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明在线 > 2017-2018文明在线 > 思想教育深入 师生素质提升 > 1-2 师德建设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8-01-06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范秀娟

X的故事得从去年四月份的一次突发事件说起。体育课上,同学组队打球不让他加入,小X怒发冲冠,冲上前去想要打同学,体育老师及时阻止,却反遭其辱骂,竟对老师拳打脚踢,继而躺地不起,嚎啕大哭。听闻情况后,我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将其带回了教室。

X又一次在情绪管理上出现问题了!这个孩子是个常常拿全A的成绩优等生,不仅考试成绩好,平日里捕捉问题的敏锐性,分析问题时的侃侃而谈,谈及地理、历史等知识时的广博积淀,都让人觉得这是个资质甚好,很有潜力的好苗子。但另一方面,他身上也存在着不小的问题,一贯表现为散漫随意,情绪多变,容易暴躁。与同学时有矛盾摩擦,若心生不满,怒气便一触即发,常恶语相向,甚至动手。每次事后找到他面谈,疏导他的不良情绪,核心均是围绕要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可这一次似乎是变本加厉了,矛盾冲突进一步升级。考虑到小X一再地触犯校规、班规,除了以往的谈心教育要继续跟进以外,适当的惩戒也要承担,记年级书面处分。

本以为双管齐下,小X会慢慢地进行自我调整,找寻到正确的方向。但没想到没过多长时间,他又一如往日了:常在走道旁若无人地做夸张肢体动作,高声歌唱,或是在课堂上无端大笑,挤眉弄眼,辱骂同学等,情绪容易激动焦躁,并时有怪异之举,甚至扬言要轻生。任课老师的上课进程被打断,班级学习氛围受破坏,小X偏激消极亟需心理建设……在那段时间里,作为班主任的我思想负担很重,日日如履薄冰,不知道下一刻又会有怎样的问题出现。多少次平心静气促膝长谈,又有多少次冷面严厉直陈利害,软硬兼施却也只能是几天内相安无事,不出一周,小X依旧如故。一方面我为小X的情绪不稳而担心忧虑,同时也为自己辛勤的付出没有效果回馈而感到难过。

问题层出不穷,总归还是要解决。回首一路走来和小X之间的斗智斗勇,到底是哪里存在问题?我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反思:一、尝试压制,针锋相对是否可行?有几次小X在课堂上恣意妄为,我的情绪也较为激动,厉声苛责,但问题并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作为年轻老师,有时急于树立自己的权威,却没有考虑到局面的僵化。二、简单归因,急躁处理是否科学?一直以来,小X出现各种问题,我都认为是情绪管理不当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均是源于不懂得如何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而导致的矛盾升级。简单归因后,仅仅只是通过谈心来疏导消极情绪,以规则惩戒来框正不良行为,以期快速地解决问题,是不是太理想化了?

认识到这一点,我想我需要更多的帮助,进一步去分析小X的行为动因。除了跟年级组的老师交流,听取她们的建议与想法外,我也向学校的专业心理老师请教,整合信息摸清症结。回顾小X的日常表现,他的情绪的确容易激动,言行举止夸张出格,但他也有真心帮助同学,尊敬师长,维护集体形象的表现,在班级里人际关系其实还不错,并不是一个品行败坏的孩子。那为何有时又会不受控制地进行一些对外破坏呢?回想起每一起突发事件的共性,皆是他觉得自己受到了别人的无视轻慢,得不到应有的关注而引发的情绪失控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老师和同学只看到了他的气急败坏,每个人都告诉他应该怎么平息怒气,但是为什么小小的诱因便引发暴怒,为什么因为缺少关注受到否定就要暴怒,为什么一定要在课堂上大肆宣泄自己的情绪以致于不惜与老师公然作对,支配他行为的心理逻辑到底是怎样的呢……这些更深层次的问题似乎被忽略了。解开这些谜团,才是处理好事情的前提。我隐约觉得那把打开他心门的钥匙可能快要找到了!

在各方合力下,我将策略进行了调整:

一、搁置观望。一旦出现类似冲突情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暂时先把事情放一放,不谈心也不指责,让孩子自己先捋一捋状况。

二、摸清症结。从孩子的日常表现和家校沟通入手,更细致地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状况。想起小X以前常说的一句话:“在家里大人总是没有耐心听我讲话,常常一句话没讲完就被打断了,好烦……”,再联系到在学校里小X一下课总是追在老师后面跑,见缝插针地说话,得到回应后才能心满意足地离开,这样想来,似乎这个孩子极度需要关注,需要别人的肯定来加强自我认同感。这种能量若没有得到满足,可能就会通过一些偏激的方式来博取关注,彰显自己的存在感。事后感受到了同学的关注,老师的关心,他便偃旗息鼓了。那问题的症结可能就在于小X比一般孩子更需要别人的关注,而不是简单的情绪问题。

三、对症下药。要更好地解决问题,还须家校合力。在心理老师的建议下,小X的母亲每天抽出一刻钟的时间认真倾听孩子说话,让小X感受到家人的陪伴。在学校,任课老师在繁忙事务之余也尽可能多给予其一些关注,闲聊几句,关心常在。必要时,专业的心理老师也会定期对其进行心理辅导。而作为班主任的我,在放学时总会与小X进行三句“非正式会谈”:情况总结,优点肯定,不足激励。小X也往往乐此不疲,每天放学第一时间来报到。

后半学期,小X的各方面表现有了很大的转变,和老师同学的相处融洽了不少,学习表现上也愈加沉稳,情绪失控的情况也很少出现了,但这种过于需要关注与肯定的心态还是需要再引导,一切还要慢慢来。

班主任的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特殊学生的问题,除了真诚地关心帮助孩子,可能还要有打持久战的态度。针对特殊情况,先问“为什么”,再想“怎么办”,摸清怪异出格行为背后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针对性的处理。找到了症结,问题可能一时半会还是解决不了多少,效果也并非立竿见影,但至少知道了锁芯在哪,尝试找一把匹配的钥匙去开锁,比起隔靴搔痒不明就里的教育,应该会有方向得多。


 

中西融合中的“易”与“细”

 

黄滔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老子

案例:

201712月份某外教进行一次测试,因为是走班制,所以几乎同样的试卷,在全天四节不同的课时中由四批不同的学生来完成。测试完成之后,老师发现有同学在测试过程中作弊,在课堂中要求作弊的同学自己主动承认,否则按照美国高中的处罚办法,所有参与考试的同学全部零分。

在老师的震慑与自身的心理压力之下,班级有参与作弊的同学在下午主动向老师承认了错误,并愿意接受处罚。在当天的午会倾听和班会课上,班主任向学生再次强调了校纪校规,解释学校最终的良苦用心,并肯定了班级同学主动承认错误的“诚实”品质比这件错误本身重要的多,希望同学们以后能够继续保持、终身受用。

但是有的同学对于作弊的认识不清楚,对于自己是否作弊拿捏不定。自己认为自己没有作弊,但是她听说有同学向老师举报了自己,在晚上回家之后情绪低落,不吃晚饭、无心复习,一个人在房间流泪。爸妈打来电话,询问事情经过,班主任同父母沟通了整个情况。在沟通中,父亲脾气比较急躁,妈妈情绪较为稳定,也表示了理解。

其他几位承认自己参与作弊的同学回家之后有的能够接受,有的情绪低落,班主任同家长一一进行了沟通。同学和家长比较担心承认作弊之后的处罚比较严重,会影响自己的成绩,甚至会记入档案影响自己的留学申请。在当天的家长会后,班主任同家长们进行了详细的沟通,告知了学生的校纪校规与处罚方式,家长们纷纷表示理解和接受。

此后因为有其他同学检举这位同学有作弊行为,班主任在当天考试结束之后同她进行了谈话,希望能够了解更多细节,对事情进行更针对性的判断。在谈话过程中她情绪稳定,态度正常。但是晚上回家之后,又陷入非常严重的情绪不稳定状态,在家不吃晚饭,一直流泪。父母非常担心,紧急打电话给班主任,父亲脾气急躁,说话非常难听,非常担心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秉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班主任在年级组长和升学指导老师的陪同下,前往学生家庭同父母沟通,并安抚了学生的情绪。最终这件事情划上一个并不十分圆满的句号。

 

分析:

本来仅仅是一件很简单的学生考试作弊事件,为什么却会弄成如此的复杂和难办,在这个并不圆满的句号之后我思考良久。这个复杂的事件,由多个因素促成,包括班主任的处理时机、学生心理承压能力等,但是有一个更关键的问题需要去解决,那就是中美文化的融合与学生的适应。

在国际部新进行走班制之后,很多新的难以预料的情况会出现。例如这次的考试作弊事件。在走班制下,老师没有办法同时进行自己所教授的4个班级统一考试。按照外教的说法,在美国高中,这种平时的小测试都是随堂进行,并且不同的课时使用几乎相同的试卷,学生之间并不会讨论,后考的同学会自觉的遵守规则。可是美国高中同学的这种考试自觉性是从小学初中慢慢培养起来的,而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他们从小并没有接受过这种形式的考试纪律培养,从意识上来说非常的薄弱,所以很难避免让所有的同学都做到自觉自律,不犯错误。这种中美文化的差异与教育上的差异,使得学生因为不太了解很多美高的教育方式而犯错误,如果外教不给机会又强制以美高的制度来加以惩罚,总感觉有丝丝“不教而诛”的味道,让学生和家长都不太满意;如果犯错误的学生群体过多,那么反而会引起家长怀疑学校的日常教学和整体学风。如果家长和学生不能够心服口服地接受,那么也就达不到学校强调的通过他律来培养自律的教育目标。

所以在这件事的过程中,因为外教并不了解中国学生之前的习惯,也没有进行非常认真与严肃的相关教育与培训,所以导致学生不知道细致的规则,也不了解犯错后所应该接受的惩罚程度,因而会有比较严重的心理负担;而家长们因为不了解美国的文化,也不了解学生们所应遵守的规则,所以也会出现茫然与无措的情况。

融合中西,培养学生的中国心、世界眼、现代脑一直是学校的培养目标。国际部一直在推进的就是融合中西,努力营造全真的美高环境和氛围,例如核心课程全外教授课、AP课程全外教授课以及走班制的施行。但是除了这些基本的制度之外,还需要教授和培养学生更多适应制度的行为习惯,让他们能够了解、理解,接受和融入。同时为了更好地促进家校互动,也有必要向家长普及相关知识与文化习惯。

作为班主任来说,加强班级的文化建设是一直思考的核心问题。自己也寻思过几个题目,但是在试验实践之后,发现对于国际部的学生来说,他们并不是很欢迎,很难开展,效果并不理想。那么借着这么个机会,我希望能够在中西文化融合,提升学生与家长的美式思维方面能够下点功夫,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工作。

具体的设想包括:

1.请外教进班,讲解美高的一些教与学之间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与外教相互之间的更多理解。

外教在对学生进行奖惩的时候,总是会说他们依照的是美高的规则。那么外教也确实有必要对这些规则进行提前的介绍和说明,让自小生活于中方环境中的学生们能够有一个了解和熟悉的过程,从而慢慢地达到自觉和自愿的境界。

可行的方法之一是邀请一些来自不同地区的外教,给大家介绍美高和美国大学的一些教学习惯和规章制度,让学生们能够有所印象,对美国文化有进一步深入的理解。另一个方法是同国际部现有的视频介绍相结合,让外教们以视频的方式录制一些视频,可以在多个班级同时播放,同时也可以为以后的学生保存教学资料。

2.请去美高学习过的同学给大家介绍美高的生活与学习习惯、规则。

国际部有些同学有去美高交流的经验,也有的同学因为家庭的缘故曾经在美高学习生活过一段时间。他们对于美国文化,特别是美国学校与美国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了解颇多。可以邀请他们从自身的经验入手,包括自己遇到的一些困难或挫折,以及自己看到的一些因为文化冲突而引发的一些“水土不服”的案例,跟大家介绍分享。

