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 在 行 动
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 张勤
在高考综合教育改革和政治学科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大背景下,我们积极行动,探索初、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形式和方法,努力建构适应不同学段学生发展的课堂学习新方式;有效开展组内课题研究活动,完善和推进组内品牌实践课程的初高中联动建设;积极参与和推进学校各项德育主题活动,在广泛实践学习活动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在参与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相关科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和科学思维的意义。以实践滋养素养,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聚焦课堂,以时事热点为导入,搭建各类课堂学习实践活动平台
《上海市中学思想品德(政治)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作为新课改的基本要求。“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转化为课程设计的要求和课程实施的具体操作行为,努力使课程更好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也要求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如何利用好这些课堂学生实践活动舞台,把课上到学生的心里去,打造出优质、高效的思想品德(政治)课,对我们政治教师来说,是机遇又是挑战。多年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往往表现出畏学、厌学、不学的状态及情绪,原因是他们认为思想品德课枯燥、空洞、脱离实际,没有实用性。为此,探究高效思品(政治)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成为必然。这就要求我们政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学---学什么?怎么学?注重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的参与度。
政治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如果脱离了这两个特性,就会失去思品(思政)课应有的学科气质。为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政治教师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注意创设平台,让学生了解和关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内外时事,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用实际印证理论知识,让政治课堂符合实践性和时代性这两个特性。
如何使枯燥乏味空洞抽象的政治课教学变得生动形象,让学生乐在其中;如何使学生能较快进入上课状态,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那么在课堂伊始的导入阶段,最好的方法和内容就是在政治课教学中充分利用时政信息资源,时政信息以其鲜活性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有助于贯彻思想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时事热点问题所具有的特点容易让学生进入一个自主讨论发表个人意见的氛围中去。根据各学段心智思维特点和学科能力要求的不同,对时政导入阶段可设置不同要求。例如:
在预初、初一,每周只有一节课的课堂导入阶段,开辟“一周时政秀”---一周重要3条新闻回顾;围绕3条新闻各设计1个问题进入互动,下面学生可选择其中一个问题发表自己个人观点;教师依据新闻价值和下面学生的参与程度点评、打分。
在初二的课堂导入阶段,开辟“时政演讲”---由学生时政扫描3条内容;选择其中一条深度分析背景、原因;发表个人感想;选择概括一条有价值新闻让同学们记录摘抄;教师根据演讲效果、新闻价值和学生个人感想的质量进行点评、打分。
在高一高二的课堂导入阶段,开辟“时事论坛或时事述评”---学生重点介绍近期一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热点重大新闻;学生进行述评,运用一定的学科知识发表自己对这件热点事件的看法和观点;教师根据新闻价值,学科关联度进行点评、打分。
我们老师在课堂设置时政导入,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知识)分析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联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轻松愉快地形成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从而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课标要求,搭建和创设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平台,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例如:在初中学段,我们可以搭建“我是演说家”“我是小辩手”“小游戏、大道理”等学习活动平台,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理解掌握新的学科知识。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理论,若从正面讲解,学生有时难以接受,但若采用“辩论会”的形式,通过学生间的辩论最终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因为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初一学习 “家庭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如何面对家庭变故”时,采用了“顺境or逆境更易成长?”辩论的授课方式(20分钟的学生辩论,5分钟教师点评)。事实证明,通过辩论,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论,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又完成了政治理论的传授。通过对学生课堂学习实践活动方式的调整,使政治道理生活化,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政治课自然受欢迎了。又如在初二讲“环境保护---人文环境”这一内容时设计了“我是金点子小达人”的活动,让学生给自己 “班级人文环境出金点子,制作校园环境小标语”。学生通过交流比较发现了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在特征上的不同,强调了人的活动烙印而不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烙印,由此逐步认识到人文环境是社会历史文明的积淀,以及人文环境对所处个体的影响意义。由此学生在“我是金点子小达人”的学习活动过程中落实和实现了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
