映给了黄老师。我原以为黄老师会因此狠狠地批评我一顿,没想到,她只是冷静地让我对此事进行自我反省,在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她这样对我说:‘一直觉得你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你的聪明不该用在这种地方,你可以去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当时,我听完这段话后,并没有太多感触,只是吃惊,吃惊老师并没有因为我平常的调皮捣蛋而全盘否定我。

升入初一,这时的我已不会再与他人发生争执,我一心想尽力取得好成绩。我的眼中只有自己的成绩,对班级事务漠不关心,不知集体荣誉感为何物,直到又一次改变我的机会降临了。那时,正轮到我们班做学习天地,黄老师立刻向学习委员推荐了我,说我读书多,肯定能帮不少忙,学习委员也表示赞同。接到任务后,我便到处查资料、写稿子、与学习委员一起合作制作PPT,这期学习天地圆满完成,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这是我第一次参与课外活动,它不仅让我明白了要懂得合作的道理,更明白了自己的价值不仅可以在个人成绩上去寻找,也可以在集体活动当中去实现。每一个人都可以为班级作贡献,通过奉献,在集体合作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原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和令人满足的事。渐渐地,我越来越多地参与班级事务,在初一下积极报名参加了班委竞选,并成功当选。而班委的身份使我意识到我不仅要修己身,还要修他人身,在一次次激烈的班委会讨论中,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加强,让自己的能力得以更上一层楼。

初二这一年的活动更为丰富了,语文月的飞花令活动中,黄老师因为知道我对诗词有浓厚的兴趣,便鼓励我去参加,在层层选拔后,我没有辜负黄老师对我的期望,代表东校区去总校参加了决赛,与高中的学哥学姐同台竞技,没有让我怯场,但他们的表现着实让我敬佩。此后,黄老师还给我机会,让我在全校面前发表国旗下的讲话。这时,经过一次次的锻炼,我已经能做到从容自信地站在众人面前。

这三年的时间里,有欢笑和打闹,这些虽然美好却短暂无比。而真正会伴我一生的是我因老师的教诲、班集体的支持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才能收获的成长。感谢遇见他们。

结语

我经过三年的尝试,在班级管理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坚持“内紧外松“的工作方针,“内紧”是指,清楚了解班级的动向。“外松”则指,弱化班主任这一管理者的角色,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总结,摸索,让他们大胆地试错,冒险。经过努力,班级基本形成了一种人人平等,人人有责,相互监督,相互帮助的良好氛围。学生主体意识得到了唤醒,学生的自我管理的才能得到了发挥,学生成为了班级管理的主人,遵守纪律、爱护集体荣誉成为了学生的自觉行为。初二刚接我们班的一个老师上完课出来跟我说,她被我们班的班长逗得哈哈大笑。她说这节课上着上着大家有点撒开来了,教室有些吵闹。我听到这里,心想,糟糕,之前副科课上发生的事情又来了?她说还没等她开口制止,班长就大喊了一声:“收!”结果,大家真的就安静了。

教育是一种发现,一种唤醒,是育人本位,切不能因“管理”这个形式而误入管理本位。在班级管理中。给孩子们一个平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他们会成为优秀的管理者。

 

“镜”中那个优秀的人不是我

——走近、走进双胞胎之哥哥S

魏巍

都说五百年的回眸才能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教师与学生几年的朝夕相伴是何其的缘分,能够在第一次当班主任时就遇到双胞胎在深感缘分之余更让我在任教前充满了好奇,他们会有心灵感应吗?班级同学要多久才能区分出他俩?打篮球时怎么分清谁是哪一队?然而在见到他们的第一面时我失望了,因为他们十分不像,我任教的哥哥在实验两班体型略胖、腼腆内敛,而弟弟在实验一班身形瘦削、调皮外向,如果不是事先知道他们是双胞胎,很难从外表上将其联想到一起,甚至在课间也从未看见哥俩在一起玩耍。初三开学后除了性格的差异,我发现哥哥S在成绩上与弟弟也相差甚远,中考直升希望渺茫,整个人垂头丧气,毫无动力,这引起了我的注意。

一、走近

正值热血蓬勃的青春年少,为何愁云满目?我在课间和各种活动中悄悄观察,S在同学中实际上一直是个好脾气的暖男,同学们经常打趣他他从不生气,直到有一次聊到减肥,有个同学说“你可以跟你弟拍一组照片,减肥前和减肥后”,“哈哈哈哈哈,买家秀和买家秀。”其他同学哄然大笑,我看到S的脸瞬间垮了下来,在接下来的聊天中再也没有说话。

S的理科不错,课堂反应也很快,有一次数学考了143,正逢家长会遇见S妈妈我当着S的面表扬他理科优秀,S妈妈很开心,激动的告诉我:“弟弟也考了145”,这时站在旁边的S原本自豪喜悦的小脸没了笑容,代替的是沮丧、委屈。

弟弟?是弟弟!每次提到那个似乎总是更优秀一点儿的弟弟,S就会不自在,翻脸不开心。

二、走进

有了这些观察加上开学两个月以来的熟悉,我尝试着跟S聊天,我说:“S,我好羡慕你呀,有兄弟在同一个学校,每天都有伴,也不怕被欺负了。”S闪过一丝苦笑,说“还行吧”。我抓住这个契机,“怎么,跟弟弟关系不好吗?老师想听听你心里的真实想法。”打开了他的话匣子。与预设相差不大,弟弟调皮外向能快速跟陌生人打成一片,相比而言自己就慢热一些,在群体中也不是闪光的一个。小时候相比于弟弟的调皮,乖巧的S没感觉有什么异样,进入初中以来,随着身体的发育,热爱美食的S有些发福,成为了一个壮小伙,与弟弟瘦削灵活的身材比,S感觉到有些自卑而敏感,渐渐也不爱跟弟弟同时出现,也不喜欢跟弟弟穿同款的服饰。