3.在倾听课和班会课上,以案例形式,介绍中国留学生进入美国大学后遇到的水土不服及文化碰撞的案例,在倾听课以及班会课上给大家讲解和介绍;并提醒学生遇到文化冲突时应抱有的心态,以及处理文化冲突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新闻上会有一些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因为种种不当的行为习惯而遇到文化冲突,遭受学生的处罚,甚至有开除学籍和遣返回国的。当然这些案例是比较极端的,也是能够触动人心的。除此之外还可以尽量搜集一些美国高中的教学规则与学生的学习习惯的案例,文章或者视频,在倾听课和班会课上与大家分享。

不管是外教的介绍、同学的分享还是案例的分析,都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文化规则,也不可能完全避免文化冲突。那么在帮助同学们大致了解了美高与美国大学的一些基本的教学与生活文化和规则之外,还需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心态,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压能力,在遇到文化冲突的时候尽量冷静,而不是压力重重,甚至惊慌失措。在冷静考量整个冲突过程后,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诚实地面对整个事件,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4.利用家长会和家长群,向家长普及相关文化与思维习惯。

家长们送孩子来到国际部,希望他们能够走出过门,接受不一样的教育方式。但是如果家长们自己不了解相关的文化内容与思维习惯,那么在碰到文化冲突时则因为不知内情而无法帮助孩子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错过这些教育孩子,帮助其提高和成长的机会。

所以在以后的实践中,一是利用班级群,向家长们转发一些有关美国文化、美国教育模式与思维模式的文章,以便家长阅读,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熟悉美国的相关文化、特别是与中国固有文化与习惯容易产生冲突的地方;二是利用家长会的契机,向家长介绍班级或者国际部最近发生的一些有关文化融合的案例,包括文化融合较好的案例与文化融合产生冲突的案例,让家长自己孩子或自己孩子的同学所发生的的这些案例中,去慢慢的体会与品位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所在,从而实现家校之间的互动,共同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六章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意思是说:做那些别人还没觉察到就该做的工作,办那些还没发生事故之前就该办的事,体味那些没有散发出气味之前的气味。要把小的征兆当成大事,把少的征兆当成多的后果。用恩德对待他人的怨恨。解决难事要从还容易解决时去谋划,做大事要从细小处做起。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窃自以为很难达到“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的境地,但是通过这次的案例,确实更多地体味到“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意思,希望在以后的班级管理中能够更好地从“易”处和“细”处着手,加强对学生的中西文化融合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异域文化,在出国之后能够更加轻松地融入异域文化。

 

 

 


 

用心相待,静候花开

麻子琪

一个学期的班主任工作,作为新加入国际部以及班主任队伍的一名新成员,怀着忐忑与怀疑的焦虑心情,一路思考,一路学习,一路感悟,一路成长。

 

一.    做学生背后最强大的支持

很多孩子都会因为与父母之间存在代沟而缺少交流,导致互相不理解并影响了孩子在学习以及生活中的情绪和状态。这些问题并非一蹴而就,是长时间的积累形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这个“破冰”的过程也是复杂且艰难的。

比如我班的班长小C同学,在校表现可圈可点,工作能力非常强,极具领导力和沟通能力,赢得了所有老师以及同学的认可和信任。但学校繁重的工作任务让她无法将更多精力投入于课外标化考试中,因此不理想的成绩往往成为了她与母亲之间的矛盾触发点。小c同学的母亲认为她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了课外娱乐中,没有合理管理好自己的时间,矛盾激发后愈演愈烈,小c同学的母亲开始习惯否定她的各种表现。当我看到小c同学一次次拿到成绩后的踌躇和不自信,一次次路过她身边都看到她紧锁的眉头和轻轻的叹息,找她来谈心,她一来就止不住流下了眼泪,向我表达了是多么想努力让父母看到自己的努力和进步,一直脚踏实地就是想让父母将来能过上好日子,可是父母的不理解让每次的对话的结局都是不欢而散。我听了她的倾诉之后将其想表达的要点归纳了一下,将她的每一点对父母的无奈,以其父母的角度跟她解释了父母如此反应的缘由,并安慰其继续坚持,事情总有好转,等到学生整理好心情回班级的时候,我马上给孩子的妈妈打了电话,一开始先询问孩子最近的学习状态以及标化考试的进展时,妈妈带着无奈的口吻向我叙述了一路遇到的挫折和不快,并头疼于与孩子交流的障碍。听妈妈慢慢倾诉完之后,我让她先深吸一口气,先把这些焦虑暂时放下,然后细细说了几件小c同学在学校班级工作中所发生的几件小事,这几件让所有老师都赞叹不已的小事也让电话那头的妈妈沉默了许久,这时候我将小c同学刚刚与我倾诉的话转达给妈妈听,并告诉她小c一直来的心愿和每次想表达时又没机会说出口的无奈。这时候电话那头的小c母亲突然哽咽了,并表达了自己之前对孩子的教育确实存在欠妥当和对孩子的不理解对其造成的压力。第二天小c一到学校就跟我说昨晚母亲与她促膝长谈了一夜,母亲很支持她,而她也觉得很有信心和动力!看到小c脸上很久未出现的笑容,我心里也蛮是欣慰。

很多时候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以及精神联系只是多了一层窗户纸,双方都很难有勇气直接揭开,而这时候需要有人哪怕只是轻点一下,这些疑虑顿时就会消失。

 

二.    努力发现每个孩子“隐形的翅膀”

国际部的学生因为课程体系的特殊性以及各方面的因素让他们个性能够充分得到发挥,许多孩子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从音乐才华到作画能力,从舞蹈天赋到机器人动手能力等,都有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因为高三升学的压力,让许多孩子很少有闲暇花太多精力在这些爱好,快速的学习节奏也会让他们渐渐对很多事物失去热情,并且学习上的失败挫折会让孩子开始怀疑自己。比如小m同学是我们班十足的人气王,性格好情商高,学习踏实努力且富有爱心,最重要的是他从小开始就对音乐有着特殊的热爱,自幼学习拉丁舞并且在很多国际大奖赛中获得了不小的名次。高一高二的时候经常看到他在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中积极的身影。但是由于GPA的不理想,步入高三直面升学压力的他开始变得非常焦虑,整日因为分数而患得患失。有一个周末我让其整理一下之前参赛的过程,与大家分享一下这一路的心得与感悟,并用一个词来概括自己最深的感触,到周二倾听课的时候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等到周二上课的时候,我看他早早地做好了准备,等到铃声一响,他就径自走向讲台向大家分享自己曾经参加过的许多活动以及比赛,分享了这一路上地点滴心酸与泪水,以及拿到成果时的快乐与骄傲。当最后谈到用一个词总结的时候,他用了“投入”一词,讲述自己如何因为偶然的兴趣没有放手,如何倾其全力投入其中,如何因为这一份投入而得到收获的果实。全班同学都用热烈的掌声对他的分享致以了最真诚的认可和感动,这时候我看到他的脸上才恢复了发自内心自信的笑容。我当时赶紧对小m同学的分享进行了非常高的点评和表扬,并且认可了他这一路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达到的今天的成就,转而谈到学习的时候,也将他的“投入”对他以及全班同学进行鼓励,因为挫折是难免的,只有不懈的投入和坚持,在想要放弃的时候再坚持一小会再往前买一小步,就会成就一大步!

很多学生都有自己擅长的一个方面,因为成长的压力会慢慢让他们找不到拥有这些东西的自信和热爱,而适当地展示以及表现就像成长过程中的调味品,不是一味的艰辛让人难以忍受,而是在漫漫求学路上的前方的曙光,让他们重新看到自己在同伴中脱颖而出的微妙之处,让自己能够在拥有梦想的同时,看到自己肩上隐形的翅膀,背负着梦想脚踏实地地前行。

 

一个学期的班主任工作让我体会到了酸甜苦辣,有过失败,有过挫伤,有过失意,有过无奈,点点滴滴的经历让我一路思考一路前行,在这个温暖的集体中让我继续勇往直前,与每一个学生共同成长,彼此支持,用心投入,静待花开。


 

班里有个P”

庞颖

周而复始,班主任工作又迎来起始年级的家访。全员家访是班主任了解学生生活环境、家庭情况和学习情况的第一步,同时一些学生也会首先得到老师的格外关注。这次家访结束后,深深印在我脑中的一个学生是小P

家访时,小P的爸爸接待了我,并告诉我小P在老家看病,这种病叫抽动症。主要表现为平时说话会发出“嗯嗯”声。遇到突然发出的响声会控制不住大叫,不能承受很大压力。目前,病情靠中药控制,医生说在十三四岁,随着身体发育会变好。所以孩子在预初、初一主要以身体为重,由于小学少读一年,学业上做到尽量跟上,上初二后身体好了会把学业跟上。也告诉了我孩子擅长动手类的活动和文学。希望老师能对他温和些。听了家长近一小时的诉说,我心中产生了许多疑问:病怎么产生的?到了学校,什么情况会使孩子发病?到了初二真的会好吗?孩子的学业究竟是什么水平?但一切只能见到孩子后,慢慢揭开谜底。

 

初识印象

第一次见到小P是入学教育时,孩子跟我交流时话语表述条理十分清晰,但说话时有断断续续的“嗯嗯”,正如其父亲所言。我向年级组里的老师说明了小P的特殊情况。

在列队训练时他也十分显眼,头和手不停抽动,似乎怎样的姿势都不舒服的样子。再次印证了他爸爸所说的,稍有压力就会在身体上反映出来。面对着整齐划一的队伍中这个举动异常的小P,我不断提醒自己,要把他当作特殊的学生看待,要容得下这个小小瑕疵。

然而,一个端倪却显示出来,当全班男生有所松懈,体育老师做出只要有一位同学还在动,那么全体同学就一直保持立正姿势,保持1分钟的指令后,男生们站得纹丝不动,包括小P,他的一切异常举动顿时消失。

P的抽动症到底是完全不可控,还是可控的?我心中留下了一个更大的问号。

 

暗潮涌动

自从家访得知小P的特殊情况后,我不仅担心他的个人,也忧虑他会对班级同学带来怎样的影响。

由于不想在开学初就将其特殊化,引来各种猜测和非议。所以按惯例给他安排了同桌。他在课堂中照例始终发出低沉的嗯,嗯声。 同学们虽觉得奇怪倒是也没有向我投诉。可在食堂吃饭,当同学们三五成群找到自己的伙伴时,他多是独自一人的。他特别喜欢找老师聊天,无所不聊,且只顾着说自己的想法,不怎么在意老师回应的是什么。他挺孤独。

从我和其他老师的观察来看,他上课容易开小差,但作业做得很认真。在学习上,他还是很在乎的。在课间,随着大家的熟络,他也有了比较乐意去相处的同伴。小个子男生小W,还有几个小个子女生。奇怪的是,他下课经常去找小个子女生小C和小L,说话时与他们贴得很近,女孩子还是比较礼貌地回应他。

虽然表面没什么,有些异常也能如其父亲所言来解释,从观察中感受到一些他父亲没有提到的奇怪表现引起了我的注意。

 

蓄势待发

一天,收到小P同桌家长的微信:今天孩子回来说小P总是摸她的辫子,自习课还老是要和她讲话给她看小纸条,说着说着还要搂她,这种情况有段日子了。能不能给小P换个座位?谢谢。

我问了小P情况,他表示不是故意,是喜欢他的同桌所以这样做。我告诉他和人相处要尊重别人,在乎别人的感受。他的态度很好,表示愿意改正。我与他约定再出现类似举动就换同桌了。

