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午后,美丽的邂逅
王箫晴
在一个冬日温暖晴朗的午后,初三年级的同学们忙里偷“闲”去听一次讲座。主讲人是谁?讲的主题是什么?小小的神秘使得学业日益繁重的同学心中再也“矜持”不住,窃窃私语起来……
等到大家满怀期待地走进阶梯教室,屏幕上映出的“动力定律”“惯性定律”和讲桌边安静倚靠的双拐,引起同学们一片哗然。气氛瞬间被煽动起来,可那位温柔和蔼的陈韵如老师丝毫不介意,始终带着阳光般的微笑,明丽、可亲。渐渐地,教室安静了下来,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听听这位美丽的老师美丽的声音和精彩的演讲了。陈老师便娓娓道来,说说她在这个年纪时的心理和生活,此时大多数同学得知这个演讲的内容竟是这样贴合自己的内心世界,更饶有兴致,于是,陈老师便切入主题——如何平衡学习和生活。出乎意料的是,平衡的方法原来是“动力、快乐和惯性定律”。同学们不禁笑了,已经接触了一年物理学习,觉得这个比喻既浅显又巧妙有趣。她便叙述起自己的故事,这令我们悲伤,惋惜,不忍去想象像她这样花样年华的青年教师因病致残,退离心爱的讲台是种多么痛苦绝望的打击!可她却依旧浅笑着,似乎眼泪不属于这双眼睛。敬佩之余,不禁有些纳闷,她是如何走出磨难的?她就道出谜底:尽管身处困境,只要有想摆脱的决心,只要有这种“动力”,就会迎来崭新的未来。不少同学豁然开朗,点头的,交谈的,会心一笑的......是啊!只是有学业压力并没有什么真正的逆境,冲破难题关卡,胜利不就属于同学们吗?她又继续与大家分享她特殊的故事:从迷茫到用半年时间就考出了财会证书;从厌恶自己到重新找到目标,兼职做了翻译家,夺得朗诵二等奖,无数积极的转变让她,同时也让同学们懂得了乐观——快乐定律的重要性。不错的,无论成绩好坏,才能多少,只要快乐,就永远有着生活的希望,而希望不也是生命中最为必要的吗?接下去便是惯性定律,顾名思义,成功,需好的习惯,坚持到底地培养,才能收获;成功,也需锲而不舍地追求,坚持到底地努力,才能达到目标。言简意赅,又发人深思。
不知不觉中,同学们的耳畔响起了陈老师期待的结束语。唉!意犹未尽!这两代人心灵的沟通,让同学们陶醉着,思考着。老师拿来麦克风,随机让大家谈谈自己的体会,虽说同学们表面很害羞,可流利的表达、真切的感激、深刻的反省,分明显示着大家的成长。
“谢谢您,您的微笑总给我们一种温暖和乐观,深深感染了我!”
“您让我明白动力、快乐、惯性在生活中时多么重要!”
“老师,我敬佩您!”深深鞠了一躬……
这一鞠躬,代表的是全体初三同学。这次不平凡的沟通,又怎能用寥寥数字概括?惟有这份谆谆教导,足以伴我们成长。谢谢您,陈韵如老师。感谢这美丽的校园,能让大家在初三这一关键时刻,得到一次心灵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