在学习上也是如此,弟弟总是比S考得好那么一点儿,回到家中,父母的赞许和骄傲似乎被打了折,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变成了自己朝夕相伴的弟弟,让他感觉十份委屈和难受。久而久之就没了信心,反正努力也比不过,还努力学习干嘛,爸妈看到他的懈怠,再加上初三即将面临中考的焦虑,时常唠叨他:“你们俩是一样的基因,弟弟能考好,你为什么不能?你就是不努力。” 这个将近一米八的壮小伙在我面前哭了,委屈的像个小孩子。

“你为什么不能?”这句话让我如触雷般一惊,这是多么的理直气壮!记忆中看到的新闻往往是双胞胎姐妹花双双考入名校等新闻,似乎优秀是可以复制黏贴的,完全相同的家庭环境、相同的学习经历、相同的培养模式,每天吃穿住在一起,甚至完全相同的基因,那么你就理所应当的一样优秀,这莫不是一种“道德绑架”?相同的基因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任何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谁理所应当成为谁。

三、寻药

面对这个愿意努力,想要进步但没有信心、脆弱、内心敏感的小伙子,病根是找到了,该怎么治呢?初三时间宝贵,距离中考也只剩几个月的时间了,重塑自信是个漫长的过程,好药但不立竿见影,怎么能让他快速调整状态,抓紧初三的宝贵时间呢?解铃还须系铃人,家校合作或许是针强心剂,我决定主动出击,约S的妈妈正式的聊一次,听了S的心里话,S妈妈回想起S的给自己捏肩、准备生日礼物等种种暖心的事感觉十分惭愧。中考在即,没有那么多时间化干戈为玉帛,直面问题可能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我的建议下妈妈与S单独而正式的聊了一次,这也是难得弟弟没有参与的一次,真诚而认真的为之前忽略S的感受而感到抱歉,承诺不再跟弟弟作比较,也希望S能重新认识自己,振作努力,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至此,我跟S妈妈的“无间道”配合正式开始。

我与S妈妈也几乎日日沟通,白天在校孩子的点滴进步就能在晚饭的餐桌上被妈妈“无意间”问及,在家中努力学习的样子也能被我“恰巧”发现,挖空心思的双倍鼓励表扬,不再与弟弟作比较,解开了心结,S变化明显学习十分起劲,看似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一次考试下来却被泼了一桶冷水,依旧垫底,看他垂头丧气的模样似乎又回到了最初的样子。我知道敏感的S需要安慰和鼓励,他又在怀疑自己了。

虽然还是倒数第一,我仍然激动的跟他说,恭喜你,你这次与大部队已经接近很多了,努力真的有回报,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有量变到质变飞跃的一天,一定能。S目光怀疑但也还是点了点头,同时我也马上跟S妈妈 “通风报信”,S妈妈也同样肯定和表扬了他最近的状态和努力,当天晚上S主动找妈妈说:“妈妈,我想好好学习,能给我请个老师帮我补补基础知识吗?”到这儿,我终于松了一口气,S内心的小火苗已经燃起,开始武装自己了。

四、重新启程

在最后几个月的冲刺中S状态不错,全力追赶,期间还主动担任临时体委,自信阳刚的小伙子最帅,中考虽未能逆袭,但跟自己比也算创造了小奇迹,成功回到西南位育继续就读。在暑假中也规范作息,给自己制定了目标和学习计划,拒绝了外出游玩,在家里静心求学,S说:“老师,我之前落下的太多了,我要赶紧补起来,我未来想学……”听着他一本正经的目标和规划,相信他在高中生活可以为自己选定一条合适自己的路,自信坚定的走好自己的路。

S在中考冲刺的小插曲也让班龄刚起步的我收获良多,首要是关注并合理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中小学教育阶段我们容易被“成绩”牵着鼻子走,《小欢喜》中的方一凡说:“爸爸妈妈,我不是个坏孩子,我只是个学习不好的孩子”,S也是一样,有了弟弟的比较,似乎自己是那个一文不值、不值得被爱被关心的孤独者,这种价值导向可能会让成绩尾部的、世人眼中那些个平凡的孩子受到很大伤害,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或许是非常微小的,或许是十分小众的,都值得我们去呵护,去引领,和而不同才是最美。

其次是对学生充分的信任和鼓励,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的实验,凡是在“最有发展前途”的名单上的学生在后续表现上都有着非凡的变化,“善意”的暗示对敏感、缺乏信心的孩子十分受用,像S会经常把眼睛长在老师和家长身上,经常怀疑自己,容易否定自己,我们要给与充分的信任和鼓励,像一束阳光慢慢去温暖,去点燃他们心中的小火苗,从他燃到自燃,闪耀自己的人生。

最后是学校合作,初任班主任的时候面对家长总感觉很被动,害怕家长的不满和质疑,但其实对于学生而言,家、校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两大阵地和港湾,缺一不可。与S妈妈的配合强效而有力,和谐统一的理念让孩子明确方向,让S在短期内迅速回归轨道。家校合作,和谐共生,共同为学生搭好成长的桥梁!