这样的拖延,更多地考虑到促使他改变与人相处的方式,另外希望与其父母沟通后,让小P的父母了解并积极地教育。开学后,小P爸爸告诉我小P一般由妈妈管,爸爸脾气大,恐怕刺激到他。当妈妈得知情况后,妈妈说小P的行为可能和他小学同学的做法有关,小学同学关系好,男孩女孩都是亲亲抱抱的。我跟小P 妈妈明确了随着孩子年龄增大,性别意识也该形成。妈妈表示会教育。

事后,小P遇到我就会主动跟我说他没有再碰同桌,同桌也认同。直到几天后的一节课上,当我说了上课。全体起立时,小P是贴着同桌的身子站起来了,他周围空间并不小。这显然不是正常的举动,当天就让他单独坐了,跟小P母亲说了这个情况,其母亲觉得也好,以免再出现他影响别人的情况。

 

火山爆发

第二天,小P在课上发出的“嗯,嗯”声变得很尖锐,让人听了刺耳。我提醒他注意控制声音,停止了一会后,又恢复了声音,偶尔伴着一边嘴角勾起的笑意。询问其他任课老师,他们也有同样的感受。难道是换座位刺激了他?我立马和小P妈妈联系,她说不会,小P回家后谈到换座位的事时,表示是自己不对,他认同。

课间,有同学说小P说粗话脏话。我去问小P,P说自己就说了四个字母:FUCK,没说那个单词。我问他:“说字母,就不算了?”那也是表明你要说这个词,这是粗话。同时对小P的解释感到疑惑,他完全没有改正的意思。事后和她妈妈交流,他妈妈说:其实他的病的全称是污言秽语抽动症,压力大了要说脏话。我顿时傻眼了。如果把这也作为特殊情况来包容,那对班级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随后又传来,另一个被他经常接近的女孩子小C说小P拽她辫子,还说:“你是我的人。”我找来小P,很严肃地告诉他这样做不可以。

第二天看到班级日记中写小P在体育课上发出尖叫声,被老师批评。

种种迹象表明,小P并不如他爸爸所说的仅仅是会发出低低的嗯嗯声。且他的举动在班级的破环性与日俱增。

我问他为什么会这样子,他说当我压力大时,我就会发出这种类似于鹰叫的声音,通过这种变态的行为向世界宣泄自己的不满。弄娇小的同学,心里会有种快感。”“是因为换座位吗?”“不是。我不能忍受的是自己成绩不好,这个礼拜我先是语文古诗重默,再是英语背不出,再是数学考了很差。成绩上我不能被压在别人的下面,让我没有尊严。的确,平时从不重默的他这周重默了,偶尔情况我倒是没太在意,未料他却耿耿于怀。全面的学习状态下滑的原因是什么?他的价值观和他对自己行为的评价都让我感受到他与其他同学的不同。

当天周练是我监考,他发出了更尖锐的叫声,还伴着奇怪的笑。这声音连我都无法忍受,何况其他学生。P,请注意你的声音,如果不能控制,请到办公室做周练。他控制了。

他的怪异行为是有意还是无意,实在让我疑惑。

介于事态的发展的严重,和多次与小P妈妈沟通无果,和年级组长范老师商量后,决定请他父母一起来学校。

听说了孩子在学校的种种表现后,小P妈妈给儿子的表现找各种理由,爸爸告诉我们,家里也发现有做作业时摇头晃脑的情况,所以,又去向老家的医生开了药,药过几天再送到。他双休日压力的确不小,有专人给他补习弱项数学,每次补半天。孩子每天作业做到12点,时间久了压力可能积聚导致病情加剧。我提醒父母注意孩子对女孩子和弱小男孩的异常举动,是不是和他的病有关。他的父亲表示对孩子的举动感到意外,过段时间会找心理医生给孩子看看。父亲也恳请我们遇到孩子的异常情况能及时和他联系。

这次谈话是必要的,一方面得知了孩子处于病发期,且病情严重。原因在于承受不了学业压力,虽然小P全家对其学习有要求,但小P目前的情况不适合这样的学习节奏。另一方面,让爸爸明白了小P的真实情况及小P妈妈一个人无法完全胜任对小P的教育。我们给出建议,停止数学家教,保证睡眠时间。小P爸爸提出申请:减免一部分作业,以保证睡眠时间。

事态平息

P的父母做出了及时调整,事后同学对小P的投诉减少,小P上课的“嗯嗯”声恢复了原来的声调。

我在百度上查阅了关于污言秽语抽动症的资料,小P的各种表现都属于其中的症状,包括对女孩子的不合理举动。对于班级里的女生,如何保护她们?当小P再出现说粗话脏话的情况,我应该如何在班中处理?不能因为他个人的特殊情况,而动了做人的规矩。当初想着要保护他的特殊情况,看来“无为”或“弱化并无作用。同时小P爸爸也提出了把小P的情况告诉全班,请同学们理解包容的请求。这正和我意,必须让同学知道小P的不当行为有特殊原因,不代表其他同学都能这样。但是对于女孩子不当的举动又何能包容?

走在走廊中,我正好看到班委在开会,便进去听了会儿,班委也提到了小P的问题,发表了意见,“小P的行为有时是无法控制的,有时是能控制的,比如有次……未料预初小孩子对现象的分析如此细致客观。班委还提出了及时提醒和制止的想法。

趁热打铁,我临时开了次班会。向全班说明了小P的病情,希望同学们能换位思考,理解并包容他的一些异常举动。“如果小P的举动会严重影响、伤害到别人,比如说粗话脏话怎么办?”我问。请同学们出出主意。同学立马举手:“我们应该制止他。”“如果他还是没办法控制怎么办?”“告诉老师。”“如果小P同学又出现了摸女孩子辫子的情况怎么办?同学们也说出了同样的办法。这样说一方面让同学们做出积极有效的反应,也意在告诉小P他的行为会受到大家的监督,请在能力范围内控制自己的行为。从小P的神情来看,他的确意识到,自己不能借这自己的特殊情况而为所欲为。会后,我找了两位高个子男生,让他们留意小P的举动,若出现了伤害他人的行为希望能帮助提醒并告诉老师。

后来的一段日子,小P极端的表现减少了很多。一次课上,小P出现想要摸女孩子辫子的行为,周边的同学小L就当即说:P,你这样做不对。P立即收回了自己的手。我得知此事后,立即与其父沟通。类似的情况,偶尔会出现,通过与家长的及时沟通,往往能找出背后的原因,并让家长及时调整在家的学习节奏。

融入集体

一个学期即将过去,小P的行为虽有起伏,但总体平稳,同学们也习惯了小P这样一个特殊学生的存在。然而,当大家都有了相对固定的好友时,小P依旧形单影只。

P也有优秀的地方,比如他对学习特别在乎,很认真,爱思考。期末考试后,就班级的考试情况来看,A档很少,但B档较多。于是在分析期末考试情况时,我说:“同学们看看,老师眼里哪位同学学习最认真?小P,他的成绩也比期中考试上升了一个档次。同学们有的表示惊讶,坐在他周围的同学却频频点头。于是,我列出了小P特别认真的种种表现。小P也很自豪。我想,这即是对小P的肯定鼓励,也希望同学们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身上都有比自己出色的地方。

第二天结业典礼,雏鹰小队分队时,小P问我能不能单独组队。因为他住得离别人都远。其实,住在学校附近的他找了个借口而已。我说不行。“那么,老师能告诉我谁离我近吗?”我意识到,他习惯考虑自己的处事方式,很难交到好朋友。P,我建议你先找你愿意结对的同学,至于距离,交通方便,你也可以迁就别人的。志同道合会处得舒服些。那天晚上,收到小P父亲的微信,感谢老师让小P找到同学组队。

 

一学期匆匆而过,小P的到来,给我带来新的挑战。对于有这类疾病的孩子,第一次接触,教育的过程如摸着石头过河,但分外留意,及时沟通,理智分析,总能使事态往好的方面发展。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细致观察,理智分析,往往是教育的不二法则。

P给我带来的挑战也从未停止,他的异常举动是否都与其病症有关?什么时候是真病?什么时候是自己潜意识地把病当作挡箭牌?这是最大的挑战。不管什么情况,始终不变的一个原则是:他特殊但不能样样特例,作为班主任要维护每一个学生的享受良好教育资源的权利。


 

班规执行中的变通管理,究竟是“人性”还是“任性”

   王凤媛

缘起:

“她也极易心软,即便是定下了班内的迟到时间,但凡有同学迟到,但没有被门口的同学记下扣分,她也不忍心扣美丽指数,就一心希望班里多几个优秀的名额”

                                     ——摘自某位学生对某班主任的评价

探讨:

西南位育中学每个行政班每个学年的第一个重头戏,就是基于学校和年级要求、兼顾班级特色的《XX班美丽指数评价标准暨班规》制定。其根本目的就是使学生明确“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怎样做什么、提倡做什么”,也使班级日常管理纳入“有法可依”的轨道,为班级建设奠定制度基础。其实质就是依法治班,也就是尽可能地推行民主管理,通过师生共同制订和遵守班规,形成一种新型的民主教育管理环境。

这次只探讨班规执行中的可否“变通管理”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先做这样一个完美的假设:某班美丽指数评价标准暨班规是民主(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集体制定)、科学(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高效(便于操作)和有教育意义(良好的导向作用)的,那么在实际操作中,班规可否能够变通执行?

第一个角度:班规执行(依法治班)的主体,究竟是谁?

由班主任来执行班规,班主任说了算,班级管理最终解释权在班主任,这种“法治”,说穿了还是“人治”,换汤不换药。依法治班的主体应该是全体同学和老师,每人按照班规规定行使自己“那一部分”的权利、履行自己“那一部分”义务,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治。本文开头的引文,看来是学生对老师的肯定,也增进了学生对老师的亲昵之情,然而,这样的“变通”诱因可以是老师的个人素质,可以是学生的相关反映,可以是平时老师和不同学生的“私交”,甚至可以是老师当时的心情……那么,班规则彻底沦为班主任的百变天书,可能会收获个别学生的拥趸,但是何谈班规的权威?更是失去全体学生的信服。班规好比一个游戏规则,班主任只是其中一员,可以是重要的一员,但绝对不可以是凌驾于规则之上的特权阶级。

第二个角度:“柔性”遭遇“刚性”,是该“以柔克刚”还是“法不容情”?

制度的刚性美,就体现在它的不可变通上,而教育是爱的事业,很多老师认为,拒绝“变通”就是对爱的“约束”,更多的老师认为柔性管理更体现个性化带班,营造温情氛围,呵护学生心灵,是对制度人性化理解和生活化的变通执行,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这不是体现“人性”,而是体现“任性”,这种灵活是对规则的挑战和蔑视。当一部班规在老师手中可以任意变通时,它的严肃性、权威性就值得怀疑。而且,多次变通执行之后,这部班规也就面临着流产的危险了。

第三个角度:遭遇班规空白时,该怎么办?

没有尽善尽美的法律,更不会有尽善尽美的班规。当我们的班规遭遇制度空白时,一般会有两种做法:一是班规没有,那就不进行相关措施,二是先从权处理,以后再完善班规,这两种做法本质上都是一致的——变通执行,第二种只是比第一种积极了一些。个人认为这两种方式都不是很正确,最好的办法,是借鉴法律上遭遇空白时按照立法精神(或者说立法原则)来处理,即按照我们的班规所提倡的方向来处理。比如,我班《美丽指数评价标准暨班规》中,包括“自觉服务他人、集体、社会,做好人好事的同学,给予1——5分的美丽指数加分”,在细则中只规定了班级、年级、学校、区市教育系统相应活动的加分分值。而学生利用假期自发组成小队参加志愿者服务,在原班规中没有明确,现在该怎么办?这就要回到该条班规的目的——倡导学生培养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那么这个志愿者服务就是对这种价值导向的完美演绎,给予加分便是对班规最好的执行,也是这是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良好契机。

第四个角度:民主科学的制定执行班规,对学生产生的最终影响是什么?

