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班主任一得

生涯路上 携手共进

作者/来源:罗继琴    发布时间:2019-03-27

生涯路上,携手共进

罗继琴

【案例背景】

作为一名有着5年班龄的高中班主任,送走了上海高考改革的第一批毕业生,5年来,秉承学校的一贯作风,每年、每个学期我都会去家访,通过与家长、学生的交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而这几年的家访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对某些高校、高校的某些专业感兴趣,他们的兴趣点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小Z同学为代表的,对某高校很感兴趣,如果想进该所院校,我现在可以做些什么?另一类是以小H同学为代表的对高校没有什么概念,只是听别人说很好,至于好在哪里,完全不清楚,所以想了解。由此引发了我进一步的思考:1、家长和学生根据什么来选的这些专业?是基于兴趣爱好还是经验,或者仅仅因为就业前景?他们的判断准确吗?2、我该如何帮他们解惑?作为班主任,我有义务与家长一起担任学生们的“生涯”指导,这不仅仅是职业指导,而是思考如何帮助学生成为多元化、特色化高素质人才,让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权。结合我校高中三年传统美德主题即高一立志定位、高二挫折磨炼、高三学会负责,制定了初步计划,整个过程得到家长的支持和合作。

【具体实施】

经过与家长的沟通和商量,形成了班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案:从高一到高三的完整规划:

高一开学后,结合我校高一年级德育主题——立志定位,邀请班级家长走进班级,给班级学生开设题为“生涯规划,从时间管理开始”的家长讲座,家长结合自身经历和经验,给到学生们非常实用的建议:在高中阶段应学会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做到学习兴趣两不误,为今后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打下坚实基础。此外,我们还邀请了一位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家长给我们介绍了现下热门的专业及其就业前景,家长利用自身优势,结合形象生动的解说,让学生们对不同的专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趁热打铁,在“家长榜样”系列讲座结束后,我们利用寒假时间,请学生分组对自己的父母进行了“职业榜样寻访”;采访相关家长后,小组制作精美小报,看得出,学生通过此次寻访,不仅收获了非常实用的专业知识,还进一步加深了对自己父母工作的理解、体会父母工作的不易,营造了更加和谐的家庭氛围。

从班级微信公众号上相关文章的阅读量和留言就看得出家长对这些活动意义的肯定,更是有很多家长在学期末的家长会上表示今后如果班级有需要,自己可以来跟学生交流,或者是提供到一些对学生“生涯规划”有用的资源,帮助学生共成长。我也在发现了这种“请进来、走出去”模式的优势后,在高一下学期又推出了“学长进班级”系列讲座,从与学生年纪相仿的学长交流过程中,得到更贴近自己生活的经验,增加了一份别样的收获。在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后,我们又继续进行了“走进企业场馆”系列活动,学生分组分别进入了仁济医院、徐汇行政服务中心、浦景化工、中通快递等等企业公司进行为期半天的参观,学生可以近距离地接触各行各业的具体工作内容、行业发展现状、行业发展前景等等,还了解了各行业工作的不易,对各行业的工作人员多了一份理解和敬意。

同时,在高一一开始,我就利用每周五倾听的时间,创办了属于我们自己的“hometime”,学生会利用这个时间介绍自己所感兴趣领域和对该领域的自身理解,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给到每位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强自信的同时,也可以加深同学们的彼此了解,更加融入到6班这个大家庭,另一方面就想着“积少成多”,全班每位同学都能聊聊自己的一个兴趣点的话,也会有53个领域的介绍,对学生们来讲,这是个非常可观的数据,非常有意义的数据。并结合了班级公众号,定期推送“hometime”专题,让家长更好地了解自家孩子。

就这样“折腾”一年后,在高一下学期末的家长会上,我请学生代表介绍了“走进企业场馆”活动过程以及他们的所感、所得,还通过ppt向家长展示了学生在这一年来的“hometime”上的表现,会后很多家长表示,通过这些活动,自己更加了解了这群处在青春期的“叛逆”孩子,这一年孩子长大了很多,从一开始的懵懂无知,慢慢发现自身的优势、长处,再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到现在开始跟父母谈论自己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家长们感到非常欣慰、非常值得。而我也从中感到我们活动的价值和继续进行下去的意义。

进入高二后,我们的“生涯规划”脚步并没停下,而是越走越有力,方向越来越清晰,这一学期,我们结合高二学生较高一时更加成熟、对未来有过自己较为成熟的思考,而且面临加三学科选科的现状,还要为高考择校择专业有一定的前期准备,于是在家长们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开展了“走进大学校园”的活动,在尽可能满足每位学生的需求基础上,学生每人选择了上海9所高校的一所,进行参观访问,在参观大学校园时,学生既可以领略大学校园的美好风光,又可以感受到大学的生活和学习氛围,并且在参观过程中,学生可以向接待她的高校老师或者高校学生提任何她感兴趣或者令她疑惑的问题……为期半天的活动,给每位同学都带来了不一样的收获,她们回到学校后,针对此次活动,制作了精美的A4小报,跟其他同学交流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考虑到高二有部分学生有出国的意向和有学生对国外高校学习感兴趣的因素,我们在11月中旬邀请了三位有留学经验的学长给我们做了题为“选择”的讲座,学长们亲切朴实的讲述,拉近了跟学弟学妹们的距离,学长们结合自身经验给到了非常实用的建议,学生们受益匪浅……

我们的“生涯规划”还在继续。进入高三,面临即将到来的高考综招,我们将高三的“生涯”指导工作重心放在了综招“面试”指导上,结合家长的力量,一方面我们进一步深入高校,认真倾听招办老师的介绍,有针对性地了解该校面试时的一些基本注意事项;另一方面我们请专家给学生做专业的面试指导,从仪容仪表到举止谈吐,再到面试环节的模拟……关注细节,追求完美!