 

心理学理论≠心灵鸡汤

刘怡瑾

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的说,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一定会发生的。

以上这段文字很像是从某本心灵鸡汤中挖出来的,但恰恰相反,它是著名心理学理论“罗森塔尔效应”的定义。

 

小顾,是初三一整年,与我微信联系最频繁的孩子。

初次见到小顾是家访的时候,他风尘仆仆,好像刚从某个补习班下课,半小时后又要赶往下一个补习班,而我的家访,就正好挤在这短暂的半个小时当中。问他为什么要补习,答曰以前不知道用功,落下了很多东西,实验班也没考上,现在刚刚觉悟,知道要奋斗了。他的目标是跟好朋友一起考四校。

事实上初三一年,小顾的确奋斗了,每天至少熬夜到12点半,刷大量的题目,常常看到他在教室中跟同学讨论难题,在办公室向老师请教错题,我与他的聊天记录中充满着这句句子怎么翻译,那篇作文要怎么写的更生动的对话。

这样的努力,加上刚才那个心理学理论,结果似乎显而易见了吧,小顾希望在自招中获得高分,考进四校,与好友一起,这些顺利发生了吗?

并没有!

最终的结果是小顾一模分数不高,没有收到心仪学校的考试电话,其他学校的自招考试也没有顺利通过,中考分数一般,只去了一个普通的市重点高中,而他的好友,则如愿去了四校。

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说,这个理论,它根本不成立?

其实,小顾在这个理论中唯一没有做到的四个字是“充满自信”,而恰恰是这四个字,是整个心理效应的关键。

我们来看看小顾给我发过的一些文字:

老师,理化真的好奇怪,这次又上去了唉。上次化学34这次59。我完全不知道我到底是什么个情况,一模就是成绩波动,然后我怕二模又重蹈一模的覆辙啊。语文我是在背的,最近在写英语作文,想着多写几篇英语作文二模套上,我是在做裸考的准备了。其实把,再回去看一模,再看看最近的成绩,我越发不知道影响我成绩的到底是什么,似乎不是作业上的问题,一种我自己也说不清的,就好比理化,就好比数学,如果真的只是知识点的没掌握,不会出现这样诡异的波动。您之前叫我去放松一下,好像是有用的,理化上去了,但根本原因是什么我还是不得而知。

哎刚刚一直回想,我的数理化真的太像个笑话了,到底是优势还是劣势,这三门一模要是不那么差我只是能拿到自招的门票,如今起伏最大的就是这三门,我的朋友帮我归纳我绝症因为不是知识点性的错误。曾经有段时间一直标榜理科生的我觉得我还不如去读古文学专业因为那时候我数理化实在太差了。

小顾有自信吗?没有,可以说是完全没有,他连自己最擅长的理化都没有信心,担心成绩的波动,担心考场的发挥,担心重蹈覆辙。这恰恰印证了心理学定义的后半句话“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中考成绩的不尽如人意似乎在意料当中,因为小顾在最后几天曾经给我发过这样的短信:

这些年一直在提醒自己一件事情,千万不要感动自己,大部分人看似努力,不过是愚蠢导致的。什么熬夜看书到天亮,连续几天只睡几小时,多久没放假了。如果这些东西也值得炫耀,那么富士康流水线上任何一个人都比你努力多了。人难免天生有自怜情绪,唯有时刻保持清醒,才能看清真正的价值在哪里。

这本身是一段非常有哲理的耐人寻味的句子,但他在中考前读到,并且深有感触,那只有一个可能,就是他自己对自己的努力产生了极大地怀疑,不仅怀疑它的有效性,更怀疑它的真实性,试想有着这样的心态的孩子,怎可能在重要的考试中发挥出色的?

回过头再去看开头这段文字,如果只有第一句句子,那它就是毫无疑问的心灵鸡汤。“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这样的文字让我们误以为“期望得到的”和“真正得到的”一一对应的。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小顾的故事告诉我们根本不是!心理学定义还有后半句话,我们要做成功任何一件事情,需要的东西远比“我期望”多得多。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切记不能把心理学效应,当成心灵鸡汤来读。

毕竟,说一句“要有光”就有了光这种事情,只能是神才做得到的。

 

 

 

巧用“心理”魔法棒,做学生“心灵”引路人

刘悦

 

教师是针对人类心灵的工作,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少不了对学生心理的把握,面对性格迥异的学生,因材施教,才能事半功倍。

初三的学生学业压力增大,他们特别看重自己的分数和结果。有一部分学生平时认真努力,但总是在大考时掉链子,心理素质较弱的学生常常会因为这样的结果内心更加焦虑,造成心理上的暗示和障碍。有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面对初三大量的学习内容,应付了事,回家后又靠手机游戏发泄,家长和学生本人都对自己的认可度不高,从而导致学生更加没有信心进步和改变。

有两个心理学效应能够帮助我们教师更好的了解这些学生,并且有针对性地给予他们指导。“詹森效应”指的是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正式比赛失败的现象。詹森效应的应对措施对心理素质不够硬的学生会有一些有效的帮助。“罗森塔尔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教师和家长不断地对孩子传达积极的期待,随着时间的积累,会改变孩子的态度,帮助他们找到前进的动力。

 

重视孩子的心灵求助

初三的某个晚上,我收到了一条来自学生的短信,她告诉我她最近感觉不太好,想问问明天能不能找我聊一下。当我收到这条短信的时候,我心中一紧,小A同学平时处事稳重负责,学习态度也不错,从来也没有见她惊慌失措,除了平时课后的学科提问,这时她第一次对我“心灵求助”。初三学生的心理世界很敏感,徘徊在坚强和脆弱之间,我十分担心,我立刻回复了小A同学的求助:“好的,明天我们找时间聊聊,放松一点,今晚早点休息哦”。