很多人认为,制订班规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管住学生。其实,一个好的班规,不仅仅能够管学生,更能够发展学生。从短期来看,依法治班最大的好处就是让学生学会自治,学会民主管理;从长期来看,依法治班最大好处就是为我们国家培养一大批富有科学、民主、爱心和责任意识的公民;让他们从学生时代起就认识到个人的权威是不足信的,要建设一个和谐社会,需要养成人人按规则办事的好习惯。可以说,师生一起制订班规和遵守班规,是一种民主、自治和法治的先期操练,有利于培养未来公民的民主、自治和法治素质。

结论:

综上,本人认为,班规执行中的变通管理,不是“人性”而是“任性”。一份民主、科学、高效和有教育意义的班规,还需要坚定的贯彻和执行,这才更体现法理精神和契约意识,才能培养出更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而一种行为的处理真的到了需要班规不得不变通执行的地步,那还不如组织学生去讨论、修改和完善班规来得恰当。

 


 

探求破冰契机   构建心灵归属感

——例谈高一“‘新’学习偏差生”形成与对策

王晶

本学年,我有幸担任高一(2)班的班主任工作。作为实验2班,班级整体学风优良,在初高中衔接中过渡平稳,在多学科学业和新高考改革的双重压力中,仍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在整体良好的情况下,一小波曾经“辉煌”的中考“明星”却日益显示出不适应,逐渐成为我们班上的“‘新’学习偏差生”。这其中的一个始终引起我的注意——小L同学——新学期凭借中考高分新加入班级,但却明显呈现与其他新加入同学不同的学习不适应。

L同学是个单亲家庭的独子,父亲作为监护人常常奔波在外,他初中阶段凭借出色的课堂听课效率和领悟力,在中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进入我班。而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逐渐显示出诸多不适应。起初,各科老师都对这个课堂上互动良好,不时响应老师问题的男孩印象很好,但每每作业上却会出现较大的知识漏洞,似乎也并非“一时粗心”可以全部解释。再后来,订正拖拉,订正质量堪忧;他对老师的催促和教育也逐渐不耐烦,甚至作业迟交,作业、课本等丢三落四,每况愈下。引起我注意的另一方面是,他和班级同学也交往不多,讲话和处事被评价为“怪怪的”,即使比较随和的班委也都不大愿意和他过多接触。

我和小L同学的几次谈话也都未凑效,无论是正面鼓励还是反面激将,小L同学总是一副刀枪不入的冷漠模样。我从开学起几次联系小L同学的爸爸,想了解他在家中的学习情况,每次都赶上小L同学的爸爸出差在外地,追问之下得知,小L同学和父亲的住所中考后就开始装修,小L同学的父亲出差比较忙,所以他这几天住在姑妈家,下周又到妈妈家,再过个周末,又回到松江奶奶家。得知这一情况,我开始反思,学习的不适应恐怕只是个表象,更大的不适应恐怕并非是学习内容或方法,而是心理上对新环境,甚至家庭于这段时间的漂泊感。

构建他对于高中班集体的归属感开始成为我对小L同学教育工作核心。我一方面开始转变之前的谈话引导策略,不再搞集中的办公室谈话,而是拆分渗透在课间或者午间一两句话的提醒“现在数学老师有空哦,你去面批畅通”,“女神说你第三单元还没背,不会吧”让他能半被动但及时赶上学习节奏。周末或者假期的返校前日,则会在QQ上提醒他核对自己的作业整理情况。他虽然每次仍然爱理不理,但整体学习状态没有再下滑。

东方绿舟活动开始了,小L同学担任我们班的体育委员,虽然几个任科老师都有些异议,但我还是坚持让他担任我们班连长的职位,在动员大会以后,我非常细致地给他讲了军政训练每天从早到晚连长的职责和意义。出乎我意料地,他非常认真地听我讲完,还追问了一大串的问题,周末的QQ上也竟然第一次主动联系我,问我几个具体工作细节,我都及时给予解答和肯定。军政训练开始了,连长授章仪式上,小L同学虽然紧张但看得出他的郑重其事。但到了连长喊口号带回的时候,小L同学又犯怵了,声音梗在嗓子里,有点不知所措,我见状连忙说:“同志们,连长只要在这一站,我们12连的精气神就有了,可没有大家的掌声,连长口号也喊得有点不情愿啊”大家都笑了,但也都纷纷鼓掌,小L同学受到鼓舞,努力完成了喊口号带队的工作,并且在接下来几天越来越好,时时还能在绿舟各连的喊号中力拔头筹,赢得总教官的表扬。军训的第四天正好是小L同学的生日,我趁他去连长集合时,和所有同学约好,等会一起给他唱生日歌。稍后,我故作神情严肃地说“今天解散之前,我们先集合讲一件事”,大家集合站定,小L同学一脸不解,然后班上男生带头一起唱了生日歌,送了生日礼物。小L同学当时脸都红了。很夸张地鞠了一躬,并说了声“谢谢”。

L同学在当天的军训日记中坦陈,进入高中,学习和生活都让他“很忙乱”,这次意料之外的生日让他无比暖心。借此次破冰之机,我常常以“L连长”称呼他,他也总是很腼腆地回应,学习上的动力渐渐上升,与同学的待人接物也平和了些。我又将小L同学的父亲邀请到学校,帮他认识到初高中孩子在学习和心理上的种种差异,让他千万在工作之余对小L同学多些关心。在期中和期末考试将近的时候,我鼓励小L同学主动和几个他薄弱学科的任科老师交流,明确自己的复习补漏计划,终于在期终考试中取得了一定幅度的进步。

   厦门大学王洪才教授提出“衔接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起始工作,是实施成功教育的开端”。 初高中衔接时期,也是从少年向青年开始过渡的时期,生理上蓬勃生长、急骤变化,心理和认识发展日益成熟,但又尚未定型,道德品格、行为习惯、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可塑性。面对学习、生活的变化,他们的自我认知不成熟,情绪管理能力不够以及家庭生活造成的心理压力都会使得这种过渡格外艰难。因而表面上的“学习偏差”都潜藏着更大的心理隐患,因而,对于这类“‘新’学习偏差生”,不应止于观其不足,反复在责备其退步或懒惰上兜圈子;而应该俯身去细察这冰山一角之下的十分之九,能够抓住真正的症结所在,才有可能让包括学习在内的诸多初高中衔接的不适应迎刃而解。


 

细化班委职责,提升自我管理效率

吴飞

2015学年,我带班高二(6)班。虽然该班顺利进入高三,但第一年高考改革带来的志愿者、博雅网、综合素质评价等繁杂事务确实让人“印象深刻”。更让我郁闷的是,班级中的班长、团支书等重要人手,虽然工作能力极强、也受到学生欢迎,但适逢SATACT考试期间,各种事务推诿、职权的私下交接等现象却让班主任头疼不已。2016学年新接班级是高一(3)班,接班时听闻此班级的班委中,忙的一天到晚焦头烂额,闲的整天没事儿干挂虚职,总体能力欠佳,也让我警钟一响。于是,细化班委职责,提升自我管理效率成为了我“新官上任三把火”中的一把火。否则,同时跨头初三水平考、高一合格考、高二等级考的我不仅会被各种作业淹死,还会被班级各种琐事折磨得精神分裂。

在细化班委职责的时候,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班上到底有多少事情需要班委自我管理?粗粗罗列了一番,班级里需要班委和同学们自我管理的事情还真不少:班级重大活动的策划、班费管理、迟缺交作业的记录、出勤记录、美丽指数、体育项目的策划、绿绒板布置、书架布置、照片收集、倾听和午会课记录、志愿者活动、团委活动、眼保健操管理等等。而手头可以任命的班委岗位却少得可怜:班长、副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劳动委员、卫生委员、宣传委员、文艺委员、生活委员、体育委员,一共11人。

第二个问题:班级里的闲职到底有多少?根据以往的带班经验,副班长、团支书、卫生委员、文艺委员、体育委员的事务量比较少,而班长容易被各种事务打扰,甚至收回执也被安排在班长名下,以至于班长根本无法专心自管委员会和班级活动策划上。因此,斟酌再三,我把副班长的名号改成了纪检班长,形成班长主外、纪检班长主内的局面,并合理分配各自任务。

改动最大的是团支书。团支书除了发展团员、组织团委活动以外,还接管了博雅网对应的志愿者活动以及综合素质平台的管理工作。从此,平台和博雅网的各种自我介绍、信息确认、志愿者活动报名等等事宜均与班长无关。另外,团支书的志愿者活动和班主任通知的志愿者活动相区别,从团支书途径下达的志愿者活动与博雅网有关;班主任途径下达的志愿者活动与博雅网无关。

新鲜出炉的纪检班长就是原来的“副班长”,但“纪检”两个字体现了他的职责特色。制定并记录美丽指数、寻找班级管理的漏洞并与其它班委商讨解决方法,记录班级出勤情况并及时记录。看上去任务虽然少,但每天都要记录各种琐碎的事情却是很考验这个班委的耐心的。有了这个班委设置之后,每次出现扣分单,班主任可以放心交给纪检班长进行处理。

重要性被显著提升的是生活委员。班级各项物资的购买、报修均由生活委员负责。同时,班级各项活动涉及经费问题都与生活委员挂钩,班主任不再过问班费使用情况,而生活委员每次使用班费后都需要在班群内进行公示,让大家心中有数。自筹班费、自我管理成为了生活委员的常态。而与生活相关的回执,例如社会考察、保险等等,均由生活委员收集统计,让班长从繁杂的回执中解放出来。

体育委员的存在感被显著提升。除了早操前的一声吆喝外,体育委员的存在感只体现在体育体锻课上。现如今,只要是和整队集合有关的事情,体育委员都进行自主管理,例如运动会的点到和社会考察发车前的清点人数等等。体育委员还和纪检班长联合,专门负责登记体锻专用假条,让体锻假条能让体育老师、班主任、纪检班长共同看到并登记。最拉风的是,军训期间,带队、扛旗帜等等都是由体育委员完成,体育委员摇身一变成为连长,指挥全班的令行禁止,做到真正的自我管理。

文艺委员和宣传委员在很多事情方面傻傻分不清楚。于是,只要和“艺”相关的,归文艺委员。例如:书架的布置、教室的布置、节庆的布置、政教处的各种艺术类作业和任务、军训文艺汇演负责人、艺术节负责人等等都归文艺委员。而宣传委员和“宣”有关,比如绿绒板的布置、军训等活动的各种通讯稿都归宣传委员管理。由于通讯稿和照片挂钩,所以宣传委员又被安排了班级摄影师的职责,并拥有一个特权——随时可以借用班主任的相机进行班级活动的拍摄留念,或经过任课老师同意的前提下开手机进行拍摄(如果找不到班主任的话)。

劳动委员和卫生委员其实也是殊途同归的两个班委,但很多情况下劳动委员累死累活的,甚至有的班级需要两三个劳动委员而卫生委员只要检查检查眼保健操,十分清闲。以我的个人经验,劳动委员其实只要两个即可,多了反而会相互推诿;而且负责白天打扫卫生的同学还稍微清闲一些。因此我把晨扫、午扫(周一大扫除除外)全部包给了卫生委员——反正晨检和午检是来检查“卫生”的,加上原先卫生委员的事宜,劳动委员和卫生委员的职责终于“彼此彼此”了。

学习委员继续记录每天的作业情况。另外,一旦遇到学习方面的回执,如成绩反馈单之类,就由学习委员统一收缴。这样一来,班长从回执中彻底解放了出来。同时,黑板上的每天课表、作业清单也由学习委员书写,这样,班主任遇到调课通知时,只需要把调课通知单交给学习委员,之后就可以学生自主化管理了。

