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办学校更像民办学校的思考
上海民办中小学二十余年的创业发展历程是浦江两岸改革开放大潮的一个缩影。回首盘点,处处可圈可点;展望未来,任重道远,路在远方。在这发展与转型的重要关头,喜逢新的《民促法》获人大通过即将出台,这促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民办教育的未来。
一、民办教育要永远不忘教育本义
当前,上海民办中小学发展势头很好,许多崇尚理念、锐意改革的优秀校长正潜心于内涵发展。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还有不少学校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为了未来更好的生源,把视线与精力集中在围绕升学的竞争与搏弈上,似乎渐渐地淡忘了教育初衷和本义。原先公民学校之间的排名论序式竞争似乎又复制到民办学校身上。或许这对危机意识特别强烈的民办校也是一种无奈,也是受制于大环境下的被动选择。也许我们也会自我辩解,我们不也在积极创建特色,也建立了许多兴趣小组以发展个性特长等等。的确,要真正摆脱围绕升学竞争的主轴,努力遵循育人的科学规律,专注于人的终生发展,需要非常大的勇气,更需要有不纠缠于眼前考绩与升学难免的波动的强大决心。
拥有体制优势和办学灵活性的民办学校本应在推进教育变革、追求教育真谛上更加责无旁贷。尽管形成如此格局有其种种客观原因,但作为每一名有志于投身于民办教育发展的求索者,都应从主观上认真反思:
如果招收了大批区域内最优秀的学生,而让他们继续瞄准作业与考试陷入高
密度、超强度的训练,把反复操练提高答题准确度和解题难度作为开发智能、挖掘潜能的最主要手段,当你把孩子最需要身心健康来支撑的毕业年段,却设法压缩甚至砍去体育课、活动课、德育活动等所有与考试“无关”的课程,这样做可能会成就学校、校长、教师一时的声誉,但仔细想想这难道不有悖于一个教育者的职业初心和良知吗?有着办学自主性、灵活性优势和一流生源的民办中小学,我们本该从更高的起点、以更广的视野来布局学校的长期发展和学生的和谐发展,而现在却不知不觉中重复过去的竞争模式而有增无减,而且对国家坚持教育均衡化发展大方向的新思路、新格局也不未雨绸缪,我们会不会离真正的优质教育渐行渐远?我们也不妨换位思考,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如果能有一个选择,究竟愿意选择一种怎样的教育方式?
同时,当前以改变高考、中考格局为突破口的教育改革趋势,需要我们去
接受新的考试模式、新的评价机制、新的课程结构的严峻挑战。如果仅仅是顺势应对调整与策略步步紧跟,这归根结底还是被动的,缺乏全局性考量。我们更需要从源头上对教育真正涵义有个追本溯源,主动去建立一个科学的、与现代社会接轨的教育价值体系。
目前,我们的升学需要卷面分数来支持,学生的成长似乎还总以考取一所好学校来佐证,教育的进程也是以逐段升学的过程来呈现。我们的教育确实很容易形成“教育以升学为本、学校以考试为本、学子以分数为本”的错位。但这决不是把我们的教育误读为知识教育、升学教育的充分理由。许多明智家长已对我们提出更高、更多的期待。正视学生的个性、爱好、潜质巨大差异,建立一个多元化的成长通道,帮助其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正是作为公办教育有益补充的民办学校使命所在。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这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指明了一个大方向。是的,中华民族的复兴太需要一个真正能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育。我们民办中小学如果要成为社会公认的、货真价值的优质教育,就要率先勇于变革,坚守我们的教育信仰。只有这样,我们的民办教育才能拥有真正的未来。
二、民办学校要有一份社会责任的担当
一个民营企业必须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观念,强调对环境、消费者、对社会的贡献。
要对学生与家长高度负责,我们民办中小学这个责任意识特别强烈。但与此同时,我们又往往容易忽视应该担当更宽泛的社会责任。民营企业尚能如此,我们这些以文化育人的学府,更要有此意识。
首先,民办学校要对其教师承担一份社会责任。特别现在,进入民办学校的教师已经不完全是形势所迫,而是一种主动性的抉择。他们进入民办校有看好民办校发展的信念,与学校风雨同舟的很强意识,其中一部分还愿意“从一而终”地坚守学校。所以,民办学校的管理者也应从更高的境界,有步骤、有举措地善待教师。对他们远不是仅仅是使用者,更是培养者、依靠者;不仅要对其职业发展与专业成长负有责任,而且对其不断提高职业幸福负有一份道德使命。民办学校党政工团要形成合力,帮助教师不断体验专业成长快乐,逐步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指数,这才是民办学校永远能攻坚克难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民办中小学对建立学校周边区域的和谐教育生态环境担当着一份重要的社会责任。现在,我们的民办小学、民办初中的社会认同与生源选择上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但仔细想想,这不完全是我们民办学校的高明,也包涵着政府政策的倾斜。国家通过各种政策调节,给民办中小学以一定发展空间。但是,如果我们却不顾及周边公办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充分理解他们的感受与难处,不认真考虑反哺社会、回报社会,于情于理都是不应该的。
