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四堂主题班会课创立的班训
薛 垣
本学年担任高二2班班主任,班训并未一下子就创立,而是经过四堂主题班会课,慢慢由学生自我实践之后而形成的。
一 理性
高二伊始,班级就发生了一件事:对饭费上涨的不满。由于物价上涨,学生的饭费也跟着上涨,这本属正常之事,但在沟通层面学生和学校之间出现了一些脱节的现象,导致信息传递不完整引起学生误会。当时班级里一部分同学对此事是比较有情绪的,甚至在一封所谓的“质问信”上签字。此事后来得到了学校的妥当处理。我就借着这件事,上了一堂主题班会课,结合当时暑假里的热点——“7·13动车事件”,讲了“理性”的重要性。起初,有些学生认为“理性”是老师用来打压学生情绪的说辞。我通过列举“7·13动车事件”中看似维权实则缺乏对事情理性认识,最后反而导致事态越发混乱的现象予以引导,得出结论:理性并非畏首畏尾,而是凡事慎重全面的了解之后所作的客观公正的评价。今天学生看到的只是学校没有和他们商量就把涨价的事告知他们,觉得权益受到侵害。但是一件事的背后一定有各种原因,要了解清楚原因之后再来采取对策,或沟通,或建议,而不是一味地“群情激奋”。“理性”正是一个人迈向成熟,成为成年人的必需素养,也是最基本的行为准则。课后,尽管仍有学生从情感上无法一下子接受“理性”观点,但至少情绪不那么激动了,逐渐开始多思考起来。
二 拔尖
时间来到上半学期的期中考试过后,2班的成绩还算可以,但高分不多,年级最高分往往不在2班,反而3班4班甚至5班6班会出现一些单科年级最高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班级里很多学生认为自己是2班学生,基础好,再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所以成绩能够过得去就行了。平时上课、笔记、作业、订正等工作都不仔仔细细一丝不苟地完成,甚至有抄作业的现象。这是明显的学习动力不足。于是,我以“给自己一个拔尖的理由”为题,上了一堂期中考试质量分析主题班会。班会上我先用数据说话,比较了各单科的成绩,让学生发现他们不如别人的地方,找出差距,进而提出“给自己一个拔尖的理由”。诸如“要努力学习”这样的语言是非常苍白的,而且不可能每一个学生都认同。提出这样一个命题,让他们自己给自己加压,思考“我努力往前的意义是什么”,每个人的结论会不一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不要躺在“2班”的光环上高枕无忧。这看起来是针对学习成绩的呼吁,但做其他事也是如此。拥有一个好的资本或者说底子,是优势,但是如果让这优势成为倚仗的对象或不努力做到最好的借口,那还不如不要这优势。在课后的日子里,2班渐渐在某些科目上有了较为拔尖的成绩,在各项竞赛中也纷纷有学生获奖,我的感觉是,经常要在班级里发奖状和奖品。
三 慎独
寒假结束,进入高二后半段的学习,也是为高三作准备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非常重要,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最后阶段。我发现,班级的学习氛围很“热闹”,这种“热闹”不是吵闹,而是讨论题目,学生之间很喜欢边讨论题目边做作业,尤其是在自修课上。这样做一则浪费时间,二则不利于独立思考,三则不利于形成良好的静心求学的氛围。因此,在开学伊始,我就以“慎独”为主题,呼吁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课上,我先对“慎独”一词作了界定。学生对这个词并不陌生,但是我要讲的和一般意义上的理解不同。我所说的“慎独”是指:
1当一段时间出现在面前,这段时间是由自己全权支配,没有其他任何人(特别是老师)占用的情况下,如何很好地控制自己独立学习,而不是到处找人讨论。
2当一段“意外时间”出现在面前(如下雨不出操而多出的二十多分钟时间,周练结束之后放学之前的十几分钟时间,回到家后吃晚饭前的这段时间等等)的时候,能否好好地利用它,而不是当做休息时间让它溜过。
如果能把这些零敲散打的时间都充分利用好,而且是自己自主独立学习的,将会有积少成多的效果。因为高二下这个阶段在校内不太可能有整块整块的时间用来做作业、自修之类,能抓的就是这些“小时间”。课后,我发现有的学生真的这样做了,教室里逐渐少了说话的声音,更多的是学生自己复习学习的身影。
四 包容
时值上海城市价值取向宣传之际,学校很有前瞻性,组织学生学习这些价值取向,年级组层面也号召各班开展这种学习的主题班会。我选择了“包容”。事出有因,我发现学生身上存在两个现象:
1对于别人使用自己的东西、占用自己的时间等事,显得很大度,很“包容”;但是一旦遇到和自己的观念相左的意见,则不愿接受,甚至排斥。
2进入高二下,大家都在努力前进。有很多学生在不断地尝试各种“高效”的手段来提高成绩,然而往往事与愿违,有些方法初次尝试并不成功,有的学生就会立马放弃这种方法去寻求“更好”的方法。
针对这种情况,我建议学生要包容。包容分两块,一块是包容别人,一块是包容自己。包容别人的版块,我让学生比较了人我的关系,严于待人严于律己是苛刻,严于待人宽于律己是自私,宽于待人严于律己可以称为包容,宽于待人宽于律己是否也是包容?学生说不是,那是放纵。学生对于别人使用自己的东西、占用自己的时间等事表现出的只是不计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包容,一旦出现和自己的观念相左的意见,就不能包容地去看待问题和对待他人,因此,要做到真正的包容并不容易。包容自己就更不容易,尤其是包容自己的错误,一种方法行不通就立马企图换一种,这不是良好的包容心态,一种方法失败了,积极寻求失败的原因,改进一些不足,下次继续尝试这种方法,一定会有改观,而不是盲目地否定,盲目地寻找,到最后恰恰是没有找到任何一种有效的方法。
因此,做到包容不简单,不仅需要胸怀,也需要思考和分析。
至此,通过上下半学期四堂班会课,把班训的四个关键词梳理清楚了:理性、拔尖、慎独、包容。我把它们调换一下位置,理性是指导思想,包容是为人心态,慎独是具体方法,拔尖是目的。由此,班训应运而生。
用这样的方式来确立班训,目的是为了不让班训变成贴在后面墙上渐渐变色却没有深入学生心里的一纸空文。四个关键词,也是我对这个班的四个要求,每做到一点,学生就能有所提升,走小步,不停步,在一边实践一边体验的过程中总结出班训,班训诞生之日,也是学生真切做到这些要求之时。这就是这一年班训诞生的独特方式给我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