那么,被层层解放的班长,他的职责是什么呢?首先,学校、年级层面各种事宜都需要通过班长来进行上传下达,因此,班长实际上是班级与外界联系的重要纽带。而班长又需要担任年级的自管委员会的成员,故他平时处于“呼之即来招之即去”的状态,非常不稳定。因而,班长主要负责与年级、校级的信息交流,班级活动的组织和策划,负责倾听和班会课的统筹安排及记录,假期紧急联络人的工作。而作为一班之长,班长也负责统筹并主持班委会,联合班委和班主任一起,对班级管理献计献策,做到真正的统筹大局。

班级工作责任到人之后,在班委选举时,需要公布所有班委的细则,这样才能做到各司其职。同时,班级内有问题,同学们也能第一时间知道该找谁、谁来管。而此时的班主任看似轻松了,但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注意点:

1、班委的能力其实是参差不齐的,因此在班委上岗前和大型活动前,岗位培训非常重要。例如军训前对班长和体育委员进行培训,制定劳动安排表时对劳动委员进行培训等。培训时一定要把容易出现的问题说清楚,这样不至于班委在同学面前丧失威信,从而失去自我管理最重要的部分:信任。

2、新班委上任的前一个月,班主任也需要眼中有事、目中有人,面对班级出现的问题,不仅要找到当事人进行处理,还需要指导相对应的班委今后如何处理类似事件,让班委快速积累经验值。

3、期中、期末时要对班委进行民意测评,再次公布每个班委的职责范围,并逐一进行测评。为公平起见,5分制打分时,对每一个等级进行描述。如4分是指“能够积极主动完成此职责,偶尔出现老师或学生提醒后才完成的情况”,0分是指“哈?这应该是他的任务?我从来没看到他做过!”让分数有意义。

经由这一学期的试点,我在班级管理上省了不少心,能让我有更多的时间花在初三、高一和高二的“三跨头”教学任务上来。


 

化“危”为“机”,在激励中挖掘孩子的核心竞争力

吴慧莉

班委改选是每位班主任一学期日常工作的一次重要活动,一次班委改选看似是班级学生们的投票活动,而实则背后有着班主任对班风建设的重要引导,如何让一次“大选”不仅仅只成为部分同学“走形式”,而是成为全班同学参与的活动,树立积极的班风,并且为班主任日后的工作锦上添花就十分考验班主任的组织与前期铺垫了。本学期的这次班委改选让我对培养学生领袖群体的工作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收获。

期中考后,国际部高一班级常规的班委改选时期,因为本班在临时班委的组成上总体班委能力都不错,因此在改选时我并没有太多的担忧但也为了让学生们有危机意识而不是临时班委们的“走过场”,所以在班委改选前根据以往的经验向班级每位学生强调了投票的重要性,并在“大选”前做足了铺垫工作:因为国际部班级人数少,精简班委岗位,不留“闲职”;一方面全班铺开向班主任报名,另一方面对半学期以来有能力却没有报名的学生进行个别激励;最重要的是为了让参选学生重视又避免在正式选举时过于草率或不合时宜的演讲要求每位参选的学生都要提前上交发言稿或ppt。尤其在最后一步的操作时,一开始还有些男生对此抱有异议,本想就靠平时的“人气”临时发言一下,这样往往会造成竞选时的随意氛围,事实证明,此次改选中我坚持的这一步还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又恰逢美国如火如荼的总统大选,我便借此机会指导学生可以参考各位不同候选人或前任总统大选时的发言内容到台风,为此次的班委大选挖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此激励下,学生们似乎对发言稿的制作开始投入更多地兴趣和积极性了,同学们之间的竞争也开始逐渐蔓延。

“大选”前一天我收集齐所有竞选者的ppt并对有需要修改的地方提出建议,等待着我“预期”大选的来临。班会课开始有第一位原男生班长小D进行发言,没想到他的一番发言竟让此次的改选完全出乎了我的意料。小D正是效仿了美国总统大选的形式,一上台便气势十足,不仅在台风上成为有特点,同时还清晰地提出了自己对班级建设的标语,让班级同学一瞬间仿佛真的置身于大选现场,一旁的我原本就对其的能力很肯定,认为他是班长的最佳人选之一,但也惊喜于他的出色发挥,心想不仅开了好头并且应该能够连任班长之位。的确出色的开头激发了后续竞选者们的潜力,台下的其他候选者们纷纷修改起自己的发言稿,也看得出孩子们已被这氛围带动,跃跃欲试要一展身手。果然后续的发言各具特色都展现了同学们的精心准备,而最让我意外的便是最后一位发言的小M同学。小M是一位颇具个性很有想法的男生,原是班级的卫生委员,这位班委平时的工作不多,我并未对其的能力与演讲有太大的期待,此外这个孩子平时性格略有冲动,说话直爽,因此他发言的第一句话便让我嗅到了浓浓的火药味:“我今天要竞选的是班长的职位,我并不十分认同刚才小D同学的班级建设想法,我认为……”这样火药味十足的话语让原本认为班长之位没有悬念的同学们一下子瞪大了双眼,随后颇具文采的小M以完全不同于小D同学理性思维的发言,从感性的角度又把大家带入了他的思想世界,让大家又体会了另一种娓娓道来的演讲力量,并与台下的小D同学间似乎有了一丝浓浓的火药味。小M也坦言正是小D的发言激发了他也要直言自己的想法并与之要“挑战”一番。这也让我对平时直爽不拘的他在激励下能够爆发的巨大潜能而刮目相看,而同时,也意识到了这次大选后可能会发生的“危机”,如此直接的言语是否会造成两位同学间关系的紧张。因此,演讲结束后,我分别对两位同学的演讲进行了鼓励式的点评,并客观地表达了我对小D精心准备和稳健台风的赞赏,以及小M出乎意料的出色发挥而感到惊喜,但最后,我总结不论是哪位同学能够最后成为班长都将为我们班级服务,也希望两位同学不论岗位如何都能践行今日演讲的内容,重要的是为班级建设出力不在于职位的区别,一番总结缓和了紧张的气氛也成为了一次树立积极班风的契机。

果然,在最后的投票中两位男生的票数竟然完全一致,也足见班级同学也对两位的出色发挥各有肯定。课后我也将课上争锋相对的两人拉到一起私下三人聊了聊,通过交流两个孩子的思想比我想得更加成熟,也能开陈布公地交流对彼此的看法,更让我惊喜的是,放学后两个孩子一直在操场上交流,原本我认为会深陷危机的两人关系竟然在他们互相的聊天中变得心心相惜,最后在小范围的第二次投票中他们把选票都互投给了对方,也让我放下了心中的担忧。事后两个孩子都私下跟我交流觉得不论是谁做班长都没关系,他们都愿意为这个集体出力。

原本以为会尽在我掌握的一次班委改选,让我有了意外的收获,庆幸的是化“危”为“机”成就了一次建设班风的契机。事后在与其他班主任交流班委改选的激烈过程中,我也找到了这次转危为机重要因素:即班主任工作的前期铺垫和积极应变的重要性。每一届的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个性,班主任工作看似是一年一年常规工作的循环往复,但实则在具体操作时即要重视每一项活动的前期精心准备,又要对每位不同个性的学生有着积极地应变性。班主任的重视与精心准备才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潜能,班主任的积极鼓励与协调更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风向标,抓住微小的细节、把握点滴的契机,用师生间的鼓励、生生间的竞争也许能激发学生们更大的潜能,鼓励每个孩子都能自由地表达观点,帮助孩子在班级环境中激发自己的潜能、勇于竞争,并在积极地竞争中挖掘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我想这也是这次“大选”最精彩也最让人回味的收获吧!


 

引导·激发·感知

徐亦梅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2016学年,我接手了预初1班,这是我第二年做班主任,在不断地摸索中前行,一学期的班主任工作给了我不少的启发和感悟。

一、     用教师的行为去引导学生的行为

开学之初,我就通过班会和班委会的讨论,将班级规章制度的初稿制定了出来。没过几个礼拜,我便发现了班里早上总有迟到现象,并且总是集中在小邓、小刘和小胡这几个人身上,对传统的美丽指数他们似乎并不在意。于是我便问同学们该怎么办。有同学提议,迟到了就抄一篇文言文展示出来,我想:也好,这也是自我教育的一种形式。于是,班规上又加了这一条,不过,我又补充了句:如果我迟到,照章办事。同学们都很高兴。

又一天,我早早地赶到了学校,岂料在进教室前被另一位老师拉住耽误了几分钟后,预备铃响了。我急急地赶往教室,可转念一想,如果我今天迟到了,学生们会怎么想呢?我应该用实际行动证明,老师迟到,也是要接受班规惩罚的。想到这里,我有意放慢了走向教室的脚步。到教室后,我发现同学们都盯着我。“同学们,对不起,我今天迟到了。我将按班规抄写《陈太丘与友期》。”教室里有窃窃私语,还夹杂着一些笑声,分明是怀疑与不信!

下课后,我就回办公室,用作文纸认认真真地抄写课文。午休时,当我把一字一格工工整整抄写的《陈太丘与友期》钉到绿绒板上时,好多同学上来围观。我大声地告诉他们:每个人都要遵循班规!

那天后,迟到的现象果然好了不少。

我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直观最有教益的规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确实,身正为范,只有教师用自己的行为去引导学生的行为,才能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诚意,也才能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期待。

二、     用教师的热情去激发学生的热情

下雨天、雾霾天的体锻课想必是不少老师的心头患,同学们既不能在操场上挥汗如雨,又不能在教室里奋笔疾书,又是临近期末考试,同学们内心其实非常焦灼。怎样才能把这节课好好利用起来呢?

这天,我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个游戏,叫做“默契大作战”。游戏规则很简单,同学们两两组队报名,上黑板答题。大部分同学都举手报名了,看来大家也都想放松下。初赛,两组两组进行PK,胜组入决赛。初赛问题较为简单,诸如对方的生日、星座、毕业小学、血型,最喜欢的歌手、明星等学生间比较流行的问题,又如最喜欢的小说、最讨厌的食物、最害怕的动物等等。同学们热情高涨,台上的同学兴奋地答题,台下的“组合们”开始“互通答案”了,于是,题库不断进行扩容。进入决赛的有三组同学。

决赛放在了第二天的倾听时间,游戏第一轮依旧是答题,问题的难度系数也大大提高,如:我的理想中的职业,我理想的大学,我理想的高中等等。答题结束后淘汰一组,两组进入第二轮“你做我猜”的角逐。场上场下,一片热情洋溢。通过这个游戏,我基本摸清了班级同学之间相处的关系,也更贴近了他们。事后,我特意问了几个参加比赛的同学,都表示很喜欢这个游戏。我又采访了几个未参加比赛的同学,有的表示很羡慕最佳默契组合,希望自己也能在班级里找到好朋友;有的则表示自己平时有些内向,以后还要努力增进同学关系。用我的热情,换来同学们的热情,何乐而不为?

