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情唤醒“电子毒瘾”患者
曹永娥
2011年10月5号晚11点,班级学生小J的家长来电,说小J于上午8点离家,至今未回,请我帮忙联系班级中与他要好的同学,看是否知道消息。我联系了班级中的每一位男生,问他们今天在做什么,作业完成了吗?有去拜访过自己的长辈吗?若没有最好明天去。我之所以这样问,是有两个目的:一、因为9月刚接新的班级,我还不了解小J的个性及详尽的家庭状况,不明确这次他离家的原因,不想引起不良影响。因为无论是谁,要面子是第一位的。二、对于没有出过家门的学生,自然不必再多问,但冒然的电话,会令学生感觉奇怪,因此有必要做其他方面的关心。事实上,在以后的与家长交流中获知,那次我建议孩子去拜访长辈的建议深得家长感激。
当晚12点,小J仍未回家,但他爸爸在网上发现了他正在打游戏。了解到之前也有这样的夜不归宿,而第二天才回家的经历,我悬着的心稍微有些放松了。果然,6号中午,小J回家了。
从小J父母处了解到,三年前,小J妈妈患癌症,住院治疗,一家人忙于照顾病人,对小J关心很少,而小学里成绩不错的小J,升入我校后成绩不理想,又缺乏周围人的关心,就迷恋上了玩游戏,慢慢就上了瘾。升入初三,小J曾下决心戒掉游戏,用心学习,可开学不久的几次考试都不及格对他的打击很大,国庆长假,面对各科的众多作业,厌学情绪又来了,又向家长提出玩游戏,没得到允许,就干脆离家了。据小J爸爸反应,小J的游戏瘾很重,当他提出要玩游戏而得不到满足时,他会失去理智,摔东西、大叫大嚷甚至离家出走,在他妈妈住院治疗的三年中,家长实在没有精力与他斗争,就放纵了他,眼见就要中考了,家长真是急得不得了。不过老师,小J在家会无理取闹,但在学校他很要面子,老师求你不要揭穿他。
可怜天下父母心。我可以想象小J在家里的形象,因为十几年的教学中,这样的“电子毒瘾”患者没少碰到。2008届的学生小周,游戏瘾发作时,将阻止他玩游戏的爸爸一脚踢断两根肋骨,住院三个月才恢复;2005届的学生小钱,为了玩游戏经常偷同学的零用钱、交通卡、手机换钱打游戏。而新闻中也时常有这样的报道,因获取钱玩游戏杀死自己亲人,最恶劣的当属南京的一对小夫妻,只顾玩游戏居然将自己不满一周岁的孩子活活饿死。
小J和其他青少年有同样陷在“电子毒瘾”中而不能自拔的原因。一、游戏里的许多内容像鸦片一样能刺激人的中枢神经极度兴奋,使他们忘却了平时的诸多烦恼----考试的负担、升学的压力、欠缺的家庭温暖、同伴的认可、老师的批评等。二、许多游戏软件都有意设置某些关口、环节,设定某些量化的评定标准和目标,如积分、进级等,而这些对充满探奇欲、征服欲的青少年来说,就更具诱惑力。一些在学习上失意的青少年,为了证明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不同寻常,他们也就沿着游戏机软件设定的迷宫上了路。一旦征服了几道关口、环节,获得高积分,就获得了平时得不到的成就感,征服欲则愈发高涨;一旦某些关口、环节不能被征服,好胜心、自尊心受刺激,探险欲、征服欲,引发他们的下一次行动。由于大脑中枢神经反复被刺激,加上意志力薄弱,迷上游戏,欲罢不能。
找到了原因,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挽救小J,一学期来效果不错。尽管今天的小J仍然还在玩,但已经不是瘾君子啦。期中考试小J数学只有76,而期末考试数学考了140分,这样的转变既鼓励了小J自己,也挽救了原本阴云密布的家庭。
一、主题班会,唤起全班同学共鸣
为了让小J和班级其他几个也经常玩游戏的同学,了解游戏的危害性,我在班级里开了一次主讲班会。班会分了三个版块。
第一版块,我给他们讲了自己曾经经历的两个学生的案例,也加入了小J和其他几位同学的表现,为了让他们感受故事的真实性,以引起共鸣。当然为了照顾这几位同学的面子,赢得他们的信任为进一步工作开展获得可能,我把班级同学的表现,艺术化为我以前教过的学生。同学们对我讲的故事反响强烈,他们自发地对这些不良表现做出了谴责。