所以,在绝不以邻为壑、坚决避免与周边公办校恶性竞争的同时,我们还可以积极通过区域校际联动、学区化办学平台等多种途径,与周边公民学校实现互动交流、资源共享、实现多赢。这样既有利于共同发展,也能为民办中小学这份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增光添色,得到更广泛的社会认可。西南位育中学在区教育局支持下开展了四年的田林地区四校联动,积极推进了田林-虹梅地区学区化办学的探索。我们以扩大辐射、服务区域为出发点,其结果自身也在锻炼骨干、培育师资上获益良多。
再次,已经有相当基础的民办中小学还可主动搭建平台,千方百计与市、区有一定品牌优势的公民学校开展学生与学生、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互动交流。这是还刚步入少年的民办学校提高办学品位、扩大社会影响不可或缺的一步。这几年,西南位育就借助着在经费使用上的自主性,挤出资金承办了六、七个以校名命名的各类市、区学生竞赛,这些平台有力推动了与各类学校的交流与互动。如已主办九届的高中学生英语辩论赛,吸引了不少上海及上海周边的英语特色强校,已成为跨省市的一场中学生思辨与语言的饕餮大餐。最近举办的模拟联合国大会也成为了包括上海中学、复旦附中、苏州中学等24所优质高中的260余名师生的交流聚会。这些跨校、跨区的活动平台,让我们的学生在过招与交流中,学习与互补,不断增强自信。相信这些着眼于学生、得益于学生的文化交融与传递,是其相互影响一定是久远的。
总之,民办学校要走向一流、被全社会真正认可,则民办校自己首先不能封闭自己,要有决心突破校际壁垒,把自己融入社会、融入教育的同行中。
三、民办学校应是学习与引进世界名校先进理念的窗口
为什么民办学校具有这样的角色定位?这至少由三个因素决定的。
其一,民办学校的管理者,无论是教育战线上的老兵,还是近几年脱颖而出的新人,大多都具有勇于开拓、锐意革新的特质,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禀赋,让他们更有敏锐嗅觉与思考深度。
其二,民办学校的体制与机制决定了学校更具活力,进入民校体制的教师更不易故步自封、墨守成规,办学的自主权、灵活性又为学校的开拓创新,打开了较大空间与回旋余地。
其三,民办学校的家长群体,一般来说具有较高文化层次和更高更丰富的教育需求。这个群体不乏社会成功人士和社会各界精英,他们不保守,容易接受新事物,也有强烈的让子女能接受与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接轨的教育的渴求。
因此,处于国际大都市上海的民办中小学没有理由辜负我们的体制、机制,辜负我们的家长,辜负社会的期望而只习惯走老路,把自己禁锢于过去。更何况每所办得比较成功的民办中小学校长都有把自己学校打造成上海一流、中国一流、乃至国际一流名校的梦想。在追梦路上,重要的是要如何让梦想不断地缩短与现实的距离。
当然,我们既要有勇于开拓、大胆实验的勇气与决断,也要有步步为营、因地制宜的务实与冷静。常常不拘其形、巧取其神的仿效,更能克服水土不服。
四、民办学校要牢牢树立以法办学、循法发展的观念
过去二十余年民办中小学的发展历程,都在提示我们:触犯“以法办学”这条底线,我们一定寸步难行。
现在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很可能又为我们提供了从“守法生存”到“循法发展”的一个转机。关键是我们要认真学习、全面解读、深入领会。
例如:第一章新增的第九条,浅表理解是确定了党组织在民办学校开展党的活动的合法合规,但深层解读,是提示我们对民办学校相对薄弱的党的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我们党建国来的实践不断验证着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无比威力。西南位育中学党委已有了深刻的体会,鲜明地提出:党建工作已成为加强学校内涵发展、确保学校持续发展的最大内生性变量。
当然,办学成本大幅提升仅仅依赖提高学费化解已促襟见肘、难以为继的今天,新的《民促法》为我们带来新的希望、新的机遇。
对于第四十五条、四十六条对民办学校的扶持政策,第四十七条的“免收优惠政策”、第五十一条的“按照公民学校同等原则”等等,更都需要我们仔仔细细领会与思索,如何依法用足政策,特别动员社会有识之士、成功的民营企业家乃至未来的校友,吸纳社会捐赠,增强学校持续发展后劲。2016年底,通过努力,西南位育中学借道上海市民办教育发展基金会,有幸获了第一笔专项的社会捐赠。
显然,“依法办学”、“循法发展”,这将是贯穿于民办学校发展始终的一项基本校策。
尽管每个民办中小学校发展态势都有差异,我们每所学校几乎都有自己的各种难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老念着自己那本难念的经”而无所作为。客观存在各种困难,绝不能妨碍我们去仰望星空,把民办校姓“民”的属性发挥到极致,努力去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去成就利在师生、功在后人的事情。
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 张建中
2017年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