“走出去”亲身体验,是为了开阔学生们的眼界,了解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了解工作的不易,了解父母的不易,让他们懂得理解和包容,懂得感恩。“请进来”、“hometime,通过他人的经验对一些行业有更多的理解、知晓了更多的“为人处事”之道,为他们今后走上社会做更充足的准备。

【理论分析】

“生涯”,指从事某种活动或职业的生活;“生涯规划”则是对影响我们生涯发展的经济、社会、心理、教育、生理等各种因素的选择和创造,它通常建立在个体对自我全面、深刻的认识基础之上,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的一般性特点。生涯在本质上是持续一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高中阶段的德育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具有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使学生成为具有较高思想觉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怎么培养?“生涯规划”就是非常好的一条途径,在实施过程中家班合力,效果更明显,怎么能做到这点呢?那我们就必须了解家庭教育和学校(班级)教育在“生涯规划”中各自的优势和如何做到优势互补。

家庭教育在“生涯规划”上的优势在于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偏高、教育理念大多比较先进,社会资源优质且丰富,但由于人具有社会性,而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一个家庭一个孩子,所以很难通过家庭教育去培养孩子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意识,即使家长有先进的理念、优质的资源,也很难对这一个孩子起到预期的作用,但是对一个班级的孩子却能达到这种预期。当通过家班整合后,同样的资源在班主任的引导下作用于一群孩子,“威力”是巨大的,一群孩子都会在“家班合力”的作用下迅速成长,走得更远。

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学校教育则是一个时间段内的教育,而高中生正是身心趋于成熟的阶段、独立意识日趋强烈的阶段,面对朝夕相处的父母,容易产生逆反情绪,但是由于高中阶段的老师是不同的,反而因为一种敬畏感,能够听进去老师的建议,相信这也是产生很多家长经常说的“我们的一万句抵不上老师的一句”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而且通过这种不同形式的活动,使得家长、学生之间多了一条彼此了解的途径,以达到平稳度过“叛逆期”的目的。

所以,家庭教育和班级教育应该是互补的,两者相结合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以关心与促进高中生的健康成长。

【经验分享】

站在班主任的角度而言,怎样才能做到“家班”互补呢?除了发挥家庭教育和班级教育各自的优势之外,我们应该回到起点:教育的首要问题是要培养什么人。我们需要明确家长和班主任是站在统一战线的同志,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助力孩子成长,成就更好的孩子,把孩子培养成三观正、有理想、有担当、有抱负的接班人,这是一切合作的起点,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尊重和理解。理解家长和学生因为成长环境的不同而产生的认知冲突,多角度架构家长和学生平静对话的桥梁,比如“家长榜样”活动就是角度之一。理解为人父母经验的局限性。站在成年人的高度去看高中生,你对他们的“犯错”都会选择谅解,你会想:还是孩子,很正常,再长大一些就好了。但是我们可能都忽略了,高中生的父母在“父母”这个角色上,也就只有“高中生”的水平,不够成熟、不够有经验,这太正常了,正因为如此,才需要专业性比较强的班主任去帮他们客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像他们一样,主观地去进行判断和处理。学会了尊重和理解,用心倾听、用心做事。

【反思感悟】

5年来,我为孩子们在“生涯规划”这条路上,做了很多工作,一路走来的最大收获就是:最近一次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现任教班级有92%的学生都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找到了自己将来的奋斗目标!

遗憾的是仍然有8%的同学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如果调查的范围再扩大,可能这个比例会更大,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那么问题出在哪里了?如果从孩子进入幼儿园开始,我们就一直保持良好的“家班互动”,会不会更好些?如果通过更早、更好的“家班互动”,是不是可以更早地给到孩子“生涯”方面的一些指导?“生涯规划”这一问题上如此,那其他方面呢?更是如此吧!如果从孩子进入幼儿园一直到高中,我们都能做到良好的“家班互动”,对孩子的成长会更有利吧?

如果“家班共育”能从孩子有了“班级”这一概念开始,就一直落到实处,做好做实,对孩子的成长无疑是有益的。但“家班共育”育的只是孩子吗?我想不仅仅如此,育的更是家长和教师,当今社会,绝大多数人都会为人父母,如果都能有这种学习、反思、调整的意识,如果都能成扮演好“教育”过程中被教育者和教育者的角色……这,将是一个更和谐、更美好的社会!我期待着。

 

 

 

 

 


学校简介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 上海西南位育中学 电邮:xnwy_xiaoban@163.com 
您今天是第位登录本站用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