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的双向维度
卓宁毅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核心问题,身为班主任总是打着十二万分的精神,“关注”学生的成长,但投入的精力越大,关注的方向、手段单一,依旧会使得事倍功半。在日常班主任的工作中,我重新思考了“关注”的双向维度。
一、关注“本来”,也关注“未来”
教育本来是一件愉悦的事情,因为当我们回想教育产生之初,也就是在孩子诞生、成为受教者之初,心灵都是单纯善良的,也不会把德育教育视为是额外的负担,甚至是走形式的内容,自然而然地接受真善美的熏陶。但随着年岁渐长,孩子们会生出一种“无所谓”的情绪,甚至刻意去扮演出这种“无所谓”的状态。
初三年级的学生心里总有着那种毕业年级对德育行规的散漫感,一来是源于身边人都在强调这个年段的特殊性,二来也确实是出于精力体力的疲惫。因此,午会课上他们往往不会像以前在北校那样对午会课的纪律、听讲状态保持更多的关注:有做作业的,也有一到午会课就趴下来,哪怕其实并没有那么疲惫。一开始,管理班级午会课纪律我依靠的是犀利的、洞察一切的眼光,依靠的是以身作则、在讲台上屹立不倒的专注听讲,但却总有那么几个孩子会想要偷偷做些什么。契机来自于一次“团队之音”,那期的主题介绍的是“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事迹,黄旭华为了中国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抛家舍业三十余年,父亲临终也不知道儿子在做什么,老母亲到93岁才又见到了儿子一面。这样的讲述对孩子们的冲击太大,整个教室寂静无声。电视结束,还有2、3分钟,大家似乎还没有从这样的感动中走出来。我觉得我应该说些什么,于是,讲台上的我开了口:“知道我感动之余在想什么吗?我觉得你们很幸福。”孩子们明显愣了一下,不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说。“一个人能把自己的年华永远和国家的发展命运联系在一起,国家在,他便就永存。我已经30多岁了,而你们的未来还有无限可能,多么幸福!”上课铃响起,我说:“大家为了自己,认真上课吧,更要认真地对待生活的每一段时间。”
走回办公室的路上,我心潮未平。教育的本质应该是还原“本来”,在教育中有震撼和感动,有对产生于本源的真善美的追寻,我们该关注“本来”。但“本来”的意义是什么?找寻初心不正是为了撇清迷雾,放眼“未来”吗?这样,教育才会有了愉悦感。
二、关注“问题”,也关注“目标”
今年班里出了一起学生自伤事件,有学生匆匆来报,女生小L在学校里用刀片割了手,学生说她很害怕。放学后,我留住了小L,那道伤口目测15cm,触目惊心。在细细梳理之后,我明白了事情的原委,主要源于家庭,而学习成绩成为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对于这个孩子,“问题”已然存在,但教育的终点不应该只是“处理问题”,更应关注“目标”。怎样避免她下一次的情绪失控?怎样保证这样的情况能被我及时了解?怎样避免再出现这样的学生?“目标”更应该是花心思去思考的问题。
借学校心理班会的东风,我开展了一节关于“我”的认知的班会。班会课上我首先告诉孩子们“我”很重要,因为“我”是完全由自己写就的,是由自己创造的。但创造、写就的前提是“我”还存在,只要存在就有无限可能。同时,我讲了班级的另一件事,女生小W陪朋友去心理咨询室,却遇到几个男生在窗口张望,嘴里念叨着:进去的是几班的呀?她有病吧?小W气得满脸通红,来到办公室找我。我在班会上大大夸赞了小W,我说:我相信小W对班级同学的关怀会成为心情不好的同伴最好的心灵支柱。因此,“我”很重要,更因为“我”的存在能影响身边的人,这才是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价值所在。
班主任工作是需要爱的工作,需要老师抱着热忱关注学生。但关注更需要智慧,需要多维度地考虑,知道从哪里来,明了往哪里去;知道当下的现状,明确前行的方向。这样才能成为智慧的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