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生工作 > 人文大讲堂

宋代科举文化漫谈

作者/来源:张晨妍 王瑜玘    发布时间:2019-04-24

宋代科举文化漫谈激发学生兴趣

张晨妍 王瑜玘

    2019418日,“东方讲坛·思想点亮未来”系列讲座在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举办第五季第九讲,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李贵教授做了一场名为取士不问家世——宋代科举文化漫谈的讲座,我校高二选科历史、政治的同学踊跃参加,更有社会各界人士参加讲座。

    李贵教授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大阪大学国家公派访问学者,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对宋代科举制度文化可谓是信手拈来,侃侃而谈。

    李贵教授从中外各国文学家对宋朝的评价说起,让同学们走进宋朝科举制度。科举制度肇于隋文帝,在唐朝进行摸索研究后转型于宋朝,而当下高考也借鉴于宋代科举制。短短几言,教授便点出宋代科举制的重要地位,加上幽默的语言与例子,让同学们不由自主被吸引,纷纷流露出强烈的好奇和兴趣。

    接着李贵教授细谈宋代科举制,用郑樵在《通志》中写到的:“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来概括了选拔人才的新变化,即布衣百姓得以入仕。宋代科举制在随后的完备及成熟中采取了三种革弊措施,分别为锁院制、糊名制与誊录制,前两种措施现在仍然为我们所使用,可谓流传深远。体现了平等、开放与改革的精神和希望举子们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目标。

    了解到宋代科举制发展概括后,李贵教授深入介绍了大家都十分好奇的考试制度。从中我们了解到,北宋有三级考试制度,分别为解试、省试及殿试。解试后有被称为“鹿鸣宴”的送行宴会,包括有设宴饯行、分发路费等规定礼节。在省试前参加考试的仕人则是要向公卿大臣提交公券以求公荐。省试的程序复杂,并且是三级中最重要的一环。若能通过解试、省试,就可以进入殿试,殿试由天子作为主持人,因而所有参与殿试的举子都可自称为“天子门生”。在讲解中穿插了欧阳修、范仲淹等著名文学家的事例,大家听得啧啧称奇。李贵教授风趣的讲述结合恰当的类比,让这些看似枯燥的硬知识都变得生动活泼,大家都聚精会神地听着。

    随后李贵教授向大家展示了许多张进士榜,我们所熟悉的朱熹、文天祥等文学家均在其上,而作为千年科举第一榜的嘉祐二年榜的苏轼、苏辙、曾巩等著名文学家也引发大家的阵阵感慨,由此大家都感受到了宋代科举制的成熟和重要性。

    李贵教授还通过《宋史》中布衣入仕者比例与北宋一至三品官员中布衣入仕者的比例变化等数据图表让大家切实感受到了“取士不问家世”。最后李贵教授提到了关于宋代科举制度实施过程中的争议和争辩,并总结了几点这种制度的考试。提出研究古代历史要关注并汲取它的长处。教授对宋朝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的观点也让大家叹佩不已:“户户有机会,家家尚读书。寒门出贵子,贫宫共门车。”精简准确,体现他在这一方面的专业性和充分理解。

    最后的提问互动环节,高二六班的季小妍同学与王红妹老师提出的古今两个角度的问题也都得到了李贵教授的很好释疑,为本次讲座完美结尾。

李贵教授本次讲座虽然短短两节课时长,却酣畅淋漓,让大家享受其中。

 

学生观后感

高二五班  褚泽鸿

    在聆听了李贵教授带来的“取士不问家室——宋代科举文化漫谈”的讲座后,我对宋代的科举制度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老师向我们介绍了科举的三级考试制度以及不同的考试类别,让我们体会到了古代学子的不易。也让我们了解到了宋代作为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巅峰时期,为我国古代的政治,文化等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给予了寒门学子公平的待遇做到了“取士不问家世”。本次讲座丰富了我的历史知识,使我了解了更多在课本之外的历史背景,受益匪浅。

 