在高中学段,搭建“互助质疑学习平台”---在PPT中呈现“老师的困惑”。依次引导学生进入“请你来帮忙---我为你解答”,“借你一双慧眼---我的新发现”。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比较知识间的差异和联系,对知识关键点能把握和理解。如讲经济常识投资理财,需要学生理解“合理股价”“股票与债券、储蓄”理财类型之间的优劣知识时,组织一周“股市追踪”活动---亮出老师的困惑,我为您解答---一周所购股票跌宕起伏,是哪些因素催生的股价残酷现实;购买股票时是根据书上理论分析了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和未来的良好发展趋势,为什么会“跌跌不休”;如果你现在手里和老师拥有一样的股票,你会如何操作?“我的新发现---一年前我购买股票的资金如果购买同期国债、存入银行我的收益又会增加多少呢?如果你有笔10万元的资金需要理财,你的理财方案和理由?”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既理解了理论上合理股价的构成要素,影响市场股价的现实因素等知识,又与前面债券、储蓄知识联系起来综合考虑生活中的理财需要兼顾风险、流动、盈利三个因素的知识。学生在自己的“十万理财方案”中畅所欲言,积极投入表明只要教师精心策划,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就能使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参与中理解掌握学科知识和锻炼了学科能力。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鼓励学生在实际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根据这一理念,现在教材在每个单元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围绕主题,展开探究活动。在初中教学的阶段作业实施环节,可以指导学生从发现问题开始,分组活动揭示主题(每组5分钟)。然后根据主题进行阶段作业学生展示交流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结合生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掌握运用,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种探究式的教与学过程,从发现问题开始,展开一系列的分析研究,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把课堂内外的学生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政治基础课程必须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基础课程模块。实现我们课堂“接地气、有高度、有深度、有创意”的目标。
二、以课题研究为导向,拓展开发各类选修、社团等实践活动课程,打造“模拟实践”品牌课程
对学生社会参与和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不能仅靠思品(政治)课程的基础必修课来实现,我们老师还应向学生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社团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我们《中学政治学科模拟课程开发与实践》就是基于此而开展的一项课题研究)。继续打造品牌“模拟实践课程”建设。本学期在徐汇区学科带头人王红妹老师领衔下,组里成立了“模拟实践课程”的攻关课题组,整合组里原有的在模拟联合国、模拟政协、模拟商赛、模拟法庭等课程中的教师资源和实践经验,让教师团队在定期研究合作中推进这些拓展社团课程形成“品牌”。让学生能在这类实践课程中不仅收获课程专业体验,还可以收获更多“成就”。尤其结合学校完中特点,对“模拟实践课程”开展初高中联动。通过“模拟实践课程”的攻关课题组的实施,使我校的“模拟联合国课程”完成教材的编写;使崭露头角的“模拟政协课程”在去年匆匆上马的基础上形成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由于课程中涉及的社会调查报告的撰写要求,是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我们老师这方面对学生的辅导、指导能力,在暑假我们老师自己学习,在此基础上再请王红妹老师进行专题指导,来提高我们老师对学生的课题辅导能力。在新教改的背景下对学生的课题辅导能力也是我们老师的一项专业基本功。近两年学校社科类创新赛参与同学聚增,获奖人数也从点到面,这不仅需要我们老师具备较高的课题专业辅导能力,更需要我们老师有一种为学生发展着想的职业情怀。
三、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和积极参与组织各类比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政治组的工作不仅仅是课堂教学,在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多年来,政治教研组连同学校政教处坚持以活动为载体,在全校创先开展主题演讲比赛。学生参与面广,引起了师生的广泛关注,获得了很好的教育成效。无论从选题还是具体的要求,都体现了政治教研组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尤其是能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2014年我们以“践行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分别开展了初中“践行核心价值观,做可爱的西位人”的初中演讲大赛、以及“培养公民意识,争做时代新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中主题辩论赛。2015年组织了既体现反法西斯70周年的时事形势,又结合推进《五常新说》的学校的文化背景,组织了“和平•和谐•议五常”——纪念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2015年西南位育中学德育主题演讲比赛。而高中组在演讲的基础上,开展了“辩贯古今,传承美德”、“共筑青年梦”辩论比赛,同学们就“顺境和逆境哪个更有利于成长”、“外来文化对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利弊”“建设文化强国需要发掘传统文化还是吸收外来文化”进行思维的碰撞。辩论展示了学生课外活动的大量信息,延伸拓展了教材的知识和发挥了学科德育主阵地。一位同学这样评价:“相信这次比赛不仅对演讲者是一次磨练,对于我们全校许许多多的聆听者,也是一次良好的学习机会。”的确,主题演讲和辩论比赛大大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等多种能力,实现了自我教育和共同教育相结合,已经成为我们政治教研组的拳头产品,也成为每年全校的共同期待。
政治教研组也是学校法制教育的重要推进者,不仅将法制教育渗透学科课堂中,还融合在校内、外的教育活动中。这学期我们继续在各个年级开展校级的初、高中法律知识竞赛,竞赛中涌现出来的法律达人们在市区级的法律知识竞赛中也获佳绩,高中获2015年上海市新沪杯法制竞赛总决赛冠军。我们老师带领高二、高三学生参加2014东亚银行杯金融教育校园行理财知识辩论赛,获得团体三等奖。初中学生黄芷馨获2015东亚银行杯金融教育校园行演讲总决赛第二名。今年2016年全部由高一学生组成的辩论队获得季军。我们政治组老师的身影活跃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人文大讲台,青年党校工作,无声德育课堂“西位百科”,各校区的通讯员,学校博客撰文。
四、用心研读思考,积极探索尝试 ,推进校本德育《五常新说》
结合新学年学校《五常新说》、《激发成长自觉》两本新书的推出,加强学习提升教师人文素养 规范反思自身教学,在组内开展阶段性学习体会交流,增强教师对学校文化,价值理念的认同感。
1、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把《五常新说》做为重点内容,认真学习研讨。
