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炼中和位育学校文化 激发每个学生成长自觉
——区第七届学术节校长论坛交流发言
(首先对标题向各位作个诠释)
一、学校可持续发展呼唤文化浸润和内生性发展
1、(解决是什么?)在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引领下的内生性成长:
(1)“中和位育”源自校名本源,吸取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位育”一词源自我国儒家重要经典《四书》之一《中庸》中的一段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2)“中和”和“位育”凝成一体,注入现代哲学思想
中:中而自制,保持平和心态;中而有度,讲究恰如其分;中而不颇,谋求最佳平衡点。(“中”是同一事物中讲究恰当平衡)
和:和而不同,包容多样性;和而以协,追求和谐至上;和而有序,分清主次轻重缓急。(“和”是不同事物间力求包容、和谐)
位:摆正位置,恰当自我定位;摆正位置,明晰最近发展区;摆正位置,渐进积累求索。(“位”是要摆正位置、准确定位)
育:万物发育,赖于自强不息;万物成长,重于反思微调;万物化育,贵于内生自觉。(“育”是生成发育,我们引申为内生性发展)
(3)培育“成长自觉”内涵的解读
“成长自觉”的要义:生命个体成长过程中,形成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自觉意识和有计划、有目标的自觉行动。
“成长自觉”的解析:我们把“成长自觉”的外在表征分解为三个维度、六个细目:
意识:① 具有主动性、主体性发展心理需求;
② 能构画较清晰、适切的人生愿景与规划;
行动:③ 有持久的追梦激情与实践;
④ 有较高自我审视和反思微调能力;
意志:⑤ 有较强的自律、自治定力;
⑥ 有追梦的毅力与恒心。
2、(解决为什么?)教育理念的现代解读与学校个性的充分呈现:
(1)脱胎于二十年办学积淀,是对办学传统的提炼与发展。
二十年来,我校师生始终以“中和位育”思想作为指导,讲究和谐包容,坚持“视氛围为生命”。庄中文老校长也曾撰写了《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关于校名的来历》一文,多次在教师与干部中宣讲“中和位育”思想。所以,确立中和位育学校文化,这是蓄势已久,是承前启后。
(2)哲学思考下基于校情的慎重选择。
民办校要求生存、谋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要实现中国一流乃至国际一流的“西位梦”,必须高起点发展个性化办学,力求把差异变成优势,让特色成为学校的名片。
鉴于我校完中七年学制,学生把心智成长最迅速、最宝贵的七年交给学校,我们有责任给学生指引一条实现终生发展的高速公路。
(3)“激发成长自觉”是感悟于教育本质的一个教育创新实践。
“一切为了学生一生幸福着想,一切为了学生终生发展奠基”是我校办学宗旨。实践证明:生命个体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一定要从被动、他律、消极的发展,转型为主动、自律、内生自觉的发展。
“成长自觉”对于人的发展具有深刻意义:
● 是生命个体获得成长快乐与和谐发展的必要前提
● 是生命个体释放潜能与个性发展的最佳境界
(下面分两个部分阐述怎么做)
二、架构“凝炼”与“激发”有效的发展机制
1、抓住学校文化关键词,打造“成长自觉”绿色通道。
(1)全方位的“中和位育”文化浸润,为学校发展增添正能量。
从校园环境布置到大会小会宣讲,从回顾总结提炼到交流互动谋求发展方向,从三组建设到校园文化活动,让中和位育浸润到校园每一个角落,浸润在每个西南位育人心中。
精心编印了老校长的《庄中文办学思想文集》,全面推进师生对二十年办学理念的解读,撰写读后感,开展评奖与交流。召开两次读书活动推进会。《没有正确理念,一切显得苍白》《三读“西南位育”》等八位教师生动发言,成为感悟学校文化大课堂。
确保各路骨干都能对“中和位育”文化能扎根于心,请老校长为中层干部多次宣讲“中和位育”;去年主办了为期一年的《第三期中青年骨干教师研讨班》,本学年又启动了《班主任高研班》。
