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德育教育

如何让梦想照进现实?

作者/来源:施海红    发布时间:2012-12-19

如何让梦想照进现实?

——高二(3)班走石子路后的联想与思考

一、案例回放:

每次在高二都会进行“走石子路”的德育主题活动,但是因为班级学生特质的不同,每次走完石子路后的收获与体会多半是不同的,我时有常走常新之感。本学期临近期末,我带领高二(3)班的学生再次走上石子路,其中有个学生的行为引发了我的思考。

他叫小L,平时是许多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对于班级制定的规则常常大而化之,不以为意,尤其在学习上,是班级出了名的缺交、迟交作业专业户,他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老师,你放心、放心,我反正作业肯定会交出来的,但是你知道嘛……所以老师请你放心、放心。”由于他长期我行我素,吊儿郎当,小L一直成为我在班级中最不放心的学生。然而很有意思,这个小L一踏上石子路,他的表情表现出极度地严肃认真,仿佛是在探索某个人生哲学问题。当学生们走完两圈,我们坐下来一同交流体验时,我发现他走在石子路上;当我准备结束这个活动,把班级学生带回学校时,我发现他仍走在石子路上,直到我劝他下来,他才不情愿地终止了这次走石子路的活动。

二、案例分析:

(一)阅读学生,重新认识学生

我在3班学生走石子路前,曾经做过一个简单的问卷调查:

1)你觉得你走石子路的极限是几圈?

2)你打算走几圈?(老师已经告知要求每位同学走2圈)

3)你对这个活动有什么初步认识?

在交上来的问卷调查中,多数学生认为自己的极限是5圈以上,并打算走至少3圈,甚至班级有位学生写出了26圈惊人的数字。其中,小L的极限圈数就是5圈,他打算走的圈数是4圈。小L在走完石子路曾写下这样一段感受:

走了4.75圈,虽不多但也到了说好的圈数。真是珍贵的痛苦,虽然比不上那些身心俱强两位数圈数的牛人,但我敢说自己从未停歇,即使身边空无一人,终点一片虚无。因为这是我想做的事,经历痛苦,也让我相信在能力所及,凭着那还尚且稚嫩的梦想能做到我想做的一切,得到我想要的一切。

不难发现,以小L为代表的3班学生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特质:可能是实验班学生的缘故,他们常常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比较远大,哪怕这个目标超越于他们的能力范围,他们也敢于表达他们的想法。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隔着一条鸿沟。能够像小L那样最终坚持自己想法,完整走完自己预定圈数的3班学生实际上非常少。正如澳大利亚著名作家彼得·希汉在《让梦想照进现实》一书中所写到:这个世界不缺少想法,但缺少懂得如何实现想法的人。或许3班学生恰恰是这样一个有想法但缺乏真正行动力的群体代表。据此,我在班级开展一次“石子路后的思考”的主题班会,在这堂课上,我引发班级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我们3班同学发展的瓶颈在哪里?正如班级一位学生在走完石子路这样反思:

……可能开头我们都会定下惊天动地的目标,但可能一个月之后就会遗忘或迷茫了,只能找借口说那还不是内心真正想要的。这次活动学到的不是疼痛本身,而是坚持。坚持这个东西,只有建立在拥有真正的目标梦想并且必须做到之后才会有。

我想这次“走石子路”活动恰恰反映了3班何以只能成为3班症结所在。或许3班学生在“想到”与“得到”之间,真正应该去作认真思考的是如何去“做到”。在班会临近尾声时,我向班级学生提出三条建议和一些希望:

三个建议——

1、坚持到底

2、突破自我

3、不断反思&微调

一些希望——

1、  对不如意应以积极坚韧的心态去面对

2、  对生活要有始终如一的信念和责任感

3、  安逸与懒惰并非自甘平庸和逃避的理由

4、活着就要以自己的努力实现生命的意义

(二)阅读自己,反思教育观念

然而,在日常的学校教育中,每当教师用苦口婆心的谆谆教诲引导学生直面自己的问题时,他们似乎多半“虚心”接受,但是很难发生本质性的改变(尤其进入高中阶段)。有时,我时常会不理解现在的学生究竟在想些什么。回忆自己在做学生的时候,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常常是和乖学生联系在一起的,听话懂事,遵守一切既定的规则和教育。然而,现在许多学生,尤其是90年代后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他们的价值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们有目标,但缺少理想和信仰、功利欲望心强烈、过分自我和追求个性,既没有形成正确的现代价值观,又没有把优秀的传统价值继承下来,因此许多学生的精神力量是匮乏的、悬空的。因此,像小L一样的学生有目标、有想法,但绝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梦想,而更多是功利化的目标的追求,因此当日常学习中遇到困难与挫折时,他们不喜欢“绕弯路”,只注重结果而不关心学习的过程,而他们身上真正缺乏的正是诸如勤奋、踏实、细致、坚持不懈等优秀的品质与素养。

因为社会的影响,当学生价值观离我们期望他们做到的渐行渐远的时候,当三尺讲台德育教育似乎越来越难真正扣动学生心灵的时候,作为老师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最近阅读教育报刊,有一则题为《英国人如何让孩子亲近大自然?》:

带领孩子亲近大自然,是许多英国家长和教师热衷的活动。英国人普遍有个有趣的共识:热爱大自然的人,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下面且看英国成年人是通过那些具体办法来引导孩子与大自然亲近的——

常去山间水边度假。生活在大都市里的孩子,满耳听到的是噪音,满眼看到的是光怪陆离的色彩,更不用说吸入肺叶的都是有毒的工业或交通废气了。于是家长们便纷纷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去山间水边走走,让孩子们亲眼观察田野是如何向人类提供粮食、蔬菜和水果的,森林是如何向人类奉献木材和更为宝贵的新鲜空气的,江河湖泊是如何向人类供应水源以及鱼虾等水产的,大山是如何向人类敞开自己的怀抱呈献上无价的矿藏。由此,孩子们不仅会学到许多书本里和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一种对大自然的巨大感恩之情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油然而生。

少买玩具多买仪器。在今日英国,安装在房顶上的天文望远镜比比皆是,为的是方便孩子探索星空,并由此让孩子在小小年纪就对浩大繁复的宇宙的构成和来源作深刻的思考。

……

读完这则新闻,我豁然开朗,对之前自己教育中的困惑有了新的思考。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将人培养成工具,而是如何通过教育完善并实现自我价值。反思自己乃至当下我们许多的教育行为是否本身就是默许甚至是迎合了社会中部分不良的风气呢?对于孩子的教育最关键的是“心”的教育。要引导学生感受、认同一些积极的、正面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光用口头教育的方式仍然是苍白的,因为学生这个特定年龄叛逆心理会消解掉许多你的用心付出。就像我在前面提到的学生小L,他的表现就很有意思:“走石子路”和高中学习都不是轻松简单的事情,然而在平时学校中,表现一向偷懒怠惰、做事大打折扣的小L在此次“走石子路”活动中却表现如此积极投入,做事坚持到底。同一个人,对待事情的态度却截然不同。我想这是因为对于颇有想法的小L而言,这种体验式的活动带来了更为丰富的个体的体验、感悟甚至是思考的空间,而这是我们日常课堂教育所缺乏的。虽然小L只是个别学生案例,但是其却使我认识到中学教育不能仅仅再以苦口婆心地教育去扣动学生的心灵,或许快节奏的社会让我们很多时候身不由己,寻求教育结果的速成,但是越来越多的见闻让我明白,如果要好好做教育,我们必须沉下心来仔细琢磨一下教育真正应该做的事情,哪怕当下的环境真的已经变得很浮躁、很功利。

《心术》主人公霍思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有两把刀,一把用来拯救病人的生命,一把用来剖析自我的心灵。同样,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也时常在反思:第一、我如何因材施教,教育好学生;第二、我如何修炼自身,提升教育素养。一段石子路已经走完了,但是留给我的思考还有很多很多。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在当下日渐快节奏、功利化的社会环境中,放慢自己的脚步,关注每个教育的环节,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呢?我想,我还在路上……


学校简介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 上海西南位育中学 电邮:xnwy_xiaoban@163.com 
您今天是第位登录本站用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