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与“小豹子”意外交锋后有感
陈丽
每次新接班,总会碰到林林总总不一样的学生,总会产生大大小小不同的“磕磕碰碰”,也总能感受到些深深浅浅不一样的收获,这次的收获来源于“小豹子”——L同学。
之所以对他有这样的称呼,还是源于那次的意外——
像往常一样,我在中午走进教室,忽然眼前飞过一样东西直逼垃圾桶,我的直觉告诉我,有学生在教室里玩“空投”垃圾了。眼光马上扫向主人——L同学,按班规,将功补过——当天放学后留下拖地,他没有异议。
放学后,一切正常,意外从L同学拖地开始。他向邀功一样跑来办公室告诉我班级扫地同学没扫地就走了——按班规,扫地同学负责扫干净地面后才可离开,之后由拖地同学接着打扫。我马上表示怀疑,因为放学后,我亲眼看着扫地同学开始打扫,等她们扫到一半时我才离开教室回了办公室,而且经过了大半个学期,注重严抓劳动的我有自信已养成了值日生认真打扫的好习惯。为了证实我的推测是正确的,我马上陪同L同学回到教室一看究竟,进了教室后,发现教室基本打扫的干干净净,有两个座位底下有两三张小纸屑,估计是晚走的学生在值日生打扫完后留下的。我马上反驳了L同学之前的话,没想到L同学一下子激动起来,一遍遍跟我强调扫地同学“就是没扫过!”而我却坚信“她们应该扫过的,否则教室不可能是现在的局面,只是她们扫得不够干净,或许有同学在她们之后离开又留下了纸屑。”L同学马上开始扔下拖把表示不拖地了,因为班规里有“地没扫干净可以拒绝拖地”这一条。而我为了严惩他中午“空投”垃圾的习惯,要求他必须拖完地才能走,就这样,双方僵持不下,L同学的情绪也在那一刻爆发——从故意拉翻椅子到扔掉拖把,从大声咆哮到恶语伤人,完全颠覆了他往常相对理性的表现。
那一刻,我也愣住了。好在有了解他情况的老师及时出现,安抚了他的情绪,又私下告诉我L同学曾经出格的举动,我马上意识到,眼前的他此刻处在了“心理失衡”的状态。
让他冷静是当务之急,我马上跟他解释我之所以不相信他所说的相关原因,也表达了可能误解了他的抱歉,总算他的情绪稳定了下来。可没想到,来校接他的母亲听到了他刚才的行为,数落了他几句后,他竟然再次对着母亲爆发了,甚至冲向了三楼平台,在寒风中死也不肯回家去。母亲同他的争吵声也越来越响,母亲犀利的话语批评着孩子,孩子无礼的言语回敬着母亲,剑拔弩张,眼看着事态越来越糟糕,我赶忙劝着孩子母亲去办公室等我们,我留下同孩子做工作。
我试着帮孩子分析母亲发火的原因,告诉他“妈妈在寒风中等了你半天,本来就有火,可这火气又不
从一番长谈中,我听到了他对老师的误解:1、老师一般都偏爱好学生2、老师只相信自己看到的3、老师有时候很专制。而他之所以这么觉得的原因是:1、今天中午他其实不是扔垃圾,而是在还座位靠近垃圾桶边上同学的笔袋,扔偏了就好像在“空投”垃圾,所以对于被罚拖地感到本就委屈。2、他和他的一个好友常常被我批评,老师似乎有针对他们的嫌疑。我连忙表示误解他的抱歉,但同时也提醒他,他确实没有跟我解释过事情的原委,而且平时也确实经常“空投”所以导致老师的误判,请求他下次及时告知真相,也要改掉不好的习惯,避免类似事件再发生。然后又让他列举某些他所认为的“针对”行为,最后经沟通,发现确实是他和那位同学经常违规在先,才有了相应的“制裁”。之后,我又趁热打铁,和他分析急脾气的他与急脾气的母亲碰僵的原因……最终,他释然了,心平气和地回到了母亲身边,同母亲一起回家了。
经过了这件事,我意识到,学生在校的“心理失衡”其实不是一时造就的,而是日积月累慢慢积累的,可能是误会的积累,可能是偏见的积累,也可能是沉默的积累。可能是学校事件的积累,也可能是家庭因素的积累,就像摇摇欲坠的器皿,不碰则已,一触即爆。
庆幸的事,自己在那一刻没有心理失衡,及时遏制了事态的发展。而能遏制的原因在仔细地梳理后,恐怕是以下这一点:清楚自己的责任。即便自己也是在气头上,即便学生对自己很无礼,但我深知自己作为老师的责任,压住了自己火气,让冷静的自己能冷静地看待并处理事情。而之所以能做到“清楚自己的责任”,恐怕与平日多看书、了解自己的情绪;与平时经常跟同事倾诉释放情绪;与家人聊天排解情绪等分不开。于是我也知道了如何指导学生控制“心理失衡”——建议身为独身子女的他们多与好友交流,也可找老师交流,及时排解误会,了解真相;建议他们不妨有空读些励志、温情的美文,净化自己的情绪;还可适时地在班会课和倾听时间了解班级动向,作出公平、公正的判断。我也请来了家长榜样中的心理辅导专家,为全班做心理的按摩,疏导负面情绪,让心理守衡。
总之,我试着让自己做好自己情绪的主人,学着用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去感染我的学生也做自己情绪的主人,用积极的心态迎接每一天的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