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生工作 > 人文大讲堂

提升学科素养 培养社会认知

作者/来源:沈烨文    发布时间:2019-10-16

提升学科素养  培养社会认知

——高一年级人文大讲堂通讯稿

沈烨文

    1015日下午,高一年级全体学生齐聚阶梯教室,聆听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乡土中国》导读讲座。《乡土中国》的作者是社会学、人类学学者费孝通,他通过社区分析的比较研究,从宏观角度探讨了中国基层社会结构。本届高一是接受人教版教改的第一批学生,而在高一上学期新版语文教材中,《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是整个第二单元的学习任务。为此,年级组请到上海大学社会学人类学院耿敬教授,帮助同学们深入理解本书的创作结构与思想内涵,为同学们答疑解惑。

    首先,教授介绍了《乡土中国》的创作背景。在作者身处的时代,有关中国乡土社会的相关研究较少、概念较模糊。在对中国多个基层传统社区进行调查研究、赴西方学习了系统的社会学知识后,费孝通基于对中国乡村的理解,对乡土社会中人的“愚”、“私”等问题做出分析,提出了具开创性的乡土伦理体系,影响了整个中国社会科学界,也吸引了众多海外读者。

    随后,教授对本书的各章节进行具体分析。《乡土本色》作为全书的总论章节,概要性地介绍了中国基层社会的两大社会特征——“乡”,意指群体性;“土”,意指守土性。正是由于这些特性,产生了安土重迁、熟人社会、礼俗社会。《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中,作者对乡土社会中的人是否真的“愚”提出质疑,并得出结论——乡土社会中,文字是多余的、是庙堂性的,因而只有乡土社会发生了变化,文字才能够下乡。对此,教授提到,不同于同时代的一些其他学者,费孝通并未将西方社会作为至高标准,也未从“救世主”角度看待问题,而是基于乡土社会实际情况分析文字下乡,这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差序格局》等章节中,作者对“私”展开探讨,将乡土社会中以孝悌守信作为道德维系的差序格局,与西方社会中以权力与义务作为道德维系的团体格局进行比较研究。教授补充道,在做比较研究时,学者将中国传统社会与西方现代社会互无交集的特点作为了研究对象,而实际上,这两种社会并非完全对立,也有一定的相似部分,我们要用全面客观的思想看待事物。

    讲座最后的现场提问环节,高一5班的景睿博对乡土社会的“迂”进行提问,顾馨桐同学则结合书中的《男女有别》章节,就中西方悲剧故事中社会爱情观的不同体现,与教授进行了探讨……

    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阻隔,对于身处21世纪现代社会的同学们来说,理解中国乡土社会是较为困难的。通过《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通过教授的精彩导读,我们逐渐理清逻辑、构建出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模样,这对我们认识留有乡土社会部分余影的中国现代社会,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本专著的内容,对于这种理论著作的读法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次活动在提升同学们语文、政治等学科素养的同时,更提升了同学们对社会的进一步认知,为养成正确的社会观、价值观养成打下了基础。

 

 


学校简介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 上海西南位育中学 电邮:xnwy_xiaoban@163.com 
您今天是第位登录本站用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