第二版块,利用教师里多媒体帮助,我在教室里进行了现场百度搜索,关键词是“游戏猝死”,当学生们看到成百上千的因玩游戏造成的猝死时,学生的心灵有了更大的震撼!教室里议论纷纷。当搜出南京的一对小夫妻因玩游戏将自己孩子饿死时,几位女生简直愤怒了,她们自发的开始警告班级中几位经常玩游戏的同学,你们以后不要再玩了!于是我引导学生展开了游戏为什么会上瘾?上瘾为什么会失去人性?如果自己的同学也玩游戏,我们应该如何帮助他们?经过讨论,达成了一致,应该互相监督,尽量不玩,学校里千万不能讨论游戏。
第三版块,我给学生介绍了流入中国市场的游戏软件的来源,以及美国、日本和韩国对青少年玩游戏的严格控制情况,激发民族责任感。最后引用了阿里巴巴的总裁马云的话结束了班会:在时间最不值钱的国家,游戏是最畅销的,美国、日本、韩国的游戏做出来是为了出口的,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宝贵的,玩游戏成瘾就是自我贬值,偶然用来调节下精神才是可取的。这节班会对那些经常玩游戏的同学触动很大,有的同学主动来找我交流,自己也玩游戏,但不知道危害会那么大,以后要少玩。
二、 及时鼓励,重拾久违的自信心。
由于失落、没有成就感是青少年,导致他们去虚拟世界寻找快乐!因而帮
他们找回信心很重要。小J虽迷恋游戏成绩不好,但人比较聪明,课堂上,有时也会有出色表现,于是抓住机会不吝表扬。“某某同学还是有一些小聪明”成了我的口头禅。作业批改时,小J不能完成全部,但某一道题解答有亮点,我也会特别拿出来表扬。事实证明效果不错!看一则小J妈妈发给我的短信,11月29日:
三、 同学互助,感悟“助人为乐”
为帮小J找信心,我为小J换了一个同桌小吴,小吴的成绩比小J还差,但小吴不同于小J的是学习很努力,尤其是很能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双休日听从父母安排到处补课。小吴成了小J的同桌后,我经常在课后当着小J的面与他讨论双休日的安排,问他补了几节课,累吗?恨妈妈还是感激妈妈?善良的小吴总能给我满意的回答。然后我会装作很随意地问小J的情况,问他是否是和小吴一样?小吴学习那么用心,成绩仍提高不了,小J你
四、 家校协作,将教育价值最大化
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学校教育要有最大效果,必须获取家长的支持。这一年中,我常与家长联系,汇报小J的进步,指导家长如何配合,如何正确与孩子交流。像这样的联系,几乎每两周一次。2月6号我发短信给小J妈妈:小J妈妈,元宵节快乐!明天就正式开学了。想了解小J假期是怎样度过的,安排合理吗?有玩过游戏吗?化时间长吗?新学期有老师特别要配合指导的吗?小J妈妈回复我:曹老师,您好!假日里,我让他去交大昂立上了10个半天的课。假期安排比较合理,玩过几次游戏,每次两个小时左右,家里已经把网络断掉了,以杜绝他和同学、朋友联网玩游戏的可能。他这次没有反对。真的希望他能理解父母与老师的良苦用心,尽快成熟懂事。也希望他能经过努力升入理想高中。再次
小J的转变令学生、家长、老师都很高兴,当然我们也做好了他会反复的可能。毕竟一次考试成功不代表次次成功,当学业下滑时,他还会想走进虚拟世界的。我做好了继续努力的准备,但我对这样的案例心存在困惑。
百度新闻显示了以下信息:网络成瘾症不仅仅是让孩子们荒废学业,更重要的是引发一系列深层的社会问题,精神病、退学、自杀、犯罪……
退学:退学大学生8成有网瘾 ,一份针对北京市4所正规高校的调查表明,一所招生规模在5000人左右的大学每年约有50人左右退学,其中80%的退学大学生都和网络成瘾有关,主要表现为长时间沉湎网络导致旷课或者所“挂”科目过多。
精神病:少年迷恋电子游戏患精神病 ,一位13岁少年迷恋电子游戏,整天泡在电子游戏厅里,易怒厌世,甚至整夜不回家,最后被确诊患上精神病,这是发生在陕西省汉中市的一个真实故事。
犯罪:19名青年血洗网吧,只因网络游戏中一把虚拟的武器,双方在网上发生口角,继而冲突升级,19名青年手持各种凶器将对方所在的网吧“血洗”,5名无辜者被砍,3人重伤当场昏倒。
自杀:网络成瘾成大学生自杀诱因 ,网络游戏不仅是“电子海洛因”,是导致一些自制力差的大学生荒废学业的“罪魁祸首”,还是促发有心理危机的大学生自杀的一个诱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