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雷锋精神
半个世纪以来,雷锋的生平事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他出生时正值抗日战争,祖父、父母、兄长的相继去世使他在7岁就成了孤儿。10岁时,雷锋成为儿童团团长;14岁加入少先队;20岁入伍。在短暂的一生中,他乐于助人、恪尽职守、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因而成为了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
在过去的50年中,越来越多的人践行着雷锋精神。荣膺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的朱光亚老先生是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是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两地投掷两枚原子弹,加速了日本侵略者的投降,同时也唤起了中国人制造原子弹的梦想。朱光亚于1946年8月随同华罗庚等人乘船赴美。到达美国后,他们被告知美国有关原子弹的各个科研机构均不准许外国人进入。残酷的现实使朱光亚一行人不得不另谋出路。1946年9月,朱光亚进入密执安大学,从事核物理学的学习和研究。在学习期间,他发表各种论文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当他学成回国后,又传来消息:由于中苏关系的恶化,前苏联拒绝按协定提供中国原子弹样品和技术资料。对此,中共中央任命朱光亚等人独立研制原子弹。当初最大的困难是缺少资料,只有在听取前苏联专家讲授原子弹教学模型课时记下来的一份支离破碎的提纲式记录。朱光亚决定先将这些记录整理成了一份较为完整的参考资料,再以此为线索组织科研人员一边学习、了解基本原理,开展自己的理论研究,一边开展科研实验的准备工作,亲自审定大量的技术任务书。 由于朱光亚精通业务技术又善于组织管理,他不仅能与比自己年长的著名专家、研究室主任和谐合作,取得科技工作上的共识,共同深入一线指导工作,而且能与党政领导干部密切沟通共事,使得整个研究队伍就像一台精密机器一样,各项工作都有效协同地运转了起来。
如今,“雷锋”一词似乎已很少被人提及,但雷锋的精神却仍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就以我们的学校而言,高二青年党校组织同学定期到浩清图书馆担任志愿者,整理图书、为读者引路。同学们用各自休息、学习的时间,为图书馆带来了良好的秩序。学校的霈霖社定期组织同学到地铁1号线站台为乘客指路,并营造良好的乘车环境。大家每次都在事先做足准备,生怕出错耽误了乘客们的时间。学校的党、团组织的老师也用宝贵的时间在宜山路口担任交通协管志愿者,引导过路的行人文明行路,保障了行人们的安全。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如今的雷锋精神已不再仅仅在
假如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大地?假如你是一束光,你是否照亮了黑暗?假如你是一片云,你是否点缀了天空?假如你是一颗钉,你是否永远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