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示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园地

心中有学生 课堂见学生

作者/来源:谭倩    发布时间:2017-03-29

心中有学生 课堂见学生

——西南位育中学历史组“高效共振课堂”再探索

谭倩

    在这春暖花开、草长莺飞的三月里,西南位育中学“高效共振”课题组朝气蓬勃地推出一拨又一拨的“共振”课,各学科老师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展开各自的教学风采,诠释自己的共振理念。在此波“共振”浪潮中,历史组莫玉兰老师的共振课《新文化运动》是其中的一朵显眼的浪花。莫老师这节课在东校区初一(1)开设,西南位育中学副校长邵翼如老师、历史教研组以及政治教研组的部分老师共同观摩了这堂课。

    心中有学生,从初一学生的学情出发,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莫玉兰老师在此课中打破教材体例,别出心裁地以北大的发展历程来贯穿“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历程,从而营造强烈的历史感,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在史料的选取上尤其可以感受到莫老师的“心中有学生”,如课堂之初呈现北大之前师生问好的官僚“礼节”的史料成功地激发学生疑思;借绘画作品《北大的钟声》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感受到“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以民国时期“最崇拜的人”的投票结果助力学生对历史的推导……这些史料典型却不古板,通俗又有十分具有趣味性,符合初一学生的心理认知,有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思维的自然生成。

    充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这节课的又一大亮点。以初一的学生学情,要理解结合历史理解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民主、科学这些比较抽象的主张有着一定的难度。为此,莫玉兰老师经过细心筛选,为学生准备了四则以文学内容为主的文字材料,给予学生自主的时间阅读,以“献计献策”为任务导向,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地去感受新文化运动的主张。如此,既突破教学重点,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该环节中,学生小组合作时讨论得十分激烈,在回答问题时争先恐后地举手,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可谓达到师生共振高效。

 

    “变教师为导师,变讲台为舞台,变质疑为激疑”是西南位育的教学理念,而“高效共振”课题是基于这一理念的实践尝试。各学科目前已借助这个平台正大力推进改变课堂的行动,随着课题组工作的进一步深入,相信将在课堂高效的师生认知共振、思维共振、情感共振上更上一层楼!


学校简介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 上海西南位育中学 电邮:xnwy_xiaoban@163.com 
您今天是第位登录本站用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