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历史,触摸心灵
——浅谈党史知识的语文学科渗透
【摘要】学生对于党史知识的了解和熟悉,需要教师在日常学科教学中的引导和渗透。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的学科,能够帮助学生解读人物处于特殊历史时期真实的内心世界。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党史知识,就是引导学生关注那些创造历史的人物真实的生命状态。
【关键词】党史知识 语文学科渗透 人文性 生命状态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一句每位学生都耳熟能详的话语,然而对于党史知识,真正能够了解,并深刻体会这句话含义的,却寥寥无几。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党史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了解历史、铭记历史责无旁贷。学生对于党史的一点了解大多来自于历史课本,虽说有大量的史料和详尽的数字,但学生从历史课本上看到的往往只是宏观的事件,不能真正感受到历史人物以及处于那种特殊时期的人们真正的内心世界。语文学科的特点之一在其人文性,关注生命的个体,走入人物的心灵,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党史知识,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到那些创造历史的人真实的生命状态。
一、 诗言志: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有“诗言志”一说。《毛诗序》中提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也就是说,诗是抒发人们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外在体现。在语文课本中,不乏一些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诗歌,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走入诗人的内心。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著名的诗词,选入九年级的语文课本。这首诗短短的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饱含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学习《七律·长征》一诗,首先对所谓“战胜了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能够直观的了解。诗中,作者用简练的语言将一路的艰难险阻一一数来:“五岭”指的是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五岭,绵延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之间;“乌蒙”指乌蒙山绵延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的河流;“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的泸定桥,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
《梅岭三章》是陈毅同志的作品。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通过这首诗的背景可以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胜利的途中充满了曲折和艰险。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坚持斗争的红24师和地方武装共16328人,遭到敌人残酷围剿,大部损失。瞿秋白和刘伯坚被俘后遇害。突围出来的少数部队会同地方武装和敌人打起了游击,项英、陈毅经过转战,于1935年2月来到了位于赣南的油山地区和梅岭,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被困梅山,自料难免牺牲的情况下写成的一组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一个人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所表现出的内心是最为真实的。那么陈毅同志在生死存亡关头惦念的是什么呢?“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即使化作鬼魂,也要在九泉之下带领雄兵十万,将反动的统治者彻底埋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视死如归,鼓励同志们继续为中国的解放而奋斗;“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对于自己为革命而牺牲毫不后悔,为了革命的胜利,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在陈毅光辉的一生中,有20多年的时间是在铁马金戈的枪林弹雨中度过的,而赣南的三年游击战,正如陈毅自己说的那样,“是我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梅岭三章》可以说是反映这一历史阶段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杰作,也是学生了解这一段历史和革命者内心的良好素材。
二、 品英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中,“牺牲”是不可绕过的一个词汇,每一次起义,每一场战争,无论胜利与否,不可避免的都会有大量革命志士的牺牲,有的,甚至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任何的记号。而这些无名英雄,却出现在我们的语文书中,作家将这些人塑造成了一个英雄的群体,创作进了小说,让我们的学生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仍旧能够感受到他们英勇的形象。