高二六班  张芷宁、谢孙辰

    从宋朝科举探寻中国高考之源——宋代科举文化漫谈讲座有感

    当下社会,从浙江省英语加权赋分的重大失误、各地区高校招生不平衡现象,到美国体育特招生徇私舞弊案,高考似乎永远是人们热议的话题。

    而今天,作为西南位育中学的学生,我们有幸聆听了一次李贵老师,复旦大学历史教授,带来的“宋代科举文化漫谈”讲座。令人出乎意料的是,一千多年前的宋朝科举制度之于今天的高校招生考试,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共通之处。

    从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谈起,李贵教授基于各类文献和数据向我们学术而生动地介绍了宋代的概况和其人才选拔制度的形式与内容。其三级考试制度的完备和革弊制度的充分发展,以及千年科举第一榜带来的震撼,让人不得不由衷感叹宋代科举制度“取士不问家世”的公正原则。抛开时代局限性,宋朝进步的科举制度无疑可以为当今社会的发展提供参照,宋代科举文化的璀璨也应当在我们心中持续散发独有的光彩。

    “户户有机会,家家尚读书,寒门出贵子,富贵共征车。”无论是宋代还是现代,组织出一场公平公正的、合理选拔人才的全民考试,永远是值得为之奋斗的目标。

 

高二四班 蔡天宇

    一场毕,思绪万千,两处印象颇深。

    其一,为讲者本人。一个老师要让学生拥有学习的激情,他必得先证明自己有激情。每当其列举大量史实图片时,李贵老师再三感叹“好在我们能从复原的历史原典中探寻其背后的意义!”中便能窥见这份对史实与文化的激情。

    其二,乃“宋代科举文化在中国文学史上之地位重在其理性的思辨精神。”宋代改革科举,重真才实学,故竭力使考试程序更为严谨公平,而文人们也以此为傲。这份傲气真正来自于当时“破除浮于表面形式,主张理性思考,文以明道”的学术氛围。所谓 “侠客仗剑行,秀才匡家国。”文辞之于文人正如剑之于侠客,语言文章,唯有切中国家社会的弊病,理性正确地倡导价值才算得上锋利。同样,无论哪个时代,如此“匡家国”的使命感,皆应为我辈称道效仿。

 

高二三班

    今天有幸到现场听李教授的讲座。整个讲座围绕宋朝的科举制度展开,内容清晰明了、详尽周到,把宋朝科举完整的容貌展示在我们眼前。其中对于许多历史细节的还原尤为令我动容。就像北宋时期供赶考人免费吃住的“公券”,五十岁之后的取士优惠,以及最重要的,通过考察每个考生的家世,得到“取士不问家世”的结论。这些都是许许多多历史研究者的心血,只是为了给我们还原一个更加生动的历史。我们常说以史为鉴,为的是把握当下。但人的一生何其短暂而渺小,当下太短,我们甚至来不及惋惜。可是历史把当下写进了永远。人的姿态得以保留,社会的样貌得以保留。“以史为鉴”从来只是历史的作用之一,而历史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人性的美。“天下第一榜”中的207名进士在今天仍有名有姓,所靠的就是浓浓的人情味。李教授的演讲是跃动着的,是有活力和喜悦在当中的,这些喜悦应当是和那些进士们所相通的。这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高二二班  涂孜娴

    今天,我们有幸地听了一场由李贵教授带来的关于“取士不问出处——宋代科举文化漫谈”的历史讲座。正如李贵教授所言,于宋朝时期经济,文化等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也正是宋代一步步完善的科举制度,造就了当时的繁荣。不仅仅是由各个方面的革弊措施,如锁院制,糊名制,誊录制等,更有一些特殊的专门为50岁以上等人专设的考场。如此缜密的思想,让这些制度得以流传至今,也达到了用知识改变命运的结果,有很多优秀人才进入治理制度,使宋代百姓的文学素养整体提高,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门阀制度,甚至这是离平等,“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最近的一个朝代。以史为鉴,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历史,更是学习历史的教训,并且避免同样的错误。高考不仅是科举制度的“延续”,更应该是科举制度的完善与更近一步,尽可能让社会成为一个可以凭借知识改变命运的,相对平等的社会。

 

 


学校简介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 上海西南位育中学 电邮:xnwy_xiaoban@163.com 
您今天是第位登录本站用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