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示

   当前位置:首页 > 西校区风采

民间艺术看皮影 非遗文化进社团

作者/来源:盛媚 史珈榕 刘千越    发布时间:2019-10-24

民间艺术看皮影 非遗文化进社团

——记西南位育中学“人文大讲堂”与社团联的一次互动活动

盛媚 史珈榕 刘千越

 

    近日,图书馆教室里拉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皮影戏表演和互动活动,日知文学社、手工社和Timbre原创社的社员们齐聚一堂,观看“人文大讲堂”之非遗专场:民间艺人张志杰老师的皮影戏表演。

    民间艺人张老师告诉大家,皮影戏起源于西汉,在唐朝兴起,元代时流传到西方,在清代达到发展的鼎盛阶段。2011年,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张老师一人分饰多角,为同学们带来了皮影戏的饕餮盛宴。同学们观看了“小羊过河”、“武松打虎”、“猪八戒背媳妇”等作品,在张老师灵活双手的操控之下,一个个皮制的人偶与动物在幕布上活灵活现地奔跑、跳跃、翻跟头,仿佛被赋予了生命。随着放出的戏曲旋律,寓言和小说中的故事呈现在我们眼前。在场观众无不伸颈、侧目、微笑、赞叹,以为妙绝。

社员心声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猪八戒背媳妇里面女子皮影形象到孙悟空皮影形象的转变。这两个形象的转变非常迅速,可以说是的一下就变换了角色。在我们上去体验的时候,一个皮影角色大约要两到三根木杆控制。能够同时控制三个角色,并且在其中迅速切换是经过长久训练锻炼出的。经过这次观看皮影戏的活动,我更深刻的了解了中华非物质传统文化之一的皮影戏。我们对于皮影戏的印象,不再只停留在单薄的有趣和好玩,而是非常不容易和辛苦的。”by徐海遥

    表演最后,奏响了融入时代特色的音乐,让学生们跃跃欲试来到幕后玩起了皮影,在光与影中拿起竹竿、撑起不同的角色,让非遗跳起欢脱的“小苹果”。

社员心声

    “唤醒人间石火梦,无情悲喜片时中。不太敢相信眼前的皮影,在西汉时就存在了。看着皮影戏的时候,我们思索着那幅亮幕的背后,找寻着历史的痕迹。它是古老的、经典的;但是当最后学生们天马行空自己体验时,它又是崭新的、不羁的。这仿佛是古今之间的冲突与交错,也仿佛是它的另一种重生。皮影戏绝对不是过去时,或者是完成时,我们都在探索,在探索皮影戏的意义,历史的意义,我们自己的意义。”by孙桐雨

    皮影戏作为一种戏剧,它根据文学作品改编,又用五彩缤纷半透明的皮影来演绎,这使它和文学有关的同时又带上了民间艺术的特色,这两者杂糅起来,构成一幕幕皮影戏。

    社员们也试图在民间文学与皮影艺术的融合下,吸收文学创作的灵感、探索剧本的写作雏形、激发手工艺创作的新形式,“人文大讲堂”的文化品质也在与学生的“社团课程”融合中,激发出新的内涵与意义。

    西南位育中学本着“建设品位高雅、文化厚植、特色鲜明的卓越品牌完中”的理念,十多年来探索多形式、多渠道地为西位学子搭建活动平台,用“社团课程”建设,与高校联动、与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联动,发展学生兴趣特长,开拓学生视野;以“人文大讲堂”等品牌项目引时代活水、社会资源、将科技、人文、学术等人类优秀文化引入校园,力图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世界眼、中国心、时代脑的新时代人。

 

 


学校简介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 上海西南位育中学 电邮:xnwy_xiaoban@163.com 
您今天是第位登录本站用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