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2025学年师资招聘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德育教育

“优等生”心理偏差原因分析及对策

作者/来源:刘敏利    发布时间:2012-06-27

“优等生”心理偏差原因分析及对策

刘敏利

一个真正的“优等生”应该不仅成绩优异而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既包括智力因素,也包括非智力因素。只有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才能促使一个人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但有数据显示,目前约18%的“优等生”在不同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偏差。其中,出现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占总体的6.3%。前段时间一个尖子生得的报导就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也引发了我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一名“尖子生”彬彬升上高中后因为进入重点班后压力加大,心理问题随之爆发,经常出现不安、紧张、焦虑,或者是消极的情绪,甚至出现包括头痛、出冷汗、肚子痛等一系列查不出病因的病。本学期我正好任教大家心目中的“优等生”班级。仔细回想本学期他们的各方面表现,这些“优等生” 看似个个遵守校规校纪、课堂活跃、学习主动、成绩突出,其实也存在着像彬彬一样的自卑、焦虑、烦躁等一系列心理偏差,甚至还在教室里发生过几次冲突和情绪爆发。看来关于“优等生”的心理偏差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一.“优等生”心理偏差的原因分析

1. 学习动机的偏差导致挫败感增加

很多“优等生”努力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考上好的大学,让自己日后的生活更舒服些。著名学者钱理群曾一针见血的指出应试教育的实质便是急功近利。这样就难免使一些“优等生”的学习目标带上了急功近利的倾向,其学习动机出现严重扭曲。尤其对于这些“优等生”来说与其说是对学习感兴趣,还不如说是对成绩本身感兴趣。他们追求成就主要是为了他人或外在的赞赏,如父母、老师、名声、奖励等。只要成绩优异,就可以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可和表扬。而一旦这些外界的刺激不能满足的话,他们很容易会产生学习上的消极情绪和挫败感,从而产生心理偏差。

 2. 过度的“自尊心”造成长期压抑

高中阶段的“优等生”随着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和周围期望值的不断提高,肩挑重担步履维艰感陡然上升。而优等生出于自尊心的保护,产生自傲、争强的心理,不愿意把自己的心理坦白出来,更不大愿意主动地寻求他人的帮助。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心理不适应,甚至形成心理问题。按照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当环境赋予某个人特殊意义的时候,这个人就必须按照这个方向努力,并按照这种要求压抑自己的个性,约束自己的行为,服从环境的安排。因为正常情绪不能及时表现和宣泄,“优等生”们极易出现烦躁、焦虑和自我否定等不良情绪。

 3. 长期的优越感产生虚荣心理

 在学校里“优等生”经常得到老师们的过分信任和偏爱,许多荣誉总与他们有缘,在学生群体中享有较高的威信。这会致使他们产生一种优越感,甚至有点飘飘然。但同时由于他们的心理尚未成熟,往往不能正确估价自己,有时会打肿脸充胖子盲目自信,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这样在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上就会产生片面性,特别是当外界评价超过自己的实际时,就会形成虚荣心理。有些学生心里总想着:我是尖子班的学生,哪怕在班里倒数,也比其它班的尖子优秀。而一旦老师或同学指出其不足或错误,又表现得非常敏感,不是虚心改正,而是固执已见。也就是说一些家长老师眼中的“优等生”实际上是智力因素较优、非智力因素相对较差。较差的非智力因素制约了智力因素的发展,束缚了学生的长期发展。

二.“优等生”心理偏差问题的对策

由于各种原因,“优等生”极易出现心理偏差。我们也应想方设法针对他们的心理问题对症下药,创造各种条件,帮助他们及时摆脱不良情绪和消极心理。

1. 重视“无用”知识的日常积累和引导。

由于学习动机的偏差“优等生”普遍存在重课内、轻课外,重学习、轻爱好,重成绩、轻活动等问题。由于学习压力,很多人压制了自己学习以外的爱好特长。可以说语数外精通,琴棋书画不会;理化政擅长,篮球乒乓不碰。在家,父母为不耽误学习,不让他们干家务。可以说对他们有用的东西兴趣盎然,对他们认为无意义的便漠然视之甚至不屑一顾。因为他们是成绩上的优生而忽视他们身上的其他问题。我们班级的小Y就是这样一位同学。他对语数外理化等学科非常重视,上课专心听讲,作业认真细致,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深得各位任课老师的喜欢。但小Y有一个毛病,就是对政史地等“副科”马虎应付,不愿意花时间去认真学习,还在班级里一直宣扬这些非考试科目的“无用论”。有一次他还因为在政治课上做物理作业而与老师发生口角。由于他的任性和固执,上学期期末尽管其他科目都成绩突出但因为历史和政治都差点不及格,所以总分不甚理想,与本因属于自己的奖学金失之交臂,后悔不已。小Y对自己的平时的考试成绩分分必究,成绩的起落也经常导致小Y情绪的不稳定。小Y的问题反映了“优等生”中普遍存在的过分重视“有用知识”而导致的心理不稳定。

