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双创活动周,上海学生们带来的科创成果分外亮眼。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高二6班陶泽成同学,在一大批具备科学潜质的优秀青少年中脱颖而出,从市“科技希望之星”,到现如今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学生理事会理事长,作为科创“牛娃”,让我们看看科创给他的成长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若干年后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出生在2000年的陶泽成可能会这么说:我是玩着长大的!从上学起,他的寒暑假和周末从没有各类补习班,不少同龄人坐在课堂里刷题的时,他忙着鼓捣各种实验和课题。虽然只有17岁,他当创客的“工龄”却已足足有了九年。过去九年中,他毫不客气地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三等奖,上海市“科技希望之星”称号等一堆荣誉“打包”收入囊中。如今,这个17岁的少年,已是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学生理事会理事长!
科创建构思维,这是刷题无法替代的
陶泽成踏上科创道路是从“玩”科创开始的。当时,小学生二年级的他对学校的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很着迷,科技指导老师就鼓励他加入徐汇区青少年科学研究院。“我很庆幸当时老师发掘了我的兴趣,父母也很支持我搞科创。”他始终认为自己并非“学霸”,只是在成长道路上发掘了自己的热爱和擅长所在。
来看看陶泽成这几年完成的课题:
2013《胶卷式肥皂纸的设计》
2014《饮水机管道残留水紫外线定时消毒装置》
2015《面向视障、下肢残疾人士多功能运行轮椅车的设计》
2016《混合发酵果皮对青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初探》
2017《居民小区雨涝灾害风险评估及积水警示系统的设计》
做科创是一个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过程。不过在陶泽成看来,这非但没有影响学习,反而促进了学习兴趣,拓展了视野。在去年的中考中,陶泽成获得总分605分的高分。他坦言,正是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帮助他更好地掌握了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而这些都是大量机械刷题和辗转补习班所无法替代的。
爱科创也爱社会学,没毛病!
科创带给陶泽成的远不止学科知识积淀,还让他在看问题时有了更多角度。“我原来是个偏感性的人,做科创让我逐渐掌握了严谨的科学思维方法,补充了我理性的这块。”而做课题查找文献,动手实验也提升了他的信息检索和实践能力。做科创并不只是着眼于科创本身,它还会引导我去关注他人、关注社会。
今年年初,陶泽成和他的小伙伴关注到了学校周边存在不少“僵尸书报亭”,如何让这些书报亭发挥应有的“热量”?他们发起了一场图书漂流活动,这一做法也得到了不少周边居民的支持。正是源于这份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这位一路搞科创的“学霸”的理想专业是社会学。这样的选择出乎很多人意料,他却说,其实自己对于文科很感兴趣,“我高考打算选的‘加3’科目也是政史地。”在他看来,未来社会更需要有学科交叉背景和综合能力的人才,拥有科创经历,再加上社会学的方法和视角,未来的路会走得更宽广。在西南位育中学,他还担任着学生会成员和班长,每天的日程表都安排得满满当当。
宽松家庭氛围让兴趣自由生长
回顾他的成长历程,他的父母为他营造了一个让兴趣自由生长的宽松氛围。当他告诉父母,自己想选择社会学这个看似不那么热门的专业时,父母的态度也是全力支持。“其实,无论是科创还是其他活动,只要找到一个良好的兴趣,并且坚持下去,相信都会有不错的发展。”陶泽成说。
在他看来,自己九年的科创之路,只是一个起点。在接下来更多的九年里,他依然会用天马行空的思维驰骋于生活之中,用双手去让更多人感受科技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