王愿坚的《七根火柴》是初中课本中的经典课文,它之所以经典不仅仅在于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更在于对于人物精心的细节描写,以及贯穿其中的一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信念。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名在长征中受伤的无名战士,在风雨中奄奄一息,当偶遇的战友卢进勇要喂他食物时,他却推开给他送到唇边的青稞面,拒绝卢进勇扶他前行,用尽力气掏出珍藏的党证和七根火柴,郑重嘱托卢进勇转交给部队,将生的希望留给战友。寥寥几笔,无名战士的形象赫然而立,其精神品格突现出灿烂的光彩。在描写无名战士的过程中,作者舍弃了许多次要场面,紧紧抓住他向战友转交火柴的一瞬,抓住人物震撼人心的一连串语言和动作,抓住无名战士如何对待火柴的态度。指导学生品读这些细致的描写,感受人物整个内心世界的崇高与美。小说最后,又以卢进勇郑重地转交无名战士保存下的火柴,“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篝火烧起来了”结束,更是衬托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火柴的非凡意义,象征着革命的火种代代相传。作者王愿坚谈及《七根火柴》的创作时说:“它是从我的见闻和感受里来的。在战争中,我多次看见过这样一个战士的手啊。握着枪的,攥着担架杆的,拉着战友的,抚摸在同志额角上的……如今,我已经不能确切地说出,在我握着笔写《七根火柴》的时候,到底是想起了记忆中的哪一件事、哪一只手。但是,在这短短的两千字里,确实凝结了我在战争中直接获得的生活体验:关于人,关于人的手和心灵,关于战争中人和人的关系,以及战士的忠诚。就连一个细节、一点感受、一星思绪,也得从真切体验里得到。”小说虽然是艺术创作的产物,却是作者真实体验的再现,它所表现出的“人”和“人的心灵”是真实的,是中国革命史中无数英雄的缩影。
同样令学生感动的还有李本琛的《丰碑》。在冰天雪地里,前进着一支装备很差的红军队伍,连将军都将自己的马让给了受伤的战士。前面,冻死了一个衣着单薄的老战士,当将军盛怒要处罚军需处长时,却惊愕地发现,这个人就是军需处长。作者用描述性的语言讲故事娓娓道来,从外貌、神态和衣着三个方面,刻画了一个冻僵了的红军老战士的形象:“好似一尊塑像”、“衣着单薄破旧”,其神态“十分镇静”、“十分安详”。接着在描写将军见了这位冻僵老战士之后的情感变化过程中,侧面介绍了“他就是军需处长”。通篇,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都没有明说出来,而是蕴含在叙述和描写的语言文字之中。在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通过品读人物神态、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当将军了解了真实情况后,在他眼中,这位军需处长由“一名冻死的红军战士”在风雪中“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可指导学生对于词语感情色彩的理解:“晶莹”,光亮透明的意思。“丰碑”,高大的碑,比喻不朽的功绩。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确实像一座晶莹的碑。更重要的是,军需处长那一心为公、毫不利己精神是不朽的,他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中的一座丰碑。正因为有了无数如同军需处长这样的同志,我们党才会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正如文章结尾所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三、 诉衷肠: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在教授红色经典课文的时,有学生提出过质疑:很多文学作品或者影视剧中所表现出的革命者的形象似乎过于刚毅了,在为革命事业牺牲时就那么地义无反顾?就没有对生命的一丝留恋,对父母妻儿的一点体恤吗?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英雄首先是人,有着人的一切本性和弱点,有七情六欲,有儿女情长,而英雄之所以为英雄,就在于为了人类伟大的事业,能够在关键时刻割舍一己之情。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走近革命志士,真正了解党史。
1911年4月,广州起义,一夜之间,一百多条年轻的生命化为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一块冰冷的墓碑。根据史料记载,这些革命党人大多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大好的前程,为什么这样的人会投身于一场实力悬殊,胜负显而易见的起义呢?不是白白送死吗?不少学生在学习历史后对于这一点都无法理解。在这些烈士中,有一个形象因为一封给妻子的绝笔信而更加鲜活了起来,那就是林觉民和他的《与妻书》。林觉民在牺牲时年仅二十五岁,他既是一个有着崇高理想的革命家,也是一个血肉之躯的普通人,在广州起义前夕,他留给妻子陈意映的绝笔书,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以及对妻子的绵绵深情,更是阐释了自己选择牺牲的原因。“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这篇被选入高中课本中的文言文感动了无数莘莘学子。林觉民在信中反复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挚爱,对生活的热爱,他并没有将救国救民的大爱和爱妻怜子的小爱对立起来,而是把家事与国事、天伦情和报国义统一起来。“吾至爱汝”却又不得不“舍汝不顾”;“诚愿相守以死”而决然“勇于就死”,在众多不可解又不得不解的情感纠葛中,表现出了内心最为真实的一面,舍弃温暖的小家,是为了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大家。革命者岂非无情?只是他们是旧中国最早的觉醒者,为了叩开这黑暗的铁屋子,注定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来唤醒民众,也注定要牺牲小爱成就大爱。
让学生了解历史,首先要让他们了解创造历史的人,触摸到这些人真实的内心。语文学科有着独特的学科优势,其魅力在于利用文字能够解读还原真实的历史,解读人物的心灵。在语文学科中渗入党史知识,可以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更详细更生动地走近人物,走进历史。因而我们教师在备这些红色经典课文时应有目的地设计自己的教学环节和思路,在指导学生品读语言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内心体验和博大情怀,还原真实的人物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由衷的爱党爱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