随着二十年校庆日近,坚持不讲形式求实质,力求让历史说话,让传统走近,让文化扎根。我们召开五个不同类型共谋发展恳谈会,五场总结展示活动,编撰了《未来从这里远航》《西南位育人的成长轨迹》等四本书,总结二十年,提炼二十年。
(2)精心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熏陶,为师生打上中华民族底色。
我们坚持推进“弘扬工程”。近两年又完善了中华传统文化熏陶的课程化系列化建设。通过专题讲座、人文大讲堂、主题班会等渠道,开展了系统的“中和位育”教育,让学校文化走进每个学生心中。
2、坚持改革创新主题词,拓展“成长自觉”发展空间。
(1)充分开发七年制完中办学优势,建立高初中联动机制。
充分发挥高中学生在校园里的引领、示范作用,加强初高中学生与干部的对口互动交流与团队、学生会干部岗位搭配与轮岗,形成党、团、队教育一体化模式。如今年六月高三成人仪式、低年级同学夹道欢迎,为高三加油,“母校永远是你们坚强后盾”;最近初三“相约金秋”晚会,高中学生热忱参与,上他们节目。
高初中联动的基础是高初中教师之间的互动,要充分发挥高中教师专业上的引领作用,实行了高初中教师之间有序轮岗制。
(2)以改革精神,大胆实验,谋求学校内涵发展新突破。
切实加强初高中衔接的“双语实验班”建设,扩大实验的宽度和深度,种好这块“高初中联动”实验田。
在区教育局支持与指导下,启动学制由4+3改革为3+4的改革试验,探索更有利中学生成长发展学制摸式。
3、解读和谐校园潜台词,优化“成长自觉”的育人环境。
行为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而环境的核心元素在于人际关系。“激发成长自觉”需要一块沃土。在氛围建设中融入“中和位育”思想,这始终是学校发展之本。
我们以“三组”建设为主阵地,潜心打造三个“工程”:
● 温馨工程:营造家庭式和谐温馨的人际关系;编织坦诚共享、助人成功的感情纽带,提升“忙碌着并快乐着、快乐并成长着”幸福指数。坚持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倡导教师由关爱到尊重、师长到朋友的角色转化。
● 引领工程:党团组织坚持文化引领,注重过程活血化瘀。党员要成为化解矛盾、消融难点的主心骨。
● 两康工程:正视师生心理压力,关注师生身心健康。以方法传授与心理疏导让教师掌握人际关系三大法则。
三、建设“凝炼”与“激发”有力的保障体系
1、抓住队伍建设关键词,注入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工作落脚点在学生,但成败决定于教师。
(1)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效应,是决定师资发展的关键。
● 用制度与考评,让带教网络效能最大化。
● 用真诚与智慧,让老教师主导作用最大化。
发聘书、成立导师组,充分发挥退休深资两长余热;两个名师工作室活力四射,四个学科基地活动频频。
● 用压担与激励,让中青年骨干的榜样效应最大化。
学校两长队伍新老顺利交替;有超前意识选拔、培养与储备骨干队伍;强化骨干的责任心与归宿感是队伍建设的核心。
学校难免有杂音,但必须让骨干教师事事处处的言传身教,奏响学校主旋律。
(2)优化“三组建设”,强化校本培训,提供教师成长的热土。
● 备课组是把握教材、共享资源的带教平台。
备课组活动一定要有实效,这才有生命力。这是团体协作精神的试金石。
● 教研组是专业培训、教学探究的研训平台。
——现有语文、数学教研组成为区示范教研组,其特点是能成为教师贴心贴肉的研训共同体。这次区优秀教研组授牌仪式在我校召开,我校数学组作了大会交流。其分工合作制定章节校本教学目标下教学策略和系列化的教学基本功研训,受到大会的肯定。
● 年级组是协调互动、融合情感的交流平台。
——在年级组长主导下,落实班主任的日常带教与反思微调。为确保每
个年级都有资深班主任引领,决定推行班主任星级制,适当拉开津贴档次;举办班主任高研班,激励优秀中年班主任能长期坚守阵地。
2、围绕课程建设主题词,实现学校内涵的升级与转型。
