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得课堂 就赢得了发展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非常荣幸作为评委代表在此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赢得课堂,就赢得了发展”。因为课堂是反映教师教学理念、业务素养、人生态度的窗口,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品位的主阵地。今年的青年教师大奖赛与往年相比有很大的区别。首先是参赛资格的界定,保证了每一位适龄青年教师都有展示的机会,提高了全体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其次是组织方式的改变,由教研组层面进行预赛,并规定参赛教师必须独立完成整堂的设计,使我们看到了原生态的课堂,避免了以往直接走向学校层面时,青年教师拿出来的课已经在备课组和教研组层面进行了无数次修改,真正属于该教师自己的东西已很难看到。第三是关注了此次活动的内涵,把听课与评课相结合。要“听”出门道,更要“评”出味道。突出了教研组工作的核心,刺激了组内老教师的工作热情,听课时更是听得认真仔细。接着就是评委之间的唇枪舌剑。学校的这一招太狠了,把大家一网打尽。第四是这一次的活动有了名头---“晓荷杯”,是不是意味着今后的每一学年它都会如期而至,渐渐地成为西南位育的一个传统,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一个长期的稳定的平台。我们希望它从今以后能伴随和见证每一个西南位育人的成长。下面具体谈谈它对我们外语组工作的触动和激励。
一.唤起了青年教师的高效课堂意识
本次外语组共有21名教师参评。听课20节。(朱嗣豪因获上海市新教材展评一等奖直接进入决赛)其中16位为必须参加之列。符合条件的可自愿参加的14位教师中,除去怀孕、休产假及任教初、高中毕业班教师外,有4位老师加入到了“晓荷杯”的行列中。作为组长,心存感激。这些中坚力量对自身业务的要求、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支持,深深感动了我。20位教师精心挑选并认真解读文本,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尽显风采。他们着装得体、教态亲切自然、语言准确优美、师生互动情感交融。也许是受到平时教研活动的熏陶,教师们都深知高效课堂的密码。那就是如何在课堂活动中无痕渗透新课程目标。如果把新课程目标(即三维目标)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果树,那么知识和技能就是扎入土地深处的根系,过程与方法就是游走各处的经络,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树上开的花、结的果。在这种意识的引领下,参赛教师在课堂引入方面都动足了脑筋,有许多独到的地方。如:guessing,singing, rap,questions and answers, daily talk等形式,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目光,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为整堂课的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在设计课堂活动中,我们看到了众多的形式,单是读课文就有朗读、默读、分角色读、跟读等。生生互动形式有结对活动、小组活动、全班任意采访活动等。所有的活动都能围绕教学的重点,层层铺开、步步递进。值得一提的是,在读后活动中,教师们设计的任务不再是为完成任务而布置任务,在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方面有了较多的思考。设置了生活中的情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和技能知识来完成真实的任务。如:设计一份学校的英文报纸,为装饰一新的校园设计指示牌,讨论并解决师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惑等等。我们利用小荷杯这个平台,推出了或即将推出更多的青年教师走出校园,经受更多的锻炼。我们的两位男同胞:费佳和李奇微在“世外杯”青年教师大奖赛中夺得二等奖和一等奖。
二.激活了教研组工作的新思考
虽然在小荷杯的活动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青年教师的成长,感到了后生可畏的欣慰,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共性和个性的问题。比如:三维目标设计和撰写的科学性、文本处理的合理性、PPT制作的必要性和高效性、板书设计的规范和美感、民主、快乐、健康快乐的课堂氛围的创设和维护、课后作业布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等等。我们的资深老教师,老前辈刘珠霞老师和胡慧英老师自始至终完完整整地听完了20节课,有时候5节课连着听,真的是腰酸背痛,特别感动于她们的敬业精神,也衷心希望她们能一直陪着我们,指出我们的不足,关注我们的成长。“晓荷杯”的活动不仅使我们年轻教师有了展示自己风采的舞台,也给我们这些所谓的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提出了新的课题。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实际上已没有了新老教师的区分。我们都需要经常学习以更新教学理念、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掌握最新的教学辅助手段,更要学习如何辅佐我们的年轻教师成长成才的本领。希望西南位育的教育能因我们大家的努力他们而有更大的提升。
当然,做一个称职、优秀的教师,仅仅上好课是远远不够的。但只有在上好课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其他能力的提高和完善。最后,祝愿本届“晓荷杯”圆满成功,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