我曾经在读李镇西老师的书时,读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女孩第一次远离父母住校,她很不适应,再加上青春期,她内心有很多想法想要倾诉,于是她主动找班主任谈心。但是她刚开了个头,老师便打断了她,批评了她的娇气,用“说教”般的语言回复了她。这件事情给这个女孩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说从那以后,她再也不找班主任谈心了。我想小A同学能给我发短信,是因为她信任我,我们的第一次谈心会决定她的心灵大门是否还愿意向我打开,所以我特别慎重。

第二天的午休时间,我找来了小A同学,我把时间先给她,让她尽情地倾诉自己的想法和烦心事。小A同学是一个自我要求很高的学生,进入初三以后她很努力,平时的小考她都不错的,但是几次重要考试她成绩都一般,没有发挥到理想水平。再加上自招临近,她为了能够自招成功,每天还给自己额外加了量,但是自招的难度又给了她大大的打击,她很受挫。另外父母在家对她心理方面的关注不多,她认为父母不能给她什么帮助,所以感到无助的情况下她来找了我。

小A同学倾诉的时候情绪很激动,她哭了。我完全能够理解她的感受,中考的压力和自我的压力使她喘不过气来,几次大考的失败也让她焦虑着急。令我欣慰的是她愿意对我倾诉和发泄自己的苦恼,我相信当她发泄完,她的心理感受会好很多。除了安慰,我得给她相应的对策,这也是她向我求助的原因。

小A是个基础底子不错的孩子,但大考总是发挥不出水平,这让我想到了运动员詹森,他是个实力雄厚的运动员,但是在赛场上总是因为过度紧张和压力过大而挥发不好,对此他自己也很失望。小A的问题在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也就是“詹森效应”。我给了小A两点建议:1. 注重过程,淡化结果。考试时专注于思考,而不是去担心考得好坏的后果从而分心,影响自己的发挥。自招如果能够成功是锦上添花,这个努力去尝试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经历,这个过程中磨练的意志对初三学习,甚至以后的人生道路都是宝贵的!2. 相信自己,勇闯难关。这个孩子需要鼓励和信心,只要调整好心态,不要给自己过度的压力,她能够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重拾自信。在交流中小A提到家庭,我也问道她希望父母能够给予她怎样的支持,我答应她帮她传达想法,同时我也鼓励她要向今天一样多和父母吐露心声,我也和她约定我们的谈心不止这一次。事后,我和小A的家长取得了联系,和他们交流了小A的情况和想法,也给出了应对“詹森效应”的第3条的法则,不给孩子“制造”更多压力,理解小A同学的情绪,在她需要的时候倾听和安慰,就是家庭最好的支持。

在之后的几个月里,小A经常会和我讲自己的近况,从她的话语中仍然能够听出她备考的辛苦,但是面对这份困难,她情绪缓和了很多,不再钻牛角尖,用更积极和放松的心态来看待事务。

这是小A对我的第一次求助,我格外珍惜她对我的这份信任,她给了我走进她内心世界的机会。中考过后我收到了小A家长的微信:“感谢老师给予孩子巨大的心理支持和鼓励,终于有了超出预期的结果”。

 

传达积极美好的期望

初三的班上有一个男孩小B,在篮球赛出上他积极阳光,学习上他偏科严重,理强文弱,总体能够完成学业任务,但学习动力不足,没有目标,所以他的成绩一直没有起色。在班里他人缘不错,乐于助人。但是回家后他的母亲和我描述了另一个他,沉迷于手机,学习偷懒,还甚至说不来上学,之前的班主任也曾经告诉过我类似事件。在我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我从来没有向小B透露过他母亲的话,因为从他在校的表现来看,我相信他是一个努力想要给大家留下好印象的男孩。我思索着在新的班级,小B同学是否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对他有新的美好的期望呢?

“罗森塔尔效应” 给我的启示是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和态度。我想通过多关注和鼓励小B,对他传达积极的期望,使得他更有学习的动力,改进在家的状态。

开学不久,小B的母亲就悄悄联系我,小B在家的情绪很糟糕,父母常常因为学习方面的事情批评他,负面情绪一上来,小B就会说:“反正也学不好,我不想去学校了”。为了让他渐渐打消这样的想法,我首先要做的是给他更多的正能量,认可自己的价值。在家访的时候我就关注到小B喜欢漫画,家里也有很多的作品,虽然班级黑板报制作基本由几位女生负责,但我仍然鼓励小B参与班级黑板报制作,希望他能够贡献男生的力量和他的一些想法。小B不是一个主动的男生,但我观察到他其实对班级工作很上心,初三学习任务多,他还是负责地帮助完成调色工作,也得到了更多同学的肯定。回家后他很自豪地和母亲“炫耀”,他是班里绘画很不错的男生,老师“点名”请他一起出黑板报。就这样家庭间的话题也更多了,父母与孩子的交流状态也有了改变。

小B同学在文科上的学习不如理科上心,字迹凌乱,不愿意花更多时间去复习,这也是小B之前在学习上没有自信的主要原因。有一次我主动和小B聊天,问他在班里是否有想追赶超越的同学目标,我和他一起挖掘了那位同学的优点和学习方法,我对小B说:“你完全有能力去赶超那位同学,只不过要一步步来,我们可以设一个小目标,比如笔记完整,考纲默写等等。”小B同学哪怕是作业订正的字迹有了进步,我也会在他的本子上留下鼓励的话语。不断地肯定他,鼓励他,并给他更高的期望。他的考纲默写也从不断重默,达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过关分,对于文科的复习他没有那么排斥了,当我问到这段时间有多少同学每天坚持“自行”复习自默时,他举起了手,我相信那一刻他是骄傲的,我在班级中对这些同学,特别是小B,进行了表扬,不仅是帮助小B同学重获自信,更是树立优良学风,希望有更多同学加入他们的行列。

