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熏陶系列化课程的建构与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一)对育人目标的思考:
我校依据这个国家确立的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目标,以“以人为本”办学理念,我校确立了“一切为了学生一生幸福着想,一切为了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办学宗旨,把“关注每一个教师的发展方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轨迹”作为践行“两个一切”的主要切入点,以“为每个学生打好身心健康基础、终生学习基础、走向社会基础”,为学子确立了一个具有我校特色的成长坐标。
同时,我校近十多年来,坚守着“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理念,聚焦“中
国心、世界眼、现代脑”校本德育目标,不断提高以实效性为核心的德育水平与品位。
“中国心、世界眼、现代脑”这个三维德育目标,我们认为其核心与基础是
中国心,特别在当下西方文化、全球信息潮水般涌入并泥沙俱下的今天,我们深感“树根立魂”是当代青少年构建其积极人生价值观的最重要基石。当今,部分青少年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忽视、轻慢与缺失,对西方与外国文化盲目推崇,应该说每一个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都是无法容忍的。因此,在中学阶段以中华传统文化熏陶为切入口,提升对自己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与感悟,加强民族自爱、自尊、自强教育,从而为爱国主义教育注入深厚的根基,这是当代学校德育的一个亟待加强,也是个绕不开的重要课题。
因此,让每一个学子离开学校大门,都能“打上一层中华民族底色”,已成为
我校坚守的追求目标。
(二)对德育现状的分析:
总体上当前德育发展是好的,正运行在良性的轨道上,并逐年提升着科学
性、针对性与有效性。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深入条分缕析,其中还存在着发展过程中的诸多不足。我们认为以下几点
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1、德育目标与内容显得比较笼统而无序。这虽有能及时结合社会热点之利,但也充分显露其不够规范与稳定之弊,较大程度影响了德育质量的提高。
2、爱国主义教育,尚欠缺有计划、有步骤、有序列的科学体系,显示随意性较强,缺乏层递衔接,影响了教育实效。
3、德育教材比较匮乏。由于一般学校都缺乏系统组织与整合教材能力,兼之政治课教育与日常德育还没有建立良好对接与互动机制,所以德育教材之困成为一线教师德育难点之一。
4、德育的方法上注重说理,体验不足。同时,重视道理灌输忽视文化积累倾向也没有根本扭转。
5、德育尚未正式纳入正在创建与发展中的学校新课程体系,德育的课程化还任重道远。
(三)中华传统文化育人价值的再认识:
1、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载体,是五千年历史长河沉淀出来的中
华民族精神。
胡锦涛曾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他在美国
耶鲁大学演讲时说:“科学发展的观念,是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顺应时代潮流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古老的中华文明早已闻名于世。……但埃及、两河、印度三个地方的古代文明后来都中断了,唯有中华文明五千年一脉相承、从未中断,一直延续到今天。几千年来我国流传下来的各种历史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其丰富和完备程度,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相比。这是中华文明特有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可见党和国家领导人是何等重视弘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1993年世界宗教会议,讨论全球伦理道德,在起草宣言时,把世界各国各民族最好的道德格言筛选出来进行评议,最后孔子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认定为世界性伦理道德格言,称之为“黄金规则”。一个国家,没有科技要亡国;没有文化要亡种。我们要彻底走出传统文化是封建、迷信、落后的认知误区,站在现代社会发展高度与全球视野,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价值。
2、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道德。中华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古圣先贤在长期‘格物致知’过程中逐步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杜元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几点思考》)。” 所以中华传统文化熏陶不仅能增强文化积累,提升学生洞察社会、审视人生、判明是非的文化底蕴,而且能强化民族认同感,孕育民族精神、民族品质、民族品德,为中学生德育提升内涵、丰富内容、提高品位。
3、在强调中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重要性同时,必须关注学习的方式方法。
事实上,当前教育界已经有所动作。国家教育行政院已首度发行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一套。将《第子观》、《三字经》等纳入小学实验教材,选编《论语》、《孟子》、《古文观止》等为中学实验教材。但我们感觉文本选编容易,中华瑰宝比比皆是,难在如何与现代结合,设计活动形式及其切入方法。当代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较重,光阅读文本,做简单的加法,势必过多增加学业负担,我们必须非常谨慎。
当然,在这过程中,我们还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首先必须牢牢把握精华与糟粕的甄别(所以本文“中华传统文化”都界定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要高度关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碰撞,以与时俱进精神,使中华传统文化在古为今用中,重新焕发其古老生命的青春活力!
二、研究目标:
在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与育人价值前提下,探索普通完中既有效、又可行地构建中华传统文化熏陶课程的基本架构,探索其教育路径、方式、方法及其相应的管理机制,在解剖分析相关的案例与经验基础上,探索其中的运行规律。
这里需要明确的是我们不是构建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请注意特别以“熏陶”一词界定我们课程的目标与定位。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完全不必过分强调中华传统文化古代文本的“原汁原味”,而是应该择其要点、取其精华、择我所需,借助教师的提炼概括与融合,重点突出、特点鲜明地借助阅读、解读、活动、体验、实践等方式以达成“熏陶”之目标。
三、研究方法:
(一)现状调研:
通过交流、座谈、问卷等方法、开展本校学生为样本的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现状与心理需求调研,也对教师、班主任层面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积累现状作了调查研究,从而为探索与研究,奠定了基础,体现了有的放矢、贴近学生实际的原则。
(二)案例研究:
选择推进与探索过程中,各年级、各班级的具体典型案例,课程化实施过程中的切合学生需求成功个案,以及凸现生动性、体验性并得到学生认同的教育方式方法,进行深入而全面分析,为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三)经验提炼:
对实践的素材加以整理归纳,系统地梳理,逐步形成系统的操作体系,凝固为课程架构,并形成比较成熟的经验成果,揭示一定的内在规律。
四、研究成果:
(一)建立以年级为单元的系列化的课程架构:
经过三年的实践、探索与研究,经过反复微调与磨合,形成了初高中衔接、以年级为阶梯、既各有主题、又构成系列的中华传统文化熏陶课程,为能把课程实施细节与过程有一个更明晰呈现,我们以预初年级为代表,进一步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