在教研组的活动中,王凡老师作为参与编写的成员,向老师们介绍了整本五常三册的知识
结构框架。明白了《五常新说》是采取螺旋式推进的方式,对“仁、义、礼、智、信”五大道德元素的学习分上、中、下三层。上篇习得基本的做人道理;中篇学会自我管理;下篇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帮助学生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坚持知行统一,切实落实行动。因此需要我们老师把蕴含其中的中华传统文化理念的精华融入于我们学科德育教学里,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体现在学生平日的言行上,发挥政治组在校德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为此我们每个备课组在活动中深入研讨《五常新说》与学生现有学科教材的有效契合点,积极寻找落实《五常新说》的有效形式。一学期来我们组尝试着多种推进落实《五常新说》的课型。
1)传统的思品课堂落实。在初二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经过近三年的相处,与同学和老师的关系比较融洽、熟悉,但在实际交往中又往往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为别人着想;学习中有竞争但缺乏合作意识,同学取得成绩时会产生嫉妒心;生活中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甚至产生矛盾;还有些同学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缺乏原则性等等。因而在此阶段引导学生用推己及人、换位思考的方法去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对于学生与父母、同学、老师和谐相处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我们选择第十三讲《仁之四---推己及人》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主要侧重在导行上下功夫,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采用学生和学习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加之一些寓言小故事,引导学生去主动地去体验和感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2)结合初中主题教学的讲座式推进。初一备课组《五常新说》推进是与年级组的苦学乐学德
育主题结合,由刘斌老师和徐姚雯两位老师担当。两位老师选择了第九讲《知识之力 无可估
量》,在主题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通过对五常中“智”的解读,帮助学生认识知识是影响个
人命运和国家荣辱的重要因素;借助团体心理辅导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练习“越努力越幸
福”的活动量表,从而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一个人思想道德的形成往往来自于榜
样的示范、道理的说服、活动的体验和内外的反思。刘斌老师讲座的精彩之处就在于能够充分
开发学生资源,通过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榜样的真诚分享,帮助同学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在本次
讲座中,教师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而是采用了访谈的形式充分尊重学生,创设了一
个适合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的意义;进
一步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快乐学习的主人。
3)高中主题教学渗透,学生活动展示型推进。在高一的主题教学活动中,王凤媛和王凡老师在课程设计上渗透了《五常新说》中孔子——“仁礼哲学”的精髓,推出了“古为今用、西为中用——走近经典”的希腊——先秦哲学教学课。在主题教学汇报中,由师生合力“自编、自导、自演”的哲学广场辩论剧《我是谁》获得一致好评。
2、利用学校德育主题活动的平台,积极推进《五常新说》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规定德育主题下,老师们提炼出我国“和”文化思想-----爱好和平,仁义待人。通过“五常”学习,引导学生,知仁、行义、懂礼、明智、守信,成为一个高雅的西位人。开展了在西位高雅校风的滋养下,你应该怎样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做一个爱好和平,提倡和谐发展,又具有现代思想的优秀学子?”的全校征文和演讲比赛。活动经历动员,征文,年级初赛,最后进入初,高中校级总决赛,历时二个月,在校园里掀起了学五常,讲五常,行五常的高潮。营造出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育人与为人有机结合的“文明.和谐”校园文化。
3、2016《五常新说》进入市级网络课程,使学校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系统化、课程化、信息化上又切实深入推进。《五常新说》不仅在西位校园散发时代的气息,还要让更多的中学生从中汲取中华文化的养料。
五、按照新课程标准实施要求,探索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学习实践活动评价方案
我们对政治学科基础型课程各年级制订了平时成绩的评定原则,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融入了评价。在初二已实施两年的基础上,新学年,在初中的三个非毕业年级中全面推出“实施过程性评优机制的免考制度”,依据学生平时课堂表现、作业质量(阶段作业)、班级工作表现、学校活动的参与等各方面的综合表现均统计入平时成绩,达优秀在期末享受免考,考前一周在年级公示栏红榜公示,最终成绩按95分计入个人成绩档案。引进这一过程性评价制度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平时良好习惯和素养的养成,还本学科德育功能的本意。所以在学期初就统一制定了平时成绩的考核标准,在第一节序言课上就向全体学生告知。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课外学习活动的能力,在阶段作业的实施过程中也制定了“阶段作业活动方案”,“阶段作业活动个人自评表”“阶段作业小组活动自评、互评表”,通过这些评价反馈机制,促使学生的阶段作业实践活动能有序有质量的开展。从对学生成长的评估与分析中,发现只有唤醒自觉意识,具有自治、自律、自主品质的学生,会展现出良好的成长状态。而当我们的评价机制能把人的成长从被动、消极、他律中解放出来,这就达成了我们政治学科的育人价值。
中学政治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我们政治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明确任务、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之中。因此在政治学科教学实施中,努力推进课内课外互动、课堂学习与个性特长发展衔接,把课堂的有限延伸到课外的无限,为学生个性发展搭建广阔舞台。研究创建什么样的学生实践学习活动课程?如何创建促使学生高效参与的学习实践活动平台?实施怎样科学有效的学习实践活动评价机制?是符合新课改要求,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对改变传统思品(政治课)学生无参与意愿的被动式学习,具有实践意义和价值,同时这也是我们政治学科的活力和生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