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主任带班理念
王蓓静
作为一名班主任,要问我带班理念,可能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我还需要更多的经验。《辞海》(1989)对“理念”一词的解释有两条,一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二是“理论,观念(希腊文idea)。以下取第一条解释中的“看法”之意,浅谈我在带班过程中的几点想法。
一、“听”“看”先行
班主任总会遇到各种班级问题,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我总感叹力不从心,常常为“该怎么办呢”而充满苦恼。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缺少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缺少对问题的了解。如何了解问题?我们必须有一双勤快的眼睛和灵敏的耳朵,即多倾听、多观察,我们看到的或听到的,很可能会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钥匙。
曾经我们班上有一个颇有皇帝气儿的孩子,平日里,他总是希望事事顺他的心,打篮球时总是先考虑自己有没有球,从不考虑要练习的其他同学,上课时甚至和老师也产生过冲突。这样的孩子在这个独生子女居多的世界里常常不受人欢迎,大部分男生对他都颇有怨言。我一直在尝试协调,可却收效甚微。无法解决,那就先多看多听吧。这个孩子喜欢“吃”,sbs美食节上,他带来了四大盒美食,每一份都是特大件的,他搬运时“但见腿,不见脑袋”,在吃上他总是开怀,愿意分享。这是个信号,他是一个会分享的孩子,既然懂得分享,也一定可以学会谦让。在美食节的总结会上,我特别表扬了他,他开心不已,开始在更多场合分享自己的食物。渐渐地,同学们对他友善起来,集体在他心中的地位也更重了。如果不多观察,或许我就错过了这个孩子很好的成长机会,这会令人多么难过呀!
多听多看,需要班主任将时间多多安排在孩子们身边,班主任进班一定要做什么吗,有时候我们只需要坐在那里,那些“花开的声音”就在那里,静静地感受和观察,我们会得到很多珍贵的小财富。
二、创设“情境”
常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讲求艺术。对于如今信息爆炸的世界,要做到艺术,难度也在逐渐提高。一味说教对吗,虽对,但一定有效果吗?我曾经在讲道理这件事上很花力气,却往往收获甚微。初中的孩子处于似懂非懂又自以为很懂的状态里,或许在说道理这件事上我们要另辟蹊径。这时,我常会利用故事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帮助他们进步。
记得带预初年级时,班级中的学生流行起了各种绰号,有相当一部分都直指一位同学,且绰号大多贬义,甚至带着嘲笑的态度。这位同学虽然心大,但是这样的环境无疑会给孩子们的未来带来极其不好的影响,但若我只是告诫孩子不允许说,说者严惩,似乎根本无法解决问题。于是我便在故事中寻找方法,我从三皇五帝之一的“舜”的故事说起,从这个字的字形解释讲到这个人的生平故事,“舜”不是他的真实姓名,“舜”叫“舜”,出自于百姓给他起的绰号,而绰号本身寄寓着百姓对这个君王极美好的祝愿。故事让孩子们很受触动,他们开始思考和还原真正的绰号应该有的样子,也对自己的行为有了反思。慢慢地,班级里的绰号美丽了很多。我借故事的“情境”让学生看到自我,反思自我,这样的方法往往更能事半而功倍。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老师都在积极的运用,创设好的情境其实需要教师花很大功夫,作为班主任多去了解和积累,可能在遇到问题时能够更淡定与从容一些。
三、以“疏”为劲
学生作弊如何处理?曾经的我对这类事件深恶痛绝,对于师生间的这场信任危机,我经常用全班性的义正言辞的“通告批评”之法来杜绝。然而处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甚至还因此给一名学生带去了很大的阴影。我一直在思索作弊与学生心理的关系,学生作弊,大多数是因为想取得好成绩,而且越是优秀的学生,在作弊时越是背负着极大的心理压力。“堵”能解决问题吗,一“堵”或许堵掉的就是孩子的进取心。反复思索后,我调整了方法,从孩子们的行为动机出发,以“疏”为劲,尝试之后,收获了令人欣喜的成果。
记得那是在初三第一学期过半之后,学生开始进入学习的倦怠期,曾经励志要在初三有所作为的学生,由于缺乏韧劲,开始出现怠惰甚至是投机取巧的行为。学生们因为将较多的时间花费在理科学习上,语文、英语类的背诵默写作业用时不够,常常记得不到位,于是有些孩子便选择用小抄的方式来求得合格。有过几次成功后,尝到“甜蜜”的他们有些恶性循环的苗头。面对这样的问题,我用故事为喻,先直指他们的愚蠢,但同时更注重肯定他们的初心以及曾经正面的努力,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中理性了很多,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迷失了自己曾经想要努力的那颗真心。这样的疏导让学生在难题面前调整了心态,也对何为努力、如何努力有了更多的思考,相信这份“疏”会给他们未来带去积极的影响,让他们不惧挑战。
“疏”之法在很多问题上都可以运用,诸如学生恋爱、青春期躁动、手机成瘾等等。这种方法会让你真正了解孩子,也真正走进他们,和孩子们的心近了,很多问题很可能就迎刃而解了。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还需要不断丰富和调整我的带班方式。无论采取何种办法,我们必须都将孩子们放在心头,多去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轨迹,我们一定会成长为优秀的班主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