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中的知音与伯乐
——上海市园丁奖获得者周利琼老师事迹介绍
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周利琼老师从教十四年来,有九年担任班主任,7年担任年级组长(其中3年兼任班主任),每一次的带班她都全身心投入,“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把握班级学生的特点、找出不足与发展点,运用不同的教育手段,让每个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都有所收获。
1、情感交融,互爱互谅。在周老师看来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亲密家人。许多学生都说,她的笑容是独一无二的标志。在真诚的笑容中、在亲切的话语中,周老师把对学生的爱、关心、期待、理解传递给他们,而学生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愿望、要求、困惑告诉她。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
2、刚柔相济,宽严得宜。对于实验班同学来说,他们是群体中的精英,他们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在中学阶段的教育中应该注重对他们规则意识、责任意识的培养。所以教育中的“刚性”策略是必不可少的。一些实验班同学,特别是一些校级和班级干部有时会出现严于律他,宽于律己的不良情况,做事搞特殊化,不把班级学校的规则放在心上。面对这样的情况,周老师不会纵容。每接一个新班级时,她不急于进行思想教育,而是利用家访、课上及课后的观察来了解每位学生的情况,然后根据班级实际并在学生中听取意见建议后制定班级公约。一旦制度形成,就严格要求学生按校规班规行事,如有违反,无论是普通同学还是班级干部都一视同仁,不但要批评教育还要记录在案,并与学校的评优、综合素质测评挂钩。
3、引领点拨,激发潜能。周老师把有一定领导能力,工作细致认真,具有奉献精神的同学推上舞台,在班级日常管理、主题班会、科技输出、社区服务等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鼓励有文体特长的同学在学校体育月、艺术月、语文月课本剧表演等活动中积极投入。而作为班主任的她不仅会从旁为他们摇旗呐喊,也会在他们需要时提供帮助;而对于班级中那些看似默默无闻,没有特长的同学,她也根据他们的特点,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在班级的各项事务中尽量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其中,体会到工作的乐趣,自我价值的肯定,成功的喜悦。可以说班主任对学生的帮助是能改变学生的性格、甚至一生的,班主任要为学生的成功创造条件,满足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需求。充分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不断拓展学生发展成长的平台,大大拉近了周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理解与信任使她成了学生的“知音”,点拨与激励使她成了学生心中的“伯乐”。
2007学年起,周老师又开始担任年级组长工作,她紧紧围绕学校德育教育主题,结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业情况,本着为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负责的理念,花心思、想办法,用各种形式的活动,如“城市探宝”、“农村探宝”活动,将传统、现代、现实相融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运用知识、质疑反思等品质。并且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体验、思考、感悟,获得成长。比如我围绕校高二年级“挫折磨炼”的传统美德教育主题设计了三个板块的活动:“理论学习”、“他山之玉”、“亲身体验”。其中,理论学习、“走石子路”、调查报告等是以往高二年级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的一贯做法。而周老师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分层的学长座谈、请外校的学长作报告、还结合社会热点观看影片,春季秋季社会考察、普瑞公司参观考察活动等都与“挫折磨难”的教育主题结合起来。活动一环紧扣一怀,层层深人,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间接到直接,围绕教育主题思考、体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鉴于周老师在教育教学中的突出成绩,她获得了“徐汇区育人奖”和“徐汇区园丁奖”、“上海市民办中小学优秀德育工作者”等称号。在刚结束的徐汇区第七届学术节班主任论坛上,周老师又作为区骨干班主任的代表作了题为《教育需要心灵的放飞》的发言。周老师还先后获得第二届“君远杯”民办中小学教师教学大奖赛一等奖;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君远奖一等奖、二等奖;徐汇区“青年岗位能手”称号等荣誉,这些是对她教学工作的极大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