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性交往引导与班级管理
刘敏利
刚接手高二(2)班,还没有开学,就收到副班长发给我的微信:老师请考虑一下我们班座位问题,前排女生过于集中,理科方面急需男生帮忙。我心里一愣,为什么学生这么关心座位问题?开学第一天我就特别关注了班级的座位问题。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原来整个班级男生理科很强而文科相对薄弱,女生则普遍理科较弱文科稍强。女生都集中在前三排,而男生集中在后三排,全班都是男生和男生同桌,女生和女生同桌。后三排男生比较吵,有时影响老师讲课。经过调查和慎重考虑,我决定尝试男生和女生同桌,这样既能解决上课纪律问题,又可以在学科上互相帮助。但是风险是有可能存在异性交往过密的风险。因此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决定给“异性同桌”方案一个月的观察期。让我没想到的是这次座位安排竟然受到男女生的一致欢迎,不仅上课纪律大大改观,同桌之间没有以往的随意开小差和打闹现象,而且学习成绩开始呈现上升趋势。
这次的座位安排也让我对异性交往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作为处在青春期的高中生,异性交往不可避免。班主任作为学生的直接教育者不应刻意回避异性交往问题,而应正视并创设积极正面的班级氛围,对学生加以引导,甚至可以在班级管理中利用好异性交往,为学生打下健康成长的基础。对于异性交往问题,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 满足异性交往需求,宜疏不宜堵
高中生随着青春发育高峰的出现,有了了解自身及异性生理、心理知识的强烈愿望,并开始对异性产生好感甚至爱慕,实际上学会与异性交往是青春期最重要的社会目标之一,也是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途径。家庭、学校都要进行有效引导,否则一味限制、提防、或打压,只会使学生原本正常的交往变得尴尬,原本正常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心理上,学生的求异心理得不到满足,会导致心理发展的障碍,甚至出现各种异常心理异常。相反,合理引导学生学会与异性正常交往则会帮助他们确定自己的身份,承担即将成人的社会角色,学会理智地控制自己,为今后更进一步的终身的异性交往奠定基础。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通过座位安排、组织各种班级活动等形式,让学生自然大方地与异性交往。这种集体性的活动也可避免个体间的交往过密,在与同学们的广泛接触和交往中使渴望交往、对性的神秘感的探索欲望得到满足,压抑的情绪得到自然地释放
我们班“异性同桌”方案的大力欢迎实际上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大家对异性交往的需求,实际上副班长给我传递的也是相同的信号,幸运的是我的方案使他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原本上课打闹甚至有打瞌睡的男生,因为要维护在同桌女生面前的良好的形象开始收敛自己的行为,女生之间原本有小团体或小摩擦也在男生同桌的影响下变得大度、大气,整个班级形成积极向上、团结有爱的良好班风。当然老师也要及时关注他们的交往动态,如果出现交往过密的倾向要及时引导并进行个别交谈和干涉。
二. 引导异性交往途径,自然适度中健康成长
异性交往需要正确合理引导,也需要有不同的平台和氛围的引导。青年学生情绪容易出现不稳定,这主要是由性驱动和文化规范的矛盾所导致,开通异性交往的正常渠道,能为这种驱动力提供一个正常的释放场所,将能量用于建设性的、与学校任务相关的活动中,使学生们以学习、梦想、目标为导向的稳定因素得以加强。学校丰富多彩的活动就为这种交往提供了正常途径。比如我校的月主题活动、社团和学生会团委活动、人文大讲堂等活动都是很好的平台。除此之外,班主任也可以开动脑筋,开设内容丰富的结合班级实际情况特色班级活动,使男女生在自然的环境和氛围中学会交往和交流,实现健康积极地成长。
在高二下半学期为了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我将班级同学分成互帮互助的“四人小组”,由两位男生和两位女生组成,兼顾性别和文理优势,并有意引导他们互相帮助和竞争,最后评选出最佳学习小组。这样的四人小组进行了一系列活动,如“经典解读”活动,分小组对葛朗台的经济、家境、历史和人物形象进行不同阐释,对梵高的艺术贡献、工作、爱情、疾病等方面进行资料搜集和分享;在“生态旅游案例学习法”实践中对张家界、黄石公园、南非、肯尼亚等地生态旅游的利弊进行调查和分享; 在周五倾听时间分小组以视频制作、现场演示、群口相声等形式推荐“解压秘诀”等。在一次次的合作中,男生和女生发挥各自的优势,有的搜集资料有的负责ppt制作,有的绘画有的舞蹈,有的用中文有的用英文,有的幕后有的口头展示,真正实现了百花齐放,也给了我一次又一次的惊喜。在这些活动中男生与女生自然正常地交流,大家互相了解和交流,有合作有竞争,有欢笑有泪水,一起完成有意义有目的的任务,满足了异性交往的欲求,同时也避免了个别交往过密现象。
三. 利用异性交往契机,树立正确审美和价值观
当今社会作为独生子女,学生们对责任、义务、付出和挫折很少考虑,对于即将成年的未来缺乏必要的思想和行为的准备。在择友方面也存在世俗化趋势,注重外表、能力和经济实力等外在条件而淡化个人品质、思维和真情实感等内在需求。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为了给对方留下美好印象,学生容易出现矫揉造作、扭捏夸张等不自然的行为,或者过分随便亲昵,甚至出现女生偷偷化妆、染发、打耳洞,男生在女生面摆酷、耍帅等幼稚行为。教师可利用异性交往的契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鼓励学生多谈学习少讲吃喝,重精神轻物质,多责任控欲望,多真实少虚拟,多自然少装扮,多精神交流少肢体接触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异性交往观念,帮助他们平稳度过青春期。
高二下半学期班级有位女生出现了烫发和涂口红的行为,我多次提醒但都没有太大效果,甚至阳奉阴违的情况。针对这一现象,我专门利用一次班会课进行了全班“我喜欢的异性中学生形象”的大讨论,分“有钱”or“有趣”,“酷帅” or “学识”,“化妆”or “自然”等几方面让大家取舍。因为是他们都感兴趣的话题,学生们讨论得特别认真。原本我还担心学生们会有不合适、不恰当的言论出现,没想到大家真的都很认真地思考和辩论,可也看出他们私底下对于这些品质和价值问题是有挣扎、纠结,有思想斗争的过程。最后经过辩论和引导,大家一致认为内涵重于外在,精神超过物质,自然胜过雕琢。而那位女生也在参与大家的辩论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很快悄悄纠正了自己的仪容仪表。看到原本感到棘手的难题,在学生们的讨论中得到圆满解决,我倍感欣慰。
总之,引导学生正常、适度、合理地异性交往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能为学生的终生幸福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方面,作为德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理解和了解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并密切关注学生,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协助他们平稳度过青春期,为学生们打下终身幸福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