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2017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中,西南位育中学一批编程爱好者在资深金牌教练陶然老师和青年教师刘虹娇老师的带领下沉着应战,凭借良好的基础和出色的发挥获得佳绩,成为西位信息奥赛的新星。
李云帆:“兴趣使然”的编程之路
初次接触编程是在小学二年级时学习PC LOGO。乐高这款软件的特点在于简单而生动,作为初学者的我,只需掌握几句简单的代码就能控制一只“小海龟”画出各种各样的线条图形。这种前所未有的乐趣,让当时的我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深深沉醉其中。从那时起我便对编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如果说PC LOGO打开了我编程世界的大门,那么在学习PASCAL语言后才能算真正踏入这扇门。从预初算起,我每周末跟着陶然老师学习PASCAL语言,到现在已有将近七年。学习编程是需要长期坚持的。
从简单的语法到复杂的算法结构,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打好基础,才能在编程时融会贯通,加以使用。因此在上课时,陶老师会在每一句晦涩的代码旁加上通俗的批注,并且设计各种各样树、图、表的形式帮助我们理解算法的精妙之处。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编程也培养了我的性格,让我变得更加严谨,更加注重细节,也锻炼了我的专注力。陶老师常叮嘱我们“仔细审题,不要急于求成”、“细节决定成败”……编程如此,生活中方方面面都是如此。
或许在旁人眼中,编程时那一行行代码是单调枯燥的。但实际上,对于我和每一个热爱编程的人来说,它是很有乐趣的。因为即使动辄要写上几十甚至上百行的代码,又常要坐在屏幕前反复调试几个小时,但只要最终程序能正确通过测试,那一刻内心迸发出的喜悦与满足,比起任何回报都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喜悦始终贯穿着我,因此从不会觉得枯燥,反倒常常乐在其中。
经历过了去年比赛的失利,在今年考前,我有针对性的复习了历年考试出现过的算法和知识点。考试时则放平心态,避免不必要的失分,最终获得了提高组一等奖。比起获奖,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份成绩带给了我参加省队集训班的资格。能够得到更多的机会学习编程,是值得开心的。从小,我的梦想就是能做一名“IT工程师”。现在,通过学习编程,我正靠近这个越来越坚定的梦想。
施安然:为了梦想而坚持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在这次比赛中我获得提高组一等奖及普及组一等奖,并且拥有上海省队的选拔资格以及参加信息学奥林匹克冬令营的机会。
回想这三年来的参赛经历,不禁感慨万分。初一比赛时基础不扎实,初二以5分之差与一等奖擦肩而过,今年初三是最后一次参加普及组了。报名时,本着冲一冲的心态还报了提高组。提高组是高中生参加的,选手大多都有四五年甚至更长的编程经历,而我很多算法都没有学过。就算做分母还是得认真对待,刘虹娇老师针对我的情况制定了备考策略:抓基础、多捡分。所以心态放好,细心沉着,能拿的分尽量不要丢。
由于同时参加普及组和提高组,复赛要考两天三场十个小时,不仅拼脑力还拼体力,相当辛苦。能获得提高组一等奖,真的很意外,当然很开心,也很感恩。一个个春夏秋冬,一次次挫折与失败,一次次坚持与努力。到了初三,学业压力越来越大,许多人放弃了,身边一起奋斗的同学越来越少。其实谁都不知道之后会怎样,放弃或继续就在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