三、     用教师的心灵去感知学生的心灵

面对这群初入中学看似稚气未脱却又“口风很紧”的预初学生,想跟他们有心灵的沟通,要不断地根据实际情况,探索新方法和新思路。

有一天,我因为手伤去医院复诊,下午提早离校了,结果放学时班级发生了一件事:男生小贺把女生小谢的文具摔在地上,并且用脏话骂了她。当时女生哭着找到了英语老师,英语老师先安抚她并表示会跟我反映这个情况,让她先回家。结果五点半我便收到了小谢爸爸“愤怒”的短信:“……今天甚至发生把她书本和文具往地上摔坏,及用成人粗话辱骂她!令我没想到的是私校班风也会如此?”最后一句话犹如一把尖刀刺中我的心脏,火辣辣地疼。我当即对因不在校未能及时处理此事表示歉意,并答应他第二天必定严肃处理此事。

第二天,我便开始了调查。我先到导播室调取了当时的监控,再从小谢的同桌和周边同学入手,然后找小谢核实情况。了解了一圈下来,基本情况我已经掌握,也了解到小贺在平时的言行中确实有爆粗口等不良习惯。最后,我找到了“施暴者”小贺。我直截了当地问他昨天跟小谢之间发生了什么,没想到他先流下两行泪。这里面必有隐情,我又继续打探:昨天是心情不好吗?刚好发泄在小谢身上了?这么一问,他说出了他的委屈:小谢平时爱开他玩笑,称呼他“班长老公”,他不胜其烦,昨天就没忍住。我又乘胜追击:那昨天你有没有对她说不礼貌的话?小贺一口否决!陷入僵局,我立马调整思路:你在老师面前说不出口,说明你知道这个话是很难听的,你的一些不经意间的不当言行,却给其他人带来了不好的感受,也我们整个班甚至整个学校抹黑了。于是我翻出小谢爸爸的短信,给他看了最后一句。看到短信的小贺又流下两行泪,我想,他当时是有所触动的。我让他回去,好好想想,再把昨天做的说的写下来,再给我看。

过了一个中午,小贺来找我了。带来的是一封道歉信。信上他对自己的不当言行进行了反思,也对小谢和老师表达了歉意。我又找了小谢,跟她谈了扯绯闻的问题。两人互相道歉,事情结束。当晚,我收到了小贺妈妈的微信:“相信这次以后他会注意自己的言行,谢爸爸那边我也打过招呼了,希望对学校声誉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和孩子的交流也能体会到徐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和呵护,非常感谢!”

面对这句真诚友善的感谢,我很感动。有人说,班主任的工作是个“无底洞”,有做不完的事。我想说,班主任的工作应该是个“有追求”的工作,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甚至专家型的班主任,才能将这“无底洞”般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我相信我对学生的付出,学生感受得到,家长感受得到。学生感受到你的用心,便会在课堂上回应你,家长感受到你的责任心,便会在各方面积极配合你,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良性互动吗?


 

家长会--一座心与心的桥梁

薛毅俊

 

作为班主任,每学期准备两次家长会是再必要不过的常规工作。家长会是班主任和家长直接接触的机会,是促进彼此了解和理解,加强沟通的桥梁,一次成功的家长会绝对不是教师对家长的“批斗大会”或“吐槽时间”,而是教师与家长一齐来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然后因个性各异,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来共同教育学生,真正做到家长与教师的沟通,在家校配合中起到积极有力的作用。在每一次家长会的准备过程中,我都会问自己两个问题:家长最想听到什么?我最想让家长了解什么?我会将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结合班级学生半学期以来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在全班家长面前做个汇报,也为他们之后和我的个别交流引出话题,积累素材,以便进一步深入沟通。

 

一、家长最想听到什么?

1. 希望听到老师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肯定。

每个家长都一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老师的肯定,哪怕只是一点点不起眼的小进步,在家长眼里都是那么宝贵。我相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真心希望每个学生不把家长会看成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而是期待着每次家长会结束后,听到家长骄傲地告诉他老师对他的表扬。我在每次家长会前,都会和各课任课老师充分沟通,拟定每科表扬名单,并且有具体的表扬理由和实例,这样,家长回家后如实告知孩子被表扬的事情后,孩子能得到真正的激励,感觉到自己的努力老师都看在眼里,接着拿出更加好的表现。在家长会上的表扬也能让其他家长得到借鉴,从而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正面的教育和引导,激发更多正能量,家校教育一条心,一定能促进今后的班级管理效果。

 

2. 希望听到老师讲一些家庭教育的理念和实例。

   每一位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是只有一次机会,从这一点上来说,家长对家庭教育的知识其实是相当渴望的,但他们往往由于工作的繁忙,静下以来思考和总结怎么当家长的时间相当缺乏。所以,我认为,在家长会上不失时机地在家庭教育这一方面做一个引导是很有必要的。我会将自己平时收集到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文章与家长共享,并且结合班级某些在教育方面比较成功的家长和大家交流经验,我们身边的实例是最有说服力的,家长和班主任之间的交流往往能够产生智慧的火花,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我最想让家长了解什么? 

1. 我自己的班级管理理念:

一个优秀的集体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理念对集体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生活于其中的孩子必是受益匪浅。我觉得应该把我对班级管理的想法与家长作坦诚地沟通,让他们了解我的为人,我的带班宗旨:班级是一个大家庭,师生要一起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温馨“家庭”氛围,学生才能在这一方沃土中自信、健康地成长。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拥有成长快乐,拥有幸福感;为了他们的终生幸福,首先要感受到当下的快乐。在每一次家长会,我都会用各种事例来证明我的理念,让家长和我达成共识,协助我做好每一项工作。 

 

2. 学生应该全面发展的问题:

当我以班主任身份与家长沟通时,我绝不一味强调学习成绩,更不以学习成绩来判定一个学生的表现。我要让家长意识到,孩子全面发展的素质,尤其是孩子性格的塑造及完善,将决定孩子今后能否适应社会并能与时俱进,是否能与人顺利交往。我希望家长们能更加注重孩子平时是否能以诚待人,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发挥团队精神,为着一个目标积极进取。这比起学习成绩来更为重要。

 

3. 我在平时班主任工作中的观察和思考: 

我会利用家长会,把我平时班主任工作中的观察和思考与家长作坦诚交流,希望得到家长的支持和理解,有时候也能从他们那儿得到帮助,解除疑虑。

就以这次家长会为例,和往常一样,我给班级学生期末四门主课考试成绩排了一张奖牌榜,每一门学科都有金牌,银牌,铜牌获得者;与往常不同的是,接着,我给家长展示了一张副课考试的奖牌榜,目的是想让家长看看自己的孩子对于副课学习和主课有什么不同。

给家长看好榜单后我说了我的思考:“这次副课奖牌榜的出炉,让我看到一个平时不太注意,但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副课的学习,称为“原生态”,更能反映学生对这门课的重视程度,平时听课情况以及考前复习投入的力度。把主课和副课奖牌榜进行一下对比,有四位学生在两张榜单上都出现。特别说一下分别获得主课奖牌榜第四名和副课奖牌榜第一名的小冯同学,平时对自己各方面都很有要求。大家还记得前一阵子,我们班有近40位学生提交了入团申请书,然后由班级民主投票,选出10位入团积极分子,为期两周的团校学习完毕,有一个团课考试,及格分为80分,小冯同学取得了100分的佳绩!!但是,让我感到非常意外的事,我们有4位入团积极分子没有达到合格分,其实他们几个平时在主课学习中表现很好,很积极上进,我认为就是因为他们没有重视团课考试这件事情,很遗憾,他们失去了第一批入团的资格。纵观班级学生平时的表现,对不同学科不同事情厚此薄彼,带着势利的眼光,自认为这个不重要,这个可以被轻视的现象并不少,比如在上副课的时候做主课作业,对午会课转播内容的无视,对戏剧课老师布置作业的轻视,他们短浅的目光,将对他们今后的人生会带来缺失。曾经我们学校一位千分考满分的学生介绍感想,他说自己初中时候的成绩是cd档,非常普通,但他每节副课和每次午会课班会课校会课都认真听讲,参加千分考的时候发现,很多内容和主课学习无关,就是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当时他一定不是因为知道以后千分考有用才这么做,但机会就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总而言之,两张榜单里反映出的问题,希望家长能与孩子作沟通和引导,不能只看主课学习成绩,要培养对事认真负责的态度,让它成为孩子们为人处事的一种习惯,一定会对他们今后的人生有益。孩子在学校在班级,并不是要让他们为了成绩拼命厮杀,而是能在伙伴身上学到宝贵的品质,能不断给自己找到合适的高度去攀登,成为心胸开阔,目光远大,公正大气,对人对事有热情,敢追梦的人,踏踏实实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班级集中的家长会结束后,很多家长来我这里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令我感到欣慰的是,他们都特别关注了孩子副课考试的情况,他们对我提出的问题开始反思,开始重视。

 

今后,我会继续努力,在平时的管理工作中多做有心人,及时记录工作心得,在家长会前作充分的精心准备,将家长会打造成一座心与心的桥梁,围绕“家长最想听到什么”和“我最想让家长了解什么”多思考,用实例说话。在与家长面对面的时候带着全部的诚意,坦诚沟通,促使家长与教师互相理解和支持,使家长与教师成为通力合作的伙伴,家校通力合作,使我们的孩子多多受益。

 

 


 

读书这么好的事

薛垣

平行班的读书主题活动不同于实验班,是一次不一样的体验。但正是这种不一样,使我实实在在投入到了这项活动中去,也更真切体会到读书是一件多么好的事。

平行班的学生能动性固然不如实验班的学生强,读书的层次也是参差不齐,所以让他们做专题性强的读书交流——如之前的“采薇”——恐怕是难以推行的,故只能先从最简单的书籍推荐开始。开学伊始,我就开展周五倾听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活动,“行万里路”即介绍暑假出去旅游的所见所感,进行了四次介绍,也是为后进的“读万卷书”作准备。从第二个月开始,便正式进入“读书介绍模式”。

第一次由我作示范,也是借以定下基调。因为是平行班,所以我挑选了阅读难度较低的小说入手进行介绍——德国小说《香水》。在介绍的过程中,我不仅介绍小说内容,也选择性朗读了其中的段落,并和同名电影作了比较。我力求在介绍时形式多样化,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愿意去聆听并接受。接下来就是他们大展拳脚的时间了。令我诧异的是,学生来介绍的书都不是所谓的畅销小说或网络小说,而是颇有一些意义的书籍,有《王世襄集》、存在主义作品、《三体》、经典名著等等,种类繁多,涉及领域很广,每次来作介绍的学生都精心准备,并制作PPT,有的也会截取书中一段进行朗读,有的则是PPT展示精彩段落,让同学们静静阅读,听的学生也都认真聆听,全情投入。截至寒假前,班级已有7人次作了介绍,下学期还将继续。

另一个举措就是班报的创办。这一举措同样是来自先前实验班的灵感,只不过先前是一个学生独自主动撑起所有事务,且每周都有新的一期刊发;而本次是在我的提议下,几个乐于此道的学生组成了一个核心团队,约一个月新刊一期,至今已刊出三期。班报与班刊的区别在于班报简单朴素、内容集中。简单朴素是指以文字为主,图片不多,且多为构图简单的素笔画,从而便于印刷,小巧便利;内容集中是说以图书推荐、书评、读后感、影评为主要内容,是一份文艺气息比较浓的班级刊物。而班刊通常色彩较艳丽,且以班级活动各人心得为主,制作周期较长。

这次的班报借“高二1班”之名,叫做《二一报》,核心团队的学生起先不熟悉制作过程,推进得较慢,需要老师推一把,所以在这其中我确实进行了多次提醒,提供了很多建议,甚至也自己写稿供他们使用,但最终拿主意的还是学生自己。正是如此,我才说我实实在在投入到了这项活动中去。在这样从无到有,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中,学生渐渐越发喜爱读书起来,参与到其中的人数也日渐增多,甚至有学生先将自己的稿件给我看,让我提出修改意见,然后再投给负责编辑的同学,如此认真的态度,像对待作业一样,可见同学们对这一活动极其重视。

虽然以上两项活动目前只进行了一个学期,但班级里的读书风气已经慢慢有所改观,有个学生在QQ空间里这样说:“薛神开始教我们班以后,我们班原来看少女漫霸道总裁文的同学们开始看杨绛余华余秋雨林语堂加缪茨威格乔治奥威尔,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春风化雨兼容并包吧。”还有的学生说:“像我,本来一本书大概要看一个月左右,现在可能一个月看两三本,尤其是放假时我很多时间可能都会放在阅读上,而且范围不是仅限于以前很小的比如《读者》、《青年文摘》这些杂志,也会接触到很多世界名著或者是哲学类的。周围同学捧书的越来越多了。……感觉读书是会传染的。最近大家买书的量也很多了。”我想,他们一定已经感觉到了读书是一件很好的事,并且乐于一直做这件事,我已经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帮助他们渐渐养成了一个好习惯。这就是我这一学期的工作一得。


 

激发中等偏下生的成长自觉

 于苗苗

在班级里会受到老师和学生比较多关注的是两类学生:优等生和后进生。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获得更多的注视。但是作为教育公平性来讲,中等生其实更应该受到关注,因为他们的潜力是无限的。而在中等生中应该再多关注的是中等偏下的这部分学生。

刚接手一个重组的初三班级,整体的学习氛围还不错,其中有好几个学霸级别的人物在我们班级中,后进生的数量也不多,可正当我为自己拿到一个好班洋洋自得的时候第一次周练成绩出来了,我们班跟其他班级的平均分并没有差多少。这使我不得不思考是哪里的问题。经过对学生成绩的分析我知道了班级里中等和中等偏下的学生数量比较多,有一个分数段可以叠加好几个人。

在接下来的接触中我了解到了一些中等偏下学生会抱有这样一些心态:我永远赶不上那些学霸,我在自己的底线里寻求一片安宁即可,不需要老师和同学关注到我;我要向那些学霸学习,去做一些难题,去跟着一起问老师问题;我也想学好可是我自己能力有问题,学也学不好的......

