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林,在党旗下凝聚
——田林社区围绕区域、服务主题扎实推进社区党建
田林社区位于上海市内环西南角,徐汇区中部,有户籍居民7.9万,常住人口9.7万,社区党工委下辖1个综合党委,20个居民区党总支,党员总数5300余名,社区单位3000余家。近年来,田林社区党工委根据社区管理和社会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紧紧围绕服务社区群众主旨和构建区域化联动格局主题,通过“区域化统筹、实体化支撑、项目化运作和全民化参与”的方式,着力发挥区域化党建优势,有效增强社区党组织服务和凝聚功能。社区党建引领区域发展作用明显增强,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服务群众联动格局基本形成,社区党建取得了扎实的工作成绩。
一、健全“四机制”,增强“向心力”,形成党建工作新格局
通过理顺领导、沟通与联动机制,增强社区党工委领导核心能力和统筹协调能力,以政治优势激发社区工作向心力,使社区党建切实突破体制内“小循环”,形成全社区“大联动”的新格局。
1、健全领导机制,突出社区党工委领导核心作用。吸收4名社区单位和居民区头党组织负责人作为党工委兼职委员,通过党工委会议平台,与街道党政班子一道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决策管理,充分发挥兼职委员的决策参谋和利益协调作用。每月召开“双管”单位联席会议,推进条块联动制度化,积极探索城区综合管理大联勤模式。此外,针对基层工作特点,形成了“五会”一体化问题会诊解决机制,即每周民情分析会,定期分析居民区民情;每月听取意见座谈会,领导带队下基层座谈,直接听取意见;每月问题分析会,主要领导牵头实施一事一议,任务派单;每季问题推进会,重点研究联动解决和上报区职能部门解决的问题;半年民情通报会,向党员群众代表通报实事项目落实和问题解决推进情况。
2、健全参与机制,拓展社区代表会议事交流作用。年初召开社区代表会议,“七一”举办党建和精神文明表彰会,每年两个大会都有百余家社区单位负责人共同参加,各方代表450余人共同通报情况、共商社情民意、共谋社区发展,并借大会平台对服务窗口部门开展行风和满意度测评,充分发挥议事交流功能。此外,上下半年各举办一次民情通报会,向居民群众汇报街道民生实事项目落实和进展情况。每年向直属党组织和社区单位党组织编写下发数据详实、图文并茂的全彩页《社区发展报告》,积极推进社区党务公开、政务公开。
3、健全沟通机制,凸显骨干驻区单位参与作用。以党工委中心组为主载体,每年与十余个区域单位党组织中心组开展联组学习和交流互访,及时通报情况,征求意见建议,主动帮助解决疑难问题,构筑双向服务机制。经常性的交流联动使街道和社区单位间形成了共同迎战“大战役”,共同服务“大民生”的默契关系。例如市六医院、大众交通集团等单位在迎世博道路联动整治和迎接上海市城市文明指数测评迎检执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元旦春节期间,社区内的建行、农行、农商行、中行等四家金融网点,出资制作3.8万幅挂历,送进全部社区家庭。
4、健全结对机制,发挥基层组织互联互动作用。以居民区党组织为核心,围绕服务群众建立党建联建共同体,30名区党代表、25名区人大代表、16个区级机关党组织、35个“两新”党组织和30个核心共建社区单位,全部与20居民区党总支建立“双结对”关系。此外,各居民区党组织还自行与350余家邻近单位建立了结对关系,每个居委都建立了物业党建联建联席会议制度。围绕居民区党组织建立的多层、多元的结对机制,在迎大事、解难事和走访等工作上发挥了显著作用,形成了广泛的互联互补互动网络。
二、搭建“四平台”,增强“协同力”,营造文明和谐新氛围
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议事、服务和活动平台,让社区各方党组织和单位找准共同目标和工作结合点,变“软形式”为“硬措施”,以资源优势保障党建联建协同力,营造社区共建共赢、文明和谐的新氛围。
1、坚持联席会议,搭建联席议事平台。建立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吸纳在社区影响力大,参与社区建设积极性高的30家核心成员单位参加,每年召开联席会议,共同通报、研讨、协商社区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事项。在联席会框架下建立共建单位党群部门干部组成的联络员队伍,每季度召开联络员会议,研究党建联建项目的落实和拓展,交流联建共建工作经验,沟通社区建设阶段性事务。事例:
2、做实民生项目,搭建民生服务平台。街道定期提供民生服务项目菜单,让社区单位党组织自选参与社区助老、助残、助学、助困等民生服务工作;为社区居民提供专家智力讲座资源和文化活动场地资源;派出单位员工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近年来,社区单位每年派出5000人次参与路口执勤,每年十余家单位参与文化中心、敬老院和阳光之家志愿者服务;每年一家社区单位邀请困难学生吃年夜饭,8家社区单位为500余名老人提供就餐服务。市环科院、市医疗急救中心、市食品药品监督所定期为小区居民开办专业讲座,社区单位的加入,弥补了行政民生措施的不足,营造了文明和谐氛围。
