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示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园地

源于“晓荷”的再认识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11-05-23

源于“晓荷”的再认识

 

年初,获悉要参加“晓荷杯”的教学比赛。听闻“比赛”二字,压力随之而来,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次展示课,秀一秀个人的风采。在教学生涯的第六个年头,“上课”对已是驾轻就熟的事,但“上出一堂好课”依然是我不断追求的目标,我应该拿出什么样的课呢?

首先,这是一堂参赛课,为了要使课堂出彩,一定要有独具匠心的课堂活动;其次,阅读文本要着重于对文本信息本身的“解读”,我希望能给学生们细细品读、安静思考的机会,但与此同时,教学也要符合初中低年级学生理解力的特点,半控制性的“反复操练”更符合他们的学习习性,两者需很好得结合;此外,40分钟的课堂教学进行要自然、流畅,三维目标的达成要如春雨润物细无声般沁入学生的心。

我的这堂课是英语组内的最后一堂参赛课,本以为“晓荷”在我这里划上句号,只可惜不是一个完美的句号,留有些许遗憾。事后我还跟自己阿Q道:下次再接再厉。令人欣慰的是,几天之后,我们英语组全组成员齐聚一堂,进行了一次学术研讨,即“晓荷杯”的点评活动。三位评委,刘珠霞老师,胡慧英老师和黄徐娟老师,从不同角度,对本次比赛进行反馈和点评。与其说是点评,还不如说是一次学术上的指导。老师就“课堂活动”的种类、形式、 手段等方面,分析参赛教师的具体表现,强调活动设置的目的性、可行性、有效性、创造性,科学严谨。老师就“如何做好文本解读,如何上好不同类型的课,教师个人基本素养等”娓娓道来,亲切诚恳;老师着重谈论三维目标,涉及三维目标的设置,撰写的角度,表述的形式和表述的准确性等,精准到位。很有幸的是,我之前在备课环节中遇到的几个问题,三位评委在指导中有相关解释,问题迎刃而解,获益匪浅。更令大家意外的是,评委们将所有参赛课的目标设定、课堂活动设计和安排、活动有效性、教师授课风格和特点、学生课堂表现等,都进行了分门别类,点评和指导中,每一个理论阐述的同时,以相关的实例进行配套点评和说明,让我们感同身受,正所谓“采众家之长,成一己之见”, 大家都受到了很大启发;当然,我们中也有被作为“反面教材”的,但很有默契的,每个人心中都荡漾着对“牺牲”的感谢。评委们的大量付出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她们精彩的点评和指导令人心悦诚服,为每个青年教师的茁壮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我个人而言,“晓荷”意味着很多个新认识。

一.教师个人素质的新认识: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对具体教学情景与问题所采取的教学操作方式,它包括显性行为(如教学语言、教学组织、表情姿势等)和相对隐形的行为(如教师个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有效的教学行为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提升课堂教学成果,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学习再学习、提高再提高、思考再思考,除了个人专业技能外,还应与社会同进步,甚至做到超前;只有我们不断强大了,教出来的学生才会更加强大。

二.对课堂三维目标的新认识:

教学三维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预期的教学结果。教学目标的设置要科学,把学生的“真实需求”作为确立教学目标的第一要素,如在英语学习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起到很大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是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第一步。目标的制定要合理,要充分考虑目标的达成度。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应设置过多,要具体、明了,是可以描述的“使能目标”。如我的那堂参赛课要达成两个目标:1. 通过阅读一则寓言故事,能学生得出“要靠自身努力创造美好生活”的结论。2. 使学生学会使用动词的过去式形式来叙述过去发生的事件。所以整堂课所有的活动都应为此两个目标服务,层层递进,步步为营,直至最后的目标达成,并且活动之间要做到“无痕渗透”,自然有效。

课堂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为了学生的终身幸福发展,我们愿意为心中“完美的艺术”全心付出。感谢小荷杯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宝贵的学习和提升机会,“晓荷”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也期待我们的早日“露角”。


学校简介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 上海西南位育中学 电邮:xnwy_xiaoban@163.com 
您今天是第位登录本站用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