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灵找到归属
——西南位育中学第三期中青年骨干教师研讨班培训记
方洪
2013年3月19日下午三点半,在西南位育中学四楼会议室召开了西南位育中学第三期中青年骨干教师研讨班第二学期的第二次培训。此次会议由陆云庭老师主持,资深年级组长陈异平老师围绕着“氛围建设和沟通艺术”作了题为“在温馨的大家庭中我是谁”的主题报告,与年轻的年级组长和教研组长们交流了宝贵的“为长(zhǎng)”的体验。
结合自身多年担任年级组长的经历,陈异平在谈及如何做好一名年级组长时,旁征博引,以大量生动鲜活的事例,向与会的青年教师阐明了“归属感”的重要作用与重大意义,进而提出培养与树立的必要性。陈老师的讲述不囿于理论,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和身边人的真实事例为依托,加之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与青年教师们交流心得、教授方法,让与会的教师在时时扬起的笑意中、处处泛起的认同里受到了深深的启迪。
报告主要围绕着“归属感”展开。从职业归属感谈到了学校归属感,如果说职业归属感与理想、与责任有关,那么学校归属感可能更多源于情感。陈老师结合自己的入校经历,分析了自己的学校归属感的来源,不仅来自于初始入校时因庄中文老校长的谦和而衍生的对老校长的崇敬与信任,也来自于在建校初期艰苦的环境中与同事建立起来的深厚的姐妹般的情谊,更来自于第一届组建的实验班中学生家长无条件的信赖与支撑。丰厚的情感铸就了强烈的归属意识,这种被别人认可与接纳的真切感受,带来了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落实感,自然也成为了做好“两长”的重要前提。
培养归属感的方法很多,陈异平老师在报告中主要与青年教师分享了其中一种,即“形成认同感”。认同感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内驱力,充分调动工作的热忱,生成工作的幸福感。陈老师尤其以对学校文化“致中和”的认同为例,展现了“认同”的巨大能量。“致中和”不等于“中庸无为”,“中和”的境界达成依然需要积极进取、不甘人后,只是少了你推我搡、有你无我的恶性竞争。在认同感驱动的良好氛围中,很多老师甘为人梯、甘居幕后、甘于寂寞,因而同事之间形成的恰是鼎力扶持、携手相助的“助长”模式,这种“助长”拥有着与“教学相长”相似的共赢效果。良性成长氛围获得了更多的认同感,强烈的认同感又会让这份“中和”的良性因子拥有更为广袤的生长土壤,良性循环不断生成,认同感被不断巩固,归属感被不断强化,温馨的家庭式氛围也就自然而然生成了。
陈老师以自己与身边的部分教师为例,向与会的青年教师呈现了“归属感”的意义及培养“归属感”的方法,会上所举虽为个例,但留给青年教师们的思考却是深长的,无论是年轻的年级组长还是年轻的教研组长,面对的都是年级组或是教研组的大家庭,除了建立起自身强烈的归属感,更要努力调动起组内教师对本组工作开展的认同,唯有如此,组内建设方能呈现出“一盘棋”的整体态势。为了此次发言第一次不太熟练地使用ppt的陈老师,毫无保留地与所有青年教师分享心得、将自己的全部经验娓娓道来毫无保留的陈老师,无疑是在身体力行地诠释着心灵的归属,从而对全体青年教师形成强烈的感召。相信青年教师定能从这场主题报告汲取养分,为自己的心灵寻找归属,觅得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