3、用活党建广场,搭建党建活动平台。注重用足、用活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500平的广场和1.5万平的室内空间资源,结合阶段性、节点性、节庆性热点,以邀请区域单位单独承办或联合举办的形式,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大区域党建宣传力度、丰富党建共建工作内容,打响了社区党建主题广场的品牌。从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每月“党建广场”都有体现区域性、群众性、公益性、文化性的大型主题活动。例如,每年3月有百家社区单位200名志愿者参与的雷锋便民服务活动,4月有20余家中小幼教育单位举办教育咨询,粽叶香、寿面长,每年元宵、重阳等传统节日更有数十家社区单位与居民、老人同享欢乐。2011年“七一”期间,街道与上海市群众艺术馆等十家社区单位共同策划推出大型文艺汇演,将社区纪念建党九十周年活动推向高潮,营造了良好的社区归属感。大活动进广场,小活动进小区,街道设立党建活动专项基金,为每名党员配足每年100元活动经费,保障居民区灵活多样的开展党员活动。
4、建好党群中心,搭建党员文化平台。按照市委组织部对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建设的新要求,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辟出700平方米场地,建成了实体化的党群服务中心,组建一支10人的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接下来,将逐步整合完善新中心党群工作综合协调、党建活动指导服务、党员学习教育培训、党员形象才艺展示、联系服务群众中枢、社会组织孵化培育等功能模,以党群工作站的支撑力充实社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整合力,进而调动社会建设的文化凝聚力。
三、整合“四资源”,增强“凝聚力”,开创群众工作新局面
通过领导带头表率,代表发挥作用,机关“走在前头”,落实普遍走访,用活社会资源,广泛、深入联系服务社区群众,以组织优势培育社区人群凝聚力,创新社区社会管理,开创社区群众工作新局面。
1、整合领导资源,在突出示范引领上树导向。班子成员带头宣讲,在重大活动前,在班子内充分研讨,统一思路后,分头到基层进行宣讲,形成正确导向,营造参与氛围。组团式试点期间,8名班子成员为两千名党员群众宣讲,奠定良好思想基础。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中,领导又下基层开设10场专题党课,着力宣讲营造创先争优迎十八大的良好氛围。领导干部带头下基层,街道班子成员每人牵头指导2—3个居委,每人结对联系6名群众,每年走访近百户居民家庭,每季度下居委座谈,带头与党员、群众促膝交心,帮助基层解决困难。“双代表”发挥桥梁作用,55名区党代表和人大代表认真执行联系基层和代表任期制等各项制度,全员参与街道组织的每轮组团式大走访,直接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充分发挥反映基层诉求的桥梁纽带作用。
2、整合组织资源,在发挥主体作用上下功夫。全体46名机关干部以科室为单位联系居民区,推行“五个一”联系制度,量化“十个一”行动标准,让机关干部成为收集社情民意的灵敏触角和落实民生政策的有力推手。在迎世博、创文明社区等突击性、全局性工作中,机关干部始终坚持和一线党员并肩作战,获得了高度认可。每名机关干部年均走访百余户群众家庭,每人都撰写了走访心得体会,每人都建立2户例行联系家庭。同时,在“两中心”服务窗口事业干部中开展以“三亮三比三评”为内容的创先争优活动,确保了服务群众岗位责任落实、作风务实、成效扎实。对每年招录的社区工作者,都安排2个月居委实习,打好群众工作的感情基础和方法基础。
3、整合区域资源,在动员社区力量上做文章。加强街道党群部门间的科室联动,充分发挥好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在联系协调社区利益,组织引导服务群众,保障群众权益方面的作用,提升街道党群部门引导社会、动员群众的系统合力;坚持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在20个居民区建立136支2200多人的联系服务群众工作队伍,明确了“带着资源走、盯着人群走、踩着节点走、追着问题走”的方针,又组织了多轮大走访,依靠各级骨干力量,带动社区居民群众,在广泛的走访联系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用好3000名在职报到党员资源,在每个居民区建立联络站和联络委员会,组织在开展认领公益性岗位、结对帮扶、文明创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他们到社区报到后积极发挥作用。
4、整合民间资源,在培育社会组织上求突破。团队党建,和房工作室,志愿者协会。通过中心建设,切实统筹社区志愿活动组织,规范社区志愿者队伍管理,拓展社区志愿服务实践基站,使社区志愿者行为朝着制度化管理、自主化运作、专业化服务和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发展,真正培育社区党员、群众的志愿服务精神。进而在社区形成弘扬传统美德,彰现社会公正,和谐人际关系的良好导向,形成邻里和谐、关心友爱、团结向上的社区发展氛围和道德风尚。鼓励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和社区中活跃的社会组织、群文团队在联系协调社区利益,组织引导服务群众,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等方面的发挥作用,提升街道党群工作社会动员的系统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