在之后的日子里我很少收到来自小B母亲的“抱怨”,他母亲告诉我小B这学期在家情绪很少有大波动,孩子心态上有了调整,使他平稳地度过了初三。这段时间里小B母亲对他的态度和方式也更为正向和积极,我想这也是小B有进步的重要原因。这一年中我更愿意去看到小B同学身上的闪光点,挖掘他的潜力,向他传递积极而美好的期望,践行西位“走小步,不停步”的理念,使这个孩子更为自信,更有动力去“追求完美,力求发展”。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热爱教育工作;因为它的主要任务是认识人,我在工作中首先去认识人,观察他们内心世界的各个方面。如果善于对待和善于琢磨,就能使人成才。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能够看到取之不尽的人类精神世界的各个方面。”作为班主任,我对这句话深有体会,教育必须关爱生命,初三毕业班的这一年,我对班中学生心理关注度一点都不少于学业的关注。初三有许多学生,他们不会因为“调皮”被老师关注,也不会在课堂中“积极活跃”地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他们总是默默无闻、不声不响,但其实我发现这群孩子的内心世界很丰富,他们有很多想法,有很大的潜力,但他们也常常会不知所措地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如果能够给他们适当的启发和指导,就犹如黑暗中的明灯,指引他们向光明前进。

西位的核心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努力为学生打下三个基础:身心健康的基础,掌握走向社会的基础,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就必须先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关注个性的发展。教育的艺术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去学习和琢磨,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汲取西位的精神宝藏,巧用“心理”魔法棒去读懂学生的故事,帮助他们开启更精彩的人生篇章,做他们的“心灵”引路人。

 

 

 

 “润生”细无声

赵婷

 

担任国际部班主任工作以来,今年已是第四年。在完整地带过一届学生后,对主要教育对象——国际部学生的需求和目标,也算熟稔于心。常常思考:在日常繁杂的事务中,怎样去开展一些对学生真正有用的事,从学生需求出发,切实帮助到学生,使其从中受益。普通一日的午休时,与班中某一位家长一个“心血来潮”的偶然约定,无意中促成了本学期中最成功的一次德育活动。

是日午休,我和小R、小L在操场上闲聊散步,正好无意中说到暑假的模联活动对其开拓视野、提高能力、未来升学都大有裨益,眼前两位姑娘自信大方,英语能力出众,我便鼓励她们去参加。她们一听也两眼放光,当即纷纷表示非常想去。可当和各自家长打完电话后,又吞吞吐吐起来,原来是考虑到托福还没考到理想的成绩,家长想趁这个暑假给她们好好“恶补”一下。一想到离模联还有4个月的时间,每周末都有托福考试,既能把托福考出来,又不错过暑假精彩有益的活动,岂不是两全其美吗?所以,我马上从孩子手里接过电话那头家长的话题,提出了我的建议,家长最后松口了,立马又向我大吐苦水:“老师啊,模联这个活动很好,我倒也不是不支持她去参加,只是她这托福一直考不上去,你能帮我们督促督促这孩子吗?就是不能踏踏实实背单词,趁着新鲜劲儿背了几天,单词书就搁那里了,说说她又嫌我烦,真拿她背单词这事儿没办法!”我满口答应下来,心里就想着,该怎么将这么枯燥的背单词坚持下去呢?

看到身边有读书打卡、健身打卡的朋友,我突然灵机一动,通过微信尝试发了一条朋友圈,宣布将举行每天打卡背单词活动,鼓励学生们来报名。第一周,有三四位学生报名,背熟100个单词后,就到我这里检验一下是否熟练,其他学生采取观望态度。而第二周,陆陆续续报名的学生达到了10个人,我发现很多学生其实也想坚持背单词,无奈自己的惰性,也深深纠结。现在有一个外力能助力坚持,也不好意思放弃了。但随着时间推移,问题也相继浮出水面:一方面,一些学生开始产生惰性,总是会拖延;另一方面,随着背单词人数的增加,我的时间不够分配了,总要在下班后还要陪他们坚持背完很晚才能回家,如此下去怕也坚持不下去了。于是,在我们的背单词打卡微信群中,我宣布了新规定:每天分早、中、晚三个时间段,提前一天我会发布时间,每天晚上(即放学后)只限四位学生,如果当天完成不了,就要给群里发红包,承受双重损失。多劳多得,惰者不得,甚至还会折损。如果坚持一周每天早上背单词的话,那到周五可以享受“全家随心选”的活动,在校门口全家选择一样喜欢的零食作为奖励。这样一来,有奖有罚,有趣刺激,学生们坚持起来也会更有动力。

经过3个多月,整个背单词打卡的长期互动,使得参加打卡的学生和整个班级甚至年级都产生了微妙的变化。首先,每个学生的托福成绩有了不同幅度的提高,比如从44分到63分、59分到88分、81分到93分等。当然这中间还有更多别的因素促成了他们的进步,但当学生暑假与我私信“Zoe,下学期还可以跟你背单词吗?我觉得很有用,我要先预约啊!”感到得到了认可,那些坚持的晨昏日落都是值得了。