在了解了这些学生的想法时我需要针对这几类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方式:

一、     提升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班杜拉认为认为除了结果期望外,还有一种效能期望。结果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人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

A同学是属于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在初二参加了14岁生日的节目表演后他曾信心大增但是当进入到了初三他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又有些低落,两年的接触让我知道他还是一位非常热心的同学,于是我在跟他商量后让他来担任化学课代表,当他意识到他可以在自己喜欢的学科上担任课代表时他的自我效能感就开始提升。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会经常看到他努力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不再是患得患失,重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

可是班级里需要的中队委员和课代表并不会很多,这种方法是不是也有局限性呢?这个疑惑在我听了一位市级优秀班主任的讲话后醍醐灌顶,她说:“我所在的班级是不固定班委的,由学生自己商量出班级里面需要的所有岗位,连图书角管理员、关灯管理员等这种非常细致的岗位都有。然后这些岗位是固定的,而担任这些岗位的学生是进行轮流的,这样既增加了班委的数量也增加了每个学生担任班委的机会。即使是班规的制定也是学由学生们协商出来的,而且可以进行增改,不是一成不变的。可能一开始我的班级管理情况并不能受到其他任课老师的喜欢,但是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整个班级的氛围就会大不一样。”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是需要时间和支持的,当我们接手到一个班级急于让它走向正轨而规定下一些班规班训时可能会扼杀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只知道要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二、     培养正确的自我认知

有些学生是缺乏自我效能感,而有些学生的自我认知有偏差。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来到西南位育的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会比较高,期待自己考上比较理想的高中,所以在对自我定位时有时会高于自己的水平从而进行了错误的学习方法。

B同学就是位于中等非常偏下的同学,但是平时的学习态度还比较认真,甚至有时会帮助身边的同学,但是成绩一出来就非常的糟糕,经过仔细观察和了解后我意识到这个学生对自我定位是偏差的。他表面上看起来很漂亮的家庭作业其实是某应用程序搜索来的结果,他看似已经好了的订正其实并未吃透这个知识点,再做一遍就出岔子了。但是当我问他这些订正你都懂了吗?他会非常斩钉截铁地说我都懂了,可是当再让他复述一遍时却支支吾吾说不出来。但是有一次我看到他却在非常认真而焦急地啃一些高难度的题目,显然基础还不是很扎实的他在做这些题目时是非常吃力的。但是作为老师又不能直接告诉他你直接放弃那些难题吧,对学生的信心会是一种打击。

在一次数学考试结束后,小B的成绩还是比较糟糕,我向数学老师要来了他的试卷找出了他试卷上的错题并且让他自己来说为什么这道题目错,他会说出自己一时卡壳做不出来,我说这道题目就是课本上的例题,这就说明连课本上的例题你还没有完全掌握又如何触类旁通呢?小B若有所悟,我趁机推荐了适合他水平的一些题目并将这些题目进行归类和比较,得出异同。并且和他的家长进行联系让其在外的补课内容也要进行调整。

对自我认知产生偏差就会让学生的学习南辕北辙,没有找到正确地提高成绩的学习方法。所以要对自己产生的正确的认知才能一步步取得自己理想中的果实。

三、     进行心灵按摩

    初三是一个让人压力倍增的年级,有的学生进入初三非常不适应这个快节奏,从而导致自己心理压力过大,不仅体现在成绩上甚至有时会影响学生的各个方面。

在和女生小C的接触中我感觉这个学生非常的急躁,甚至和老师进行沟通时会有一种吵架的冲动,但是我在家访时了解到这个女孩子不是这样的。所以在放学后我找到了她,我问她:“今天为何怀有如此大的怨气和老师说话?“她一开始还是有些不想说,就说没什么。但是我知道她心里一定有什么不快但是一时不知如何倾诉。我继续问:“进入到初三你开心吗?”她开始眼眶泛红,提到了自己学习的压力很大,并且感觉母亲对自己要求很高但总是斥责她、打击她,还有小学五年的好朋友现在在一个班级但是却形同陌路,她不知道这都是怎么回事?听到她说了这些我一方面为她感到心痛,小小年纪却承受这么大的压力,同时我也意识到这些都是由于学习压力增大导致的,认为周围的一切都不对了。这时老师就要变成心理按摩师了,我告诉她不快乐的根本原因,以及在人生的道路上父母和朋友的角色和意义。其实最重要的是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也就是自我的支持系统一定要强大。那天我们聊了很多也聊到很晚,但是我相信这些时间都不是白费的,因为接下去她可以平心静气地看待这个世界和自己,这对她来说是最宝贵的。

一个班级中有40多个学生,中等生尤其是中等偏下的学生他们也会有自己的梦想和理想,他们不是那群该被忽略的人,只是我们要做的是告诉他们如何接近自己的梦想,不要杞人忧天也不要南辕北辙。这也是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

 


 

眼泪的成长

曾珍

C同学多愁善感,内心非常敏感,情感浓烈却不善于表达。刚接手班级,小C妈妈就要求专门关照,她暑假经历了一次分手的打击,现在心情阴郁,在家比较难相处。开学第一周,小C妈妈来电反映,女儿出现了厌学情绪,在学校感觉非常孤独压抑,甚至被心理咨询师诊断为轻度抑郁。这与我在学校看到的安静乖巧的小C大相径庭,我内心不禁感到一阵紧张。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小C的交友和学习情况,我找来跟她相熟的同学一一交谈,希望能够找出帮她打开心结的办法。然而同学反应的情况又出于我的意料。同学口中的小C敏感多疑,经常为同学无心的言行感到伤神。平时与同学交流又少,唯一两个交好的朋友也因为她情绪不稳定不敢随便跟她开玩笑。小C的眼泪,似乎成了她唯一的发泄情绪的窗口。从小C的前班主任处的知,小C的母亲爱女心切,一旦她在学校有不开心,母亲总是第一时间冲出来为女儿伸张正义,从来不管女儿是否有过失。这样一来,小C似乎成了一个碰不得,抓不住,又急需关注的案例。我决定从长计议,等待时机,不能贸然行事。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小C的艺术细胞很丰富,对时尚元素也很敏感,对穿衣打扮很有心得,于是我开始有意对她的新发型进行赞扬,从她的文具和学习用品的选择方面表示对她的品味的肯定。经常有意无意询问她对学科老师的意见以及作业情况。渐渐地,小C放下了当初对我的戒备,有时还能愉快地与我交谈。从她每天走进教室的脸色来看,她的厌学情绪也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开学一个月后,我利用班会课演讲的契机,邀请小C介绍她的艺术作品集。小C犹豫再三,最终还是接受了我的邀请。演讲当天,小C精心准备了PPT,作品也非常精彩,但是看得出小C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注视感到非常地紧张。整个演讲过程中,小C不敢面对观众,语速也显得有些迟滞,台下的观众似乎也没有集中精力。演讲结束后,小C留在讲台上等待观众提问,短暂的沉默中,她显得异常紧张。为了缓解氛围,我选择了班级里比较活跃的同学对她的演讲进行点评。同学们都善意地选择了她的有点进行评论,渐渐地,小C的眼神中的紧张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喜悦和小小的自豪。原来,外表骄傲难以接近的小C,内心也渴望得到同学的接纳和认可。

开学第二个月的某个早晨,小C在教室里同时开着电脑和手机忙着什么,这时第一遍晨练的铃声已经响过。我有意走到她身边,大声提醒同学们关闭手机和电脑。小C似乎完全没有注意到,还是忙着自己的事情。五分钟后,我走到她面前,“C,再不关闭手机我要就要拿走了。” 小C面无愧色,语气生硬地回答:“老师,你别烦,没看见我在忙吗?”我内心一阵激动,开始体会到家长和同学口中提到的小C的难相处。如果此时选择强硬措施,难免一场争端,最后的结果又是小C妈妈出来求饶,为女儿找借口。我冷静了一下,看看她的手机和电脑,她在回复大学招生官的邮件,脸上是明显的紧张。考虑到申请季的特殊情况,我决定等放学后,她情绪缓和以后再跟她讨论今天早上的违规行为。

然而,还没等到放学,又发生了我始料未及的情况。我把小C叫到办公室,打算跟她讨论违规使用手机的问题。在我几番暗示后,小C丝毫不为所动,口气强硬地表示自己没有做错任何事情。一番沉默之后,她开始大声抽泣。收下我递给她的纸巾后,她突然冲出了办公室。几番衡量后,我决定留在位置上等她。我隐隐觉得小C身上可能还发生了我不知道的事情,只是我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希望她能主动敞开心扉。十分钟后,小C红着眼睛回到办公室,她要求跟我单独谈话。小C先是主动就早上违规使用手机并且对老师态度恶劣向我道歉。之后她开始噙着泪水向我诉说今天在某外教的课上如何与老师发生冲突又被老师进行言语攻击的过程。看得出来,小C感到很委屈、很渴望安慰。

我找来小C的同学了解课上的情况,同学普遍反映小C态度恶劣在先,但老师的言语攻击也是事实。于是我与该老师商量,是否能够适当抚慰一下小C同学,被该老师严词拒绝。从外教的角度来看,学生态度恶劣,对老师恶语相向,老师没有任何理由向学生道歉。当天晚上,小C母亲三次电话我,又打电话给国际部主任黄老师,投诉该外教对小C没有礼貌,却丝毫没有提及自己女儿违规在先又对老师态度恶劣。自始至终,小C都躲在妈妈身后,等待妈妈伸张正义。

