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的花季,17岁的社交礼仪
——记西南位育中学高二“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系列讲座之男女生社交礼仪
屠薏斐 盛媚
日前,西南位育中学高二年级学生参加了“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系列讲座,兵分两路聆听专家们指导男女生青春期交往礼仪。其中男生专场是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健康心理学理学硕士——梁虹女士主讲,女生专场是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华东师大心理学硕士、上海市心理学会会员、上海市国际礼仪指导师——王萍女士主讲。
“塑造美好形象”:男女生青春期交往礼仪、社交礼仪与面试礼仪
从专业角度介绍男女生情感懵懂的四个必然时期:抵触期(小学高年级—初中低年级)、仰慕长者期(偶像)、渴望被关注期(青春发育后期)、成熟期(发育完成—成年阶段)。从青春发育期的必然现象出发,剖析异性效应的利弊:例如有利于智力上取长补短——“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但是陷入对异性的爱慕则会导致注意力分散,或是友谊的终结等等,以及“不稳定”、“重外在”、“盲目性”等。最终,专家给出了男女生间的交往原则—— “避免与异性单独交往”、 “时刻注意尊重原则”等。
礼仪的基本原则是:尊重,专家分别介绍了个人礼仪(仪容仪表、着装、站姿坐姿等)、社交礼仪(文明用语、文明手势等)和面试礼仪(面试时应该如何着装、如何站立和坐下等细节)等,并对我校的新淑女们提出端庄得体、自然得当的期望。
整个讲座过程中,语言幽默、包容虚下,专家现身说法同时综合运用多媒体手段,使整个讲座妙趣横生。在礼仪环节,更有场下互动,加深了学生们的印象,提升了同学们的参与程度。最后,专家们与同学们探讨并总结得出:男生要注意表达方式、抑制冲动;而女生要自尊自爱,自我保护。
花季感言:“归来仍是少年”
讲座告一段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意义。这场讲座好比一战爆发的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一直以来,巴尔干半岛是欧洲的火药桶,男女生交往问题也是青春期的敏感问题。受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男女关系,特别是有关性的话题,是日常讨论的禁忌。然而,堵不如疏,一味地回避反而会引起诸多问题。
寒假里我们阅读了金宇澄的《繁花》,其中对男女关系的描写促使我们思考。我觉得,两个第二性征显著的生理成熟的男女之间,出于某种机缘巧合,他们产生了比较密切的联系。或许在工作上两人有很好的默契,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生活上他们能容忍对方的不足之处。日久生情,所以必须准确定位二者的关系。双方要为自己负责,为对方负责,不在一时兴起时做不该做的事,就不至于太尴尬。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女性地位日益提高,女性女权意识逐渐增强。作为新世纪刚柔相济的男子汉,一方面要摒弃“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礼教的束缚,自然地与异性交往,一方面要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度,尊重对方意愿,适可而止。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感情是最纯洁的。其实没有所谓早恋,只有不成熟的爱慕。当其中一方心智尚未成熟,就不应轻易表白,而要抓住与异性交往的机会,锻炼自己。当我们在情感上遇到困惑时,可以向老师和家长求助。时代在进步,当我们能客观理性、诚心诚意地与长辈面对面交流,相信长辈也能毫无顾忌地分享他们自己的情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