慢慢地,加入打卡的学生越来越多,偶尔在课间走进班级,会看到打卡没打卡的同学聚在一起背单词,班级中也产生了浓浓的学习氛围。在一篇名为《想做好老师,这里有你不可不知的八个心理学规律》的文中提到一种“从众心理”。指个体在团体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团体压力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行为上表现出符合自己所隶属的同体或社会所公认的某种或全部行为模式、规范或标准的行为。在良好风气的影响下,随着从众、依从行为的反复实践,学生将不断从其行为的内外反馈信息中,逐渐获得行为的必要性认识与体验,从而使行为规范的内化过程向深入发展,遵从的态度结构也将随之而逐渐确立起来。当其他班级的学生也来找我背单词时;当我忙得顾不上,其他班主任替我帮学生背单词时;当其他班主任也开始给自己班的学生背单词时;当之前18届的毕业生放暑假回来,也帮着学弟学妹背完了,互加微信保持联络时,我发现“背单词”真是一件小事,但又不是一件小事。一种对学习的向上热情和积极氛围在整个年级间弥散开去,辐射到更大的范围。更重要的,是建立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加强了正确舆论的引导,这是最大的收获。

张鲁川老师在《学校德育的异化与回归》一书中讲到:“道德是弥散在社会生活中、弥散在人际交往的氛围中的,没有抽象的、独立于生活和实践之外的道德。”需要各位德育工作者“有意识”地在学校、班级生活中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德育成长的“无意识”环境,“润物细无声”式地滋养学生的德性。在这种教育过程中,虽然道德隐身不见,但不是消失,而是“化”于日常的生活之中,与教育过程实现了完美融合。

 

 

在班主任工作中把握激励时机

 

还记得曾看到一位优秀的班主任写下这样一段话:“有班主任在,学生能做好,这个班主任基本合格;班主任不在,学生能做好,这个班主任很优秀;但是,如果班主任在,学生仍不能做好,那么这个班主任无疑是失败的”。我很赞成这一观点,班主任这一角色几乎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班主任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班主任无意间的一个动作,也许能让一个不理想的班级“扭转乾坤”。天长日久的相处下来,有时我们会发现,学生和班主任总有那么一些相似,小到言行举止,大到性格脾气,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都越来越相近。因此,作为与学生距离最近、接触最多的教育者,作为一名班主任,特别是高三年级的班主任,深感责任与重任。

我所任教的高三(4)班在整个年级里一直处于学习成绩相对较弱的状态。虽然看上去,在高一、高二时,同学们似乎对优异的成绩感觉“可有可无”,但是当高三真正来临时,整个班级还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高三后,每个孩子都想为自己的未来拼一把,也愿意在学习上刻苦努力,投入时间。可以说,每个孩子都用前所未有的热情在学习。作为班主任,看到这样的情况,自然是很开心的。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无比骨感。学习是长时段积累的结果,短时间的冲刺效果毕竟有限。学生们普遍感觉自己的投入没有成效,甚至对自己开始产生怀疑。一次次的各科考试成绩在心理上不断拷问着这三十个孩子。小L曾在一次数学周练后找到我,满脸愁容的问我:“老师,我还学这些干什么?反正只有这点分数,最后也只是这点分数”。小Y也曾多次来找我,向我诉说她不怕坚持,只怕没有希望的坚持,担忧自己在高考中没有好的收获。这样的孩子还有小S、小Z……一股沮丧的气氛笼罩着整个班级,学生们的学习状态疲惫而焦灼。面对孩子们的困惑和忧心,作为班主任,我感觉自己必须要为他们做些什么。

在学生形形色色的行为和语言背后,隐藏着一些心理规律。只有“对症下药”,方能真正有效。马丁·路德说过:“世界上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是抱着希望而做成的。”人们基于对环境的认识,进而产生了价值感和目标感,进而导致需要,而需要又引起动机。但动机是否必定产生相应的行为,则还取决于行为导致预期目标的可能性有多大。对此,心理学家弗鲁姆提出一个公式:M=V×E。公式中,M 指个体从事某项活动的积极性,称为激励水平;V 表示人们对某一目标的重视程度和评价高低,称为效价;E表示某一特别行为会导致一个预期效果的概率,称为期望值。这个公式表明,假如一个人把目标的价值看得越大,估计实现的概率越高,那么所激发的动机也就越强烈。如果将这一“期望理论”运用到对学生的教育中,要提升学习的积极性M,那就必须在V和E这两个变量上做文章。首先必须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较高且合理的期望值,即“ 我将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奋斗目标是什么”。于是我召开了一次班会,先请相互了解的好朋友来说一说在你看来,你的伙伴将来可能会做什么,可能会读什么专业,上什么样的学校。再让同学们自己来谈一谈你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什么,和朋友说的是否一致,通过同伴和自己共同为目标来进行加持,坚定为实现人生目标,为高三努力奋斗的大方向。当然,远大目标的实现绝非一朝一夕,落实到日常的学习中就是枯燥的坚持和付出。必须还要通过激励提升孩子们的期望值,让他们对实现目标充满信心,才能脚踏实地的坚定前行。于是,我再次请伙伴们谈一谈,你眼中看到的,好朋友进入高三后的进步与改变。有的同学压根不曾想到,在别人的眼里,原来自己已经是那个在“不断进步”的学生,身上也有着闪闪发光的独到之处。每一个孩子都不是在孤独前行,在追求理想和信念的道路上,也许目标不同,可大家方向一致,甘苦与共。当然,缓解焦虑和急躁的情绪只是第一步。“期望理论”告诉我们,还要注意对学生的远大目标进行适当的分解,降低其难度,从而增大学生实现分步目标的概率,让学生经常获得实现目标、取得成功之后的喜悦的心理感受和成就感。这样,通过分步目标的逐步实现,才能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拼搏。于是,我又在班级发起倡议,每个孩子每两周都给自己制定一个小目标,看看自己究竟能不能做到,同学之间还可以互相监督。除此以外,也借助任课老师的力量,利用各种机会对完成小目标的孩子们进行鼓励和表扬,以激励他们不断坚持向前,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也就是能维持一个较好的“激励水平”。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不仅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如果能正确地认识、了解一些与教育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在尊重并理解学生的基础上,恰当的将心理学知识应用到班级管理中,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一定会有助于引导和教育学生,有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的