针对这一问题,老师应不断强调“无用”东西的重要性。引导他们改变观念,不能根据“现实利益”来甄别与取舍什么有用,什么没用;做什么有意义,什么无意义。让他们学会拓展自己的视野,通过不同的体验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体验生活;学习看不同的风景,吸取不同的养分和观点,做各种自己想做的事情。其实那些看似无用无意义的东西,比如一本闲书,一趟旅行,一次关于课本外知识的讲座,一场有关社会问题的辩论等等,这些看似暂时“无用”的东西,有可能就是享用不尽的财富,是通向生活的桥梁,是他们生命成长的奠基。记得一则关于惠子和庄子的故事感触颇多。惠子对庄子的“道”不屑一顾,曾经对庄子说:“你的观点听起来好听,但没有用处。”庄子说:“只有懂得什么是没有用处的人,你才能跟他谈有用的东西。大地既广又大,而人所用的只是脚能踩踏的一小块罢了。既然如此,其余的全部挖掉,一直挖到黄泉,那剩下的这块地对人来说还有用吗?”惠子说:“如果旁边没用的地方都挖空了,只剩下脚下站立的那么一小块,寸步难行,那这块地也就没用了。”在当下崇尚功利的时代,坚守这些“无用的东西”放弃一些“有用的东西”更需要勇气。我们切不可坚守一块现实的“立足之地”,而“挖空”这些目前不需要的地方。优等生们也只有坚持“无用”东西的不断积累,才能拥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开阔的人生视野和宽广的胸怀,从而以从容的心态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

2. 适时减压,正确认识自己,合理定位。

由于大家成绩普遍较好,“优等生”们经常感到竞争压力过大,对自己要求也过高。又因为争强好胜,不轻易表露自己的不良情绪,不愿承认自己的不足。长期以往很容易造成冷傲孤僻,出现挫败也极易产生失衡心理。班级的小R是大家公认的好学生,班干部。每天作业一丝不苟,很少出错,平时测验一直很好,是各位老师心目中的A等生,她也一直在周记中表示一定要在高中阶段的第一次考试中考出好成绩,证明自己。但没想到期中考试她却严重失误,各科均在平均分之下。成绩公布后,她主动到办公室找我。一看到我就两眼泪汪汪地说:“老师,我没救了,带我去看心理医生吧。”她的话吓了我一跳。听她慢慢聊完之后才知道,小R初中阶段基础并不是很好,进入高中以来,作为“优等生”班的班干部压力很大。为了在班级中成绩领先,她对自己要求很高,每天作业都独立完成,有问题花再长的时间也要自己解出。为了保证每天作业的正确率,每科作业做完后她都反复检查,确保没问题了才开始做下一门功课。因此她每天晚上都要到一两点钟才休息,白天还要强打着精神上课,为的就是在期中考试中证明自己。半学期以来她每天压力重重,疲惫不堪,没想到期中考试却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她都要崩溃了。

为了给小R疏导,我首先用心理咨询中的“一般化”技术消除小R认为自己的问题是独特的自己是最不幸的这样的想法,就是让她觉得自己的问题别人也有,并非特别,从而消除她对其问题的恐惧感。然后我再帮她分析其中的原因,鼓励她摆正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自己给自己施加过重压力,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目标,以轻松自然的心态来应对每一次挑战。经过了解我发现小R的问题在我们这个“优等生”班级中是普遍存在的。在强手如林的环境中由于过度的“自尊心”,学生们都想争做第一。对自己过分强求,而感到压力过大,经常因为平时测验的挫败而感到恐慌。因此在期中考试的总结班会中我没有刻意强调成绩和名次,而是来了一次集体的心理按摩。先请班级里两位考得不错又是“乐天派”的同学介绍自己平时的减压办法;然后亲自带头请大家来一次集体宣泄,大胆讲出开学以来经历过的心理煎熬,来释放压力。很多同学都讲得热泪盈眶。经过这次倾诉,很多同学心理上都轻松了很多。在此基础上,我再要求他们每人写一份期中小结,客观分析前半学期情况并根据自身的情况定下合理的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

3. 巧妙利用挫折,正视自我,提高非智力因素。

针对“优等生”经常出现的虚荣和自我膨胀,老师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创造情境,使他们感受挫折,培养他们的抗挫能力,并在挫折中正确评价自己,正视自己的缺点。同时又要通过挫折的磨练使他们具有顽强的意志品质,遇到困难不退缩的勇气。要给他们制造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让他们去面对,教育他们正视挫折,勇敢面对。

入学以来几次考试的遥遥领先让班级同学的优越感越来越强,在平时的言辞中也经常流露出对别的班级的不屑,甚至引起了年级里其他同学的不满。带着这样的自满情绪,我们来到了东方绿舟进行军政训练。本以为在学校里成绩领先在这里一定能继续独占鳌头,结果没想到不仅寝室卫生还是汇报演出的优胜奖都被其他班级拿走。还有一个男生寝室差点得了年级最后一名。面对这样的挫败,全班同学都傻眼了,再也没有了平日的洋洋得意。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的时机来了。在军训总结中我首先让大家对这次军训表现进行自我小结并谈谈个人的感受,很多同学都提到了没有拿到优胜的遗憾和惭愧。看到他们有反思和改进的愿望了,我让大家先自我反思,然后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从态度、能力、行为、情绪等各个方面剖析本次失利的原因。经过引导,很多同学都提到过于自信,思想上不够重视,行为上出现散漫等原因。最后再引导他们勇敢面对本次挫折并提出进行调整的计划和方案。经过这次生动的挫折教育,这些“优等生”获得了一次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的机会,在心智上收获了成长,心理偏差也达到了及时的纠正。

总之,对优等群体中的学生,作为班主任要避免受光环效应的影响,细心观察,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偏差,并及时引导。在帮助他们增长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强人格健全教育,使这些学生真正成为德才兼备,智力与非智力都出色的名副其实的优等生。


学校简介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 上海西南位育中学 电邮:xnwy_xiaoban@163.com 
您今天是第位登录本站用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