第二天一早,我找来小C,向她说明了我了解到的情况,并传达了外教的回复。小C又是泪水连连。待她情绪稍微平稳之后,我开始问道,“小C,老师对你说话不客气,你是不是觉得特别委屈特别难受?”小C点点头,满含期待地看着我。“那如果你是老师,你被同学出言顶撞,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小C犹豫了一下,回答说会感觉很生气。“如果老师因为自己生气,对你恶语相向,你会如何评价这个老师?”小C这次毫不犹豫地说这个老师一定很没品。“如果他不是老师呢?是你的同学或者朋友,因为自己生气而对你恶语相向呢?” 小C考虑了一下说,“那我也会觉得他很过分,可能就不跟他做朋友了。”“所以你不喜欢会乱发脾气的人?”小C点点头。“那你是怎么看待今天你对待我和外教的态度的?你认为自己很好地控制了脾气吗?”此时小C的眼里又隐隐泛起了泪光。“亲爱的小C,你即将成年了,一个成年人应该明白,面对任何问题,眼泪并不是唯一的武器。老师很明白你的委屈难过,但老师希望你能理性一些地分析这件事情,你做得到吗?”小C收起眼泪,有点不可思议地看着我。“如果时光倒流,你还有一次机会,回到外教的课堂,你会改变什么?”小C思考了很久才回答说“我会及时回答老师的问题,不把情绪带到教室里。”我赶紧趁热打铁问到“那你这样做了,能改变什么吗?”小C这时显得有些意外,她突然说“我觉得可能不会跟老师起冲突。”

谈话结束当天,小C回家跟母亲沟通,第一次跟母亲坦诚了自己的错误,小C母亲听完女儿的叙述之后给我电话表示自己太冲动没有了解事情的全面经过。我与小C母亲约定,以后再有类似的冲突发生,一定要鼓励小C独立处理,不能再有母亲出头。帮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能够合理表达情绪的人,第一件事情就是让她明白,眼泪不是武器,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是理性分析和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为了那一丝微笑

朱丽萍

 

    现代著名教育理论家怀特海曾经说过: “当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现在我们能理解的最有价值的教育,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教养,这就是日积月累的所谓“积淀”。而这份“积淀中重要的一部分便是教师通过身体力行教会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和对他人一分感恩的心。

    Q是我新接手班级的一位特殊的男生。在见到他之前,我就从他以前班主任那儿得知这个男生是单亲家庭,父亲在他开学前的暑假因为脑溢血去世。觉得这个孩子情况特殊,我特意在开学前对他进行了家访。他个子高高,比较瘦,帅气的脸上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话语不多,家访的时候静静地坐在沙发的一角,听着我跟妈妈的谈话,只是在我提问的时候才回答几句。半个小时的家访,我觉得这个孩子不太善于表达情感,与妈妈的交流也不是很顺畅,在初三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于是,他变成了我关注的重点对象之一。

    果不其然,开学后因为身高坐在班级后排的他上课不愿听讲,除了睡觉打瞌睡,就是和后排同学讲话,听课效率极低,导致学习成绩节节下降,虽然找他谈过几次话,他也有所保证,但效果不佳,各科老师都对他的表现和成绩表示担忧。但是,考虑到他的特殊情况和心理承受能力,老师们又不敢对他过多苛责。我也在一直寻找机会能走进他的心理,找机会跟他聊一聊。有一天,我从其他同学那偶然看到了他的朋友圈:一个挥汗如雨的篮球运动员背影的图片,配了他写的一句话:没有你的日子,我活够了!我明白,失去父亲的痛苦、初三繁重的学业、妈妈的唠叨、老师的叮嘱……所有这些压力汇聚在一起,他最终用微信的方式暴发了。

    我知道,这时该跟他深入谈一谈了,否则不知道事态会严重到什么程度。于是,趁某天放学小Q来办公室交作业本的机会,我叫住了他,找了办公室比较僻静的一角,跟他聊了起来。我先让他对自己最近学习进行自我评价,他说自己成绩一直在退步。我接着问他知不知道为什么自己成绩在退步,他说知道,因为自己上课不认真听课。我问他有考虑过中考选择学校的方向吗?他说:有啊!我想考至少区重点。我表扬了他有理想,有目标。他害羞地笑了。我关心地问道:既然有了目标,我们就在有限的时间内奋斗一把,老师们都愿意帮助你,如果你真的愿意去学习。能告诉老师最近学习有压力吗?他刚开始还表示没什么太大压力,言辞有所躲闪。我趁机问道:老师前两天了解到你在朋友圈发出了呐喊,好像很委屈,能告诉老师发生什么事情了吗?他盯着我看了几秒,对于我知道这件事表示惊讶,然后不好意思地说:我那几天考试成绩不好,所以发泄了一下,现在好了。”“你的呐喊反映出你的心声,是不是想爸爸了?我轻轻地问道。他没有抬头看我,眼睛一直盯着自己的膝盖,嘴角微微抖动。我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说:老师知道你的情况跟其他同学不一样,如果遇到困难,觉得有压力,或者心理不好受的时候,都可以跟老师说,当然,以其它方式,例如发微信来发泄自己的不痛快也是一种好方法,不要憋在心里。他见我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安慰他,眨巴着眼睛看了我几眼。我继续说道:“但是男孩不能一直把自己沉浸在痛苦之中,在发泄过后要勇于面对现实,勇敢地站起来。现在妈妈每天照顾你,送你上学,关心你的饮食起居,等到有一天妈妈老了,就该轮到你来照顾她、报答她了。所以,你现在要努力强大自己,以后再有资本照顾别人。听了我的话,他憨憨地应了一句“哦……”。之后,我又告诉他,我之所以经常找他有事没事说几句,是因为他时不时会露出灿烂的笑容,就像雨后的阳光那般清新。他听了我的话害羞地露出了笑容。我告诉他,我非常喜欢他笑的样子,阳光而有活力,希望他今后能多笑一笑。

    这次谈话后,每次跟走廊或班级里跟小Q迎面而过时,他都会回以一丝微笑跟我打招呼,不再像以前那样躲着我走。我觉得这次谈话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可是好景不长,有一天,我发现他在一节副课上用手机打游戏。放学后,我又把他叫到办公室,询问手机是哪来的。在之前跟他妈妈的交流中,我得知,因为他比较迷恋游戏,所以手机被妈妈没收了。他非常坦白地告诉我,手机是他自己用600元买的二手机。我问他600元哪来的,他说每个月奶奶和妈妈会各给他100元钱,他存了3个月买了一部手机,没有手机卡,仅仅是用来打游戏用的。听了他的话,我暗自觉得这个男孩又可爱又可气。可爱的是,他对我没有丝毫隐瞒,一股脑全告诉我了。可能经过上次的谈话,他觉得我还是可以信赖吧。没想到“破案这么顺利,弄得我有点不适应。可气的是,辛辛苦苦攒了三个月的钱,就为了过一把打游戏的瘾,真担心他是不是也省下了吃早饭的钱。我问他该怎么处置这个手机,他说不要让他妈妈知道。我问为什么,他说不想让妈妈再为打游戏的事情伤心,我表扬了他:你能考虑到妈妈的感受说明你是一个孝顺的孩子,如果能在买手机之前想到这一点,就更好了。妈妈之所以没收了你之前的手机,我想就是因为你自控能力不强,影响到了学习。现在这只手机被没收,再次证明了你的自控能力欠佳。要不这样,每天到校后,你把手机关机放在我的抽屉里,等到放学再从我这儿取走,你看可以吗?他看了看我,思考了几秒钟,说道:我看手机还是一直放在你这里吧。我又一次吃惊了,我还以为他会认错,然后死缠烂打地要回手机。我问他为什么,他所:因为我的自控能力太差了,我怕晚上回家我都受不了手机的诱惑,所以我能不能把手机寄存在你这儿,等到期末考试后我再拿回去?看他这样积极,我说“当然可以!这才是男孩的魄力!他又露出了那丝熟悉的笑容。

    之后,他听课确实有所进步,得到了老师们的表扬。他还主动提出要求,问我能不能坐到前排,这样听课会更认真。在征得其他同学同意的情况下,我答应了他的请求。看着他的一点点进步,一点点开朗起来,我感到非常欣慰。我会时不时关注他早饭有没有来得及吃,早晨迟到的原因,上课的精神状况……他对我的关心都回以微笑,哪怕是当我因小错误而责备他时。有时放学时,当我目送他高高瘦瘦的背影走出教室时,我在心底都会默默说道:孩子,伤心时尽情地哭吧,但是发泄过后,不要忘了擦干眼泪,用微笑去面对生活。这样,当有一天你走上社会的时候,你也会微笑着面对一切困难,不轻易屈服;你也会用一颗善良、感恩之心微笑着对待周围的人。

    这就是教育的意思所在!


 

你的值得,我的追寻

卓宁毅

做班主任这份工作永远伴随着挑战与困惑,也永远会带来成长的契机。也许这就是做班主任的“值得”

在接了初三九班之后,接新班级的挑战不仅在于要在短时间内和学生磨合顺利,让班级早日步入正轨。更大的问题在于这批学生怀揣着对学校的感情,还有对新集体的期待,如何让他们觉得选择是“值得”的呢?暑期家访过程中,孩子们体现出的优秀素养让我赞叹。九班的孩子大多在原班级担任一定职务,学习能力强且有想法有个性,他们对老师、对集体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要求。这群能人还有什么能让他们觉得“值得”呢?

【兴趣推动,交流互动】

家访时一位妈妈的介绍给了我灵感,这位妈妈说她儿子最爱的就是摄影,家里非常支持,给买了设备和专属孩子的影集,孩子特别高兴。于是一个念头在我脑中产生。一个学生如果说学习是他的责任,兴趣则是他生长的乐土,他一定有着最热忱的动力。班中喜爱这样的学生一定不止一个人,当学生在班中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就和这个集体产生了牵绊,也就能形成感情,找到归属。很快,属于九班的第一次学生个人才艺展就诞生了,我们班为小周、小沈两位学生布置了摄影展。(在这里还要感谢曹秋芳老师的支持,她说贴坏了墙我负责便让我们放下包袱大展拳脚)在兴趣的推动下,初三九班已经又举办了两期个人才艺展:第二期模型制作展,第三期画展。参展人数从第一期2人到第二期7人,第三期5人。

【志同道合,心生归属】

不仅如此,利用我们班级的微信公众号,我们在微信平台上给参展学生做了专访。本意就是想借这些孩子对兴趣爱好的理解,让其他学生多些了解。于是“发现美的眼睛:初三九班摄影展专访”这篇访谈应运而生。两位学生讲述了他们对摄影的理解,分享了摄影过程中有趣的故事。我一直还记得那次采访时拍摄的照片,他们俩和小编们意气风发的合影。那一期专访发布后,阅读量达到了近500次,不少家长也纷纷转发。也许将来他们的作品贴上更大展台的时候,他们仍会记得西位这一块白墙,记得这样自信的快乐。

【线上线下,百花齐放】

许多事真的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当才艺展和公众号碰撞在一起之后,孩子们的灵感便被激发了。班上有个孩子叫小赵,妈妈来说她始终很不自信,有一次她说在图书馆借书她借的书不敢让其他孩子看见,因为别人喜欢的她都不感兴趣,但她喜欢的好像没人热衷。原来这是个喜爱看星星的孩子,看见星空就走不动路。于是,我对她说,来为公众号写一期专栏吧,谈谈你感兴趣的天文知识。当这篇“一起去看流星雨”的文章发布之后,孩子在班里找到了个喜爱天体物理的朋友。于是我们的公众号多了一个叫“周末课堂”的专栏,已经有了5次发布,有喜爱看书的孩子做了《瓦尔登湖》的解读、科学狂人写了《科学解读桃花源记》、爱看英剧的写了《从英剧解读英伦文化》,孩子们爱上了写专栏,负责同学告诉我,他们的设想是约稿约遍全班。

兴趣是个很好的切入点,给了他们舞台就给了自信,于是他们就能自信地侃侃而谈,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而对这个集体产生归属。在这样的碰撞中也就收获了“成长”,这就是“值得”了吧。

看过这样一句话,用来作为本文的结语:人如水滴,人群如海,人群消融人,亦重塑人。人,就是在整个群体的碰撞和交融中才成就了自我。


学校简介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 上海西南位育中学 电邮:xnwy_xiaoban@163.com 
您今天是第位登录本站用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