 

 

浅谈“期待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意义

丁愈雯

 

阅读“想做好老师,这里有你不可不知的八个心理学规律”文章后,我结合本学年的班级工作,谈谈“期待理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2018-2019学年,我担任高三6班的班主任和英语教学工作。通过家访,我就能深深感受到这届学生和我2017届的高三6班学生本质上的区别—自信缺乏。

他们的自信缺乏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家访时家长不停地絮叨上一届(2018届)高三考得不理想,我一再反驳他们的观点,他们还是坚持己见。更可怕的是,他们还言之凿凿因为上一届没考好,所以他们这届前景堪忧 (显而易见,他们的理论是完全逻辑错误的)。

学生对于已经考过的一门加三科目耿耿于怀。我在家访期间,碰到了三例问到学习就在那里不停哭泣的情况,这在我以往家访中实为罕见。

学生大多目标不明确,对于自己的学习水平无法给予一个准确客观的评估,对于学习也没有合理的安排。

通过这些情况,我认识到此班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缺乏自信,而这种缺乏自信不仅存在于学生也存在于家长,不仅源于实力不济还由于自己准备不充分。我暗自决定,开学后,我要重点在这方面努力,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我的这一想法和“想做好老师,这里有你不可不知的八个心理学规律”此文中的“期待理论”不谋而合。文中写到,马丁·路德说过:“世界上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是抱着希望而做成的。”人们基于对环境的认识,进而产生了价值感和目标感,进而导致需要,而需要又引起动机,但动机是否必定产生相应的行为,则还取决于行为导致预期目标的可能性有多大。根据心理学家弗鲁姆提出的一个公式:M=V×E(M指个体从事某项活动的积极性,称为激励水平;V表示人们对某一目标的重视程度和评价高低,称为效价;E表示某一特别行为会导致一个预期效果的概率,称为期望值。),假如一个人把目标的价值看得越大,估计实现的概率越高,那么所激发的动机也就越强烈。因此,学生要想在高考中取得成功,教师就得在激发学生自信方面下功夫。

开学后,我做了几件事情来激发学生自信:

开展“新学期,我承诺”活动

在班会课上组织全体学生写出自己新学期的承诺,一方面促使学生在学期初,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目标,做出改变,以期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利用班级氛围驱使一些学习怠惰、自信不足的学生产生一种“从众”心理,不得不做出一些改变。

讲述历届学生“逆袭”的事例

通过分享历届“逆袭”学生的事例,让学生明白“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就一定能成功”并不是虚无缥缈的童话故事,激励他们改变现状,创造更美好的前途。

将“赞扬”渗透进教育、教学中

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了解,我发现这个班级的“不自信”不仅存在于学困生中,在成绩优秀的学生中也很普遍。他们很多有“畏难情绪”,遇到困难喜欢选择逃避。在高三学习阶段,由于学习压力大,学生崩盘式的哭泣时有发生。家长,害怕学生承受不了压力,往往采取“闭口不谈”的对待方式。“哭泣、逃避”根本无法解决问题。因此,我在日常的教学、教育过程中,见缝插针地表扬学生。订正作业很出色、字迹端正、作文写得很好,劳动很积极主动,唱歌好听。只要有机会,我一定不错过。毕业的时候,我班一女生写了一张卡片给我,其中写道:“丁丁,我英语学习一直没自信,但没想到你竟然夸我作文写得不错,还展示了我的作文,我真的好激动。”

如同文中所言,平时,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经常教育、鼓励和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确定远大、正确的人生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

个别谈心,提高针对性

我班特别优秀的学生压力大但自信度低,最典型的是一男生A和一女生B。

A学习能力较强,学科水平全面,成绩不错,但是我最初对他印象却是学习比较中庸。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错觉呢?因为,A一开学就和我聊过,说自己做了很多练习,成绩就是没有提高。以前学习不错,现在很差。既然自己认为很差,那么我觉得可能真的不太好吧。可是,他的摸底考和每次周练成绩都很好。我慢慢发觉,A是一个自信不足的男生,他目标高远(复旦清华),但是过高的目标让他有点喘不过气,反而很多事情自己先“唱衰”,免得到后来没面子。为了帮助他解决问题,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观察他的情绪变化,发现异样及时去和他聊天,帮助他卸下心理包袱,从容面对高考。但是,在高考临近的那几天,A出现了焦虑,经常去找心理老师。我及时跟进,当从心理老师那里获知他问题不大后,才放下了心中的大石头。

B理科特别出色,但文科相对弱一点,家访时我就发现她的问题,并及时跟她指出。她也承认自己自信不足,学习浮躁。特别是体检之后,发现有心脏问题后,她终日忧心忡忡,担心上不了好大学。一方面,我和家长联系,让家长带她及时就医,另一方我经常找B聊天,和她分析她的忧虑是不必要的。此外,我还建议她去找心理老师聊一下,帮助自己释放一些负面的情绪,稳定情绪,重拾信心。最后,B在高考中发挥稳定,考入了理想的学府。

我的这些教育、教学尝试从一个侧面验证了“期待理论”的实际意义,也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我们教师不仅要教学还要育人,而育人就要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性格和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样才能助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一群“honor”的孩子

麻子琪

 

当班主任的第四年末,遇见了一群“特别”的孩子,他们是国际部的“honor”班孩子,但一切事物的本质都是:你看到的必定是事实,但你看不到的才是真相。冰冻三尺并非一日之寒,所有孩子的背后都是十余年的点滴成长积累,即便是所谓年级中最“honor”的学生,也有许许多多让人措手不及的问题,而面对这一类的学生,既要温柔地保护这些荣誉班孩子处于这个班级中的“偶像”包袱,又要坚定毫不犹豫地利用一些方法来直接或间接指出孩子们身上的问题。

