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生命健康教育——让心靠近
王思雯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亲师”是指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接受教师教育的前提。作为教师,面对的是孩子的易受到伤害、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
记得自己在初中时班级里发生过这样的事。一天晚上,班主任打电话到家里,略显焦蹙地问是否和一位同学小Z有过交流,知道他现在在哪里吗?可见这位同学这个时间点还没有回到家中,而老师和家长现在都找不到小Z。后来,具体情况浮出了水面。原来小Z由于学习以及家长所给的学习压力,导致对学习产生了厌恶的情绪,萌生离家出走的念头,那天在学校,还有同学看见他点了下自己的零花钱,放学后,小Z留下了一张字条,表达自己内心的苦闷,就独自走上了街“流浪”。所幸,那天小Z最终回到了家中,第二天小Z也来到了学校。但这件事让我印象深刻,从事教师行业之后,更是在我心中敲响了警钟,孩子们的生命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现在的孩子虽然是独生子女、二胎家庭,获得父母长辈的关注应该来说并不少,但是信息爆炸的社会、过少或者过多的家长关注、家庭环境、自身的学习压力、与班集体的融入度等等,这些都会对一个孩子的心理产生大大小小的影响,而其中有些孩子,可能就会导致行为上的偏差或偏激。作为班主任,是否能够尽早地发现一些问题,是否能够帮助孩子处理一些危机?著名的教育家亚斯贝尔斯讲过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心灵是人类的灵魂所在,而孩子的心灵,是一方奇妙的净土,只有在里面播下健康、美好、快乐的种子,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我的班上也曾有一位同学小W,W同学是一位活泼的男生,也时常调皮,每次找他来处理问题,或者进行教育,虽保质期可能不能维持很长,但也能够虚心接受给出的意见,沟通还是比较良好的。但不知何时起,小W的性子似乎“烈”了些,相较以往,更易与同学发生矛盾,学习上也更放松,出现作业不做不交的情况,更为关键的是,对于我找他谈话的态度的转变,多了一些乖张。这让我意识到,小W的转变“事出有因”。想起家访时,小W的父亲就身体不好,需要人照料,心想会不会是家庭中的一些事情对他产生了影响呢?于是,我与W同学的家长取得了联系,得知果然小W家里有了重大变故,小W父亲的离世以及家里亲戚的一些举动或变化在影响着小W。知道了这些情况后,我对小W同学的教育也有了一些变化,在和小W的谈话中,不单是给出一些规矩和道理,更是将心比心,希望在情感上给与一些支持和引导,有时也倾听一些他的故事和情感,在家长方面,我也更多地保持联系,互通有无,家校合作帮助孩子,慢慢地,小W的情况得到了缓和。
通过身边的例子,我发现教师在心理健康、生命健康教育上,以下一些方面值得关注。
关注学生行为,做好心理沟通和按摩。在踏入工作岗位之初,就听老教师说过,做班主任,要眼中有事,所谓见微知著。有时候,学生会暂时把自己的问题隐藏起来,但是如果老师足够细心,就能根据蛛丝马迹发现学生的困境,善于发现学生的变化可以帮助问题得到更及时的解决。良好的情感沟通是班级管理的奠基石。情感管理,是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基础,是培养师生良好相处关系的条件,是营造和谐学习生活氛围的奠基石,所以平时主动多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情况,这其中也包括他们和同桌、周围同学的相处。
帮助孩子建立强大的内心。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和孩子面对的环境越来越复杂,要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有些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慢慢会“自我保护”,选择逃避,或者情绪崩溃,两个极端都是我们要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帮助学生进行情绪控制,可以借助班会的形式,也可以是一对一的谈话,让学生知道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挫折,人人都不可避免,学会调节情绪,使自己经常拥有快乐的情绪。
做好家校沟通,通力合作。在教导孩子的时候,有时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这时就需要良好的家校沟通,互通有无,使得问题得到更好地解决。无论家长目前的参与度如何,和他们取得联系都很重要,和家长之间建立联系,从长期来看对家长的参与都会起到促进作用。
学生除了在家里的时间,就是在学校的时间最多,有时候老师就成为了学生最信任的人,正如在特殊关爱学生的家校沟通班主任工作室交流中听到的案例,当孩子来寻求我们的帮助的时候,我们不妨多观察、多沟通、多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