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伟人,学习凡人精神
——记高二青年党校活动
武安琦
近日,西南位育中学高二青年党校的学员们参观了于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之际开馆的钱学森图书馆。参观时间虽短,却让同学们走近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钱学森先生,了解了一位人民科学家的故事。
钱学森博物馆座落于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一侧,闹中取静。才经过上海交大的古朴校门,那一座土红色墙面与玻璃结合的建筑便映入了眼帘。那建筑仿佛一块岩石的迸裂,一枚导弹从“裂开”的玻璃处露出来。外墙上,钱学森微笑的面庞隐约可见。
一入图书馆的大厅,那火红的手稿如同正在升腾的蘑菇云,从地面一直烧到空中,仿佛燃烧的火炬点亮整个苍穹,这极具象征性和震撼力的现代雕塑占据了我们的视野。4015页“模拟手稿”从堆叠至9.8米高处,以红色、放射、裂变、升腾的状态组成“升腾的智慧”大型雕塑,对钱学森精神进行了一次抽象概括。4015页手稿,浓缩了钱学森从1955年回国到1966年“两弹”成功爆破的4015天;9.8米的高度,是钱学森98岁的壮丽人生。
钱学森图书馆内的展览,分为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和“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四个部分。与常规纪念馆编年纪念的方式有所不同,却将钱学森老先生一生涉猎之广,钻研之精,爱国之深,品德之高展现得淋漓尽致。
钱学森图书馆内的展览,分为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和“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四个部分。与常规纪念馆编年纪念的方式有所不同,却将钱学森老先生一生涉猎之广,钻研之精,爱国之深,品德之高展现得淋漓尽致。
展馆内成列的大多是些照片资料,也有书信、日用品类的。每一个小物件的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点点滴滴,汇聚起得便是一个让人不由得生出一股敬仰之情的钱老。
在“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展区,同学们在一张“钱学森涉足的主要学科领域及其时序”表前驻足:1932年铁道机械工程,1934年航空工程……1990年建筑科学,1991年文艺理论、沙草产业……古人志学,大多忌讳广而不精,但钱老关注了那么多的领域,却在每个领域都能有所建树,这确是五百年才出一个的!
这成就和钱老“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是分不开的——他将论文袋上的“final”(意即完结的)划去,用三个惊叹号提醒自己“nothing is final”,永无止境。在三楼,我们看到了高达四米的书墙,大约有三千多册,涵盖了中外科学、历史、天文、哲学等多方面的著作,然而这不过是钱老全部藏书的九牛一毛!听闻钱老共计藏书三万多本,平均下来,钱老从出生起,便是一天一本书!
钱老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是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是人民科学家,是战略科学家。然而,有巨大成就的人,可能青史留名,却未必会让人们铭记一辈子。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人民、国家爱上了他?
钱老的长子钱永刚曾说:“我最佩服父亲的,是他的低调、淡薄、淡然,一种为人处世的涵养。”并直言,钱老给他的最大财富,就是通过言传身教,让他了解一个人该怎样看待名与利,钱与权。一个使用了40年的公文包、几把破旧的竹扇、一套简单至极的房屋,映出的是一位常年身着卡其布蓝上衣、军裤和布鞋的简朴老人。
图书馆中,有不少是钱老挚友写给他的信,主要是恭贺他获奖的。但钱老却在上面写道:“我近30年来一直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总是试着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泉源!而且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决不会不爱人民的,也不会不爱国的!” 无论是当初的执意回国,还是多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并非是经过学习、经过思想斗争所得,完全是发自钱老的内心。这些朴实无华的言语,在今天仍是那样的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起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展览末尾,钱学森的这句话,逐字浮现空中的“信笺”上。那一刻,大家找到了答案:一个人对养育他的人民、国家的爱有多深,那里的人民、国家就会对他的爱有多深。
临出馆,同学们在钱学森图书馆的留言本上写下了自己的肺腑之言,或是向钱老致敬的,或是立志于社会的。无论如何,大家的心里都已树立起一个崇高的背影,但他身上所有的那些品质、精神,确是每一个人都应当具备,值得大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