(一)、细水长流,找痛点,迂回走小步

虽然这是我带honor班第二年,但是两年之间,学生没有改变,但我在带班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都受到了质疑。原来,“honor”的学生并不特别,每个孩子都有他们身上不可小觑的问题以及不可低估的亮点。许多问题和亮点在第一年的接触过程中,都潜伏在背后,但在最后一年申请季中,毫无例外一一暴露。我又重新开始观察这些“honor”的学生。原来,小W博览群书,思想很深刻,总是能妙手著文章。而小G社交能力特别强,总是热心于班级和年级事务。跟小B说话必须从表扬开始,用“激将法”最有效。小D虽然内心很活跃,表达能力却有限,总是说出违背自己初衷的话,甚至会引起一些信息的错位和缺失,所以我选择与他“交流“以行动为主。渐渐地,我开始掌握跟这些学生沟通的独特办法。

然而,班主任的工作总是会碰到各种突发问题。当我以为自己渐渐了解了他们的时候,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小G由于申请期间压力大,跟父母闹矛盾,离家出走,学业几乎处于荒废的状态。小L由于自幼父母不在身边,在家跟父母总是用暴力的方式沟通问题,几乎从不交谈。小X的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儿子,总是用他不认同的方式教育他,导致他的内心充满矛盾。几乎每次家长会,都有男生的家长跟我反映问题,而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认为他们跟儿子没有办法很好地进行沟通同时他们又很担心儿子的学习情况。在家长眼里,老师似乎成了他们最后的“救命稻草”。然而,解铃还须系铃人,老师没有办法替代家长的角色。如果家庭内部问题无法解决,老师在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教育甚至可能根本无法起效。但是我该如何让家长们意识到,问题可能不仅仅在孩子身上,他们自己的言行可能恰恰是问题的根源呢?家长会是最好的平台!

于是我开始在家长会中设计各类活动,有学生“现身说法”用亲身经历告诉家长他们的成长和烦恼,有促进亲子沟通的采访环节,也有增进家长对班级了解的问答环节。在视频里,没有参加家长会的学生会针对考试,作业和班级情况等各类问题表达自己的意见,让家长们看到平时在家看不到的一面。同样,学生们也可以采访家长,问出他们最想问的问题。几次家长会下来,学生和家长之间,家长和家长之间都增进了了解。期中考试之后的家长会,我没有急于为家长解读考试情况,而是为家长设计了一次“期中考试”,考察他们对班级和学生的了解。一番问答下来,小L的母亲感触很深。以前每次家长会她都跟我抱怨她儿子不喜欢高中的老师,因此不喜欢学习,也不喜欢现在的班级。这次家长会后,小L母亲主动给我发微信,她说家长会给了她很大的触动,因为她没有通过家长的“期中考试”。她平时疏于和儿子沟通,总是对他进行指责。一向不喜欢老师的小L母亲,竟然表示了对学校老师的认可,还特意夸奖了家长会的设计。现在的小L,不再用帽子蒙着头,开始变得阳光起来。他一向不喜欢世界历史课,现在也能认真听课做笔记。

(二)、柔中带刚,明方向,坦然行大道

“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涂不可以应万方”, 规则是每个集体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但规则的执行方式要因地制宜,尤其是对于国际部的孩子们来说,他们都来自于不同的家庭,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初中甚至不同文化的国家,对于他们来说,对于规则的认同感以及接受程度比起国内部的学生肯定会存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且孩子们都是在大学期间要留学他国,对于文化的包容度以及规则的兼容度一定有着自己不一样的思考,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方式以及教师的引导是尤为关键的。例如我班的小p同学,是学生会纪检部的一员,一受命便接受了大大小小的国际部仪容仪表等与分数直接挂钩的检查工作,同学们对此深恶痛绝,觉得不被自己身边的同学受到最基本的尊重,而小p同学更是进退两难,觉得自己两边都难,就像三明治的夹心,被挤压得无法呼吸。久而久之,小p的心态开始变得不好,每次一接收到任务就整天愁眉苦脸。我观察到了以后,便与小p沟通,小p向我倾诉了这一整个过程的为难之处与困惑之处,也希望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生们的良性沟通获得理解,向同学们表明,扣分不是目的,关键是能够让同学们能够认可一些做法,从心理上真正获得一些感同身受。于是我建议她首先设计一份问卷,内容列出纪检部的各项工作,收集所有同学匿名的看法。看法包括认可的点以及觉得应改进的点以及需改进的原因。统计完之后,再借助班主任的力量,选出每班能够代表群体大部分意见的几位同学,开展一次座谈会,具体了解一下对于各项工作的具体看法以及建议。

小p照做之后,感触颇多,也在学生那边得到了许多一手的信息,针对手头上的任务做了一个分析和分类,将一些不必要或者不够合理的举措进行了调整和废止,也新增了一些更为人性化且更为合理的举措。获得了同学们对于规则的认同感以及敬畏感,整个学生会的任务也变得更加有生命力了。

万事万物都有两面性,班主任的工作是一个包容万象且日新月异的细活,只有时常思考,与时俱进,且两面兼顾,才能让这个职业变得有创造力有生命力。而刚中带柔,温柔且坚定,以小见大、小大兼合则是让整个行事乃至处世变得更加饱满有力的一则良方。

 


学校简介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 上海西南位育中学 电邮:xnwy_xiaoban@163.com 
您今天是第位登录本站用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