课程是学校品质的基石;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餐桌上的主食。作为校长,始终面临着能否冲破升学压力束缚,锐意改革提升课程领导力的挑战。
(1) 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
通过课程整合,准对校情把国家课程标准,微调为校本化的教学目标,实现课程的有效实施。坚持把初一劳技课改革为“单片机”, 推动与现代科技对接,这在全市是第一个。种好双语实验班试验田,压缩主科课时,坚持初三开设、持续三年的第二外语选修与初三每周2节拓展性课程。
实现把日常德育活动通过规范化向德育课程提升,把“中华传统文化熏陶”系列教育,整合为七个年级、形成序列的校本德育课程。在政治课与语文课分别融入《五常新说》与《古文选编》,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熏陶。
(2) 实现课程结构的多元化:
在基础课、拓展课、探究课互补共振的基础上,我们努力在课程结构比例与多元化上有所动作。
把学生社团活动纳入课表,成为全员参与、充分选择、学生自主、课内课外结合的活动类课程。建立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内外融合的大课堂观念,以“活动节日化,‘节日’课程化”理念,为学生搭建更广阔舞台:
——四大特色项目
——八大学生发展平台
——九个主题日校园文化活动
——逐年递增的以“西南位育杯”命名市、区跨校竞赛驱动平台。
本学年在预初、高一大胆试验推出每周一个下午的《主题教学》课程,作为拓展性必修课,以培养学生志趣,提升综合能力。实施半个学期,受到学生家长欢迎,也进行了校内、区内交流展示。
(3) 探索课堂教学的现代化:
聚焦课堂,打造“激发成长自觉”的主战场。
以“三性、三课、三题、三步曲”的教学智慧,推动减负增效,提高学生能力,提升课堂效率。
通过渐变方式,向课堂不断注入现代元素,努力把“三变”(变老师为教练、变讲台为舞台、变解疑为激疑)作为我校新型课堂文化的主旋律,为培育内生性成长与创新型人才奠基。
3、读懂“细节定成败”潜台词,精心布局“激发自觉”工作网络。
(1)建立以年级为阶梯、班级为单元的推进序列
坚持把理念落实为项目,把经验提炼为规范,把活动凝固为课程,把年级串联成序列。通过实践与积淀,让“文化熏陶”与“激发自觉”由抽象走向具体,形成操作性强和有效性高的工作网络。
从关注每个学生成长轨迹起步,画好“唤醒自觉”的起跑线。内化需要过程,
唤醒自觉要从关注成长起步。如,起始年级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毕业班级也着手做班级成长手册。开展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分工合作的学生成长谈心活动,开设高年级职业规划指导课等等。
以创造性思维设计与实施学校、年级、班级三层面和不同年段的经典教育活动项目,通过常抓常新,精益求精,完善年级间互动与传承。
——如预初读家信写家信活动、初一家长榜样进课堂、初二第一次入团仪式、初三校友返校谈感悟、高一名人讲坛(今年请了交大校长张杰院士)和城市探宝活动、高二走石子路挫折体验、高三的成人仪式等等。
(2)制定以自主性激发自觉性的推进方略
● 教师要退居幕后,善用无形之手,放手让学生自主,充分体现主体性原则。
——课本剧演出,无论高中、初中都是自编自导自演,包括灯光、舞美、服装均是学生报名担纲 。“模拟联合国”学生社团举办了本校首届模联,跨三个年级、六十余名学生出席,历时4个月,全部自主开展。中澳韩师生中秋晚会与最近的“相约金秋”晚会,均是初三实验班学生全程操办。高二年级的学生自管委员会更是迈出了学生自我管理制度化的有力一步。初三、高三毕业典礼,既要学生自主,而且要年年有创意、有发展。
(3)强化树品牌、讲细节、常规工作精细化的推进原则
精细化体现在事先的充分策划、过程的全程监控与自我反思微调及事后的总结提炼;也体现在坚持耐心与恒力不断追求完美。让师生从正反的体验中,领悟:只有在自觉意识驱动下,才真正有精细化的内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