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时,当身边的同学四处投递简历时,我直接选择了西南位育——当时我见习所在的学校,因为我真切感受到这所学校特殊的教学氛围——亲切、勤勉、大度、和谐。几乎所有的课堂是对年轻教师开放的;备课本上的集体备课时间写的是一次,可几乎每天都有大家坐下来讨论的时候;一个老师开课就是一个备课组甚至教研组开课,大家聚坐一起听课、评课、出谋划策,坦诚布公,毫无保留……这样的环境无形中给“小荷们”的生长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养料。
职初期的我曾经妄图贪婪地吮吸尽所有能够得到的养分,在“大师们”身上探寻到快速成长的途径,有意无意地模仿起他们的教学语言,模拟他们的教学流程,移用他们的教学手段等等。我的第一个模拟对象是
于是,我养成了找寻教学突破口习惯,梳理每篇课文所有的教学点,根据学段要求进行筛选,再从中找寻到可以勾连和推动起整个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的切入口。在坚持独立备课的前提下,学会掌握备课与听课之间的平衡,不再随意地根据听课内容更改自己的教案,而是懂得了有所取舍的借鉴。培养自己不拿教材与教案进教室的习惯,课前在教案上用红笔标注课堂各个主问题,用蓝笔标注板书内容及序号形成图式,迫使自己在课前将主要教学内容烂熟于心,从容进课堂。教案也由电子版改为了手写版,便于随时增删,及时做教学反思。记录下听课老师向我指出的问题,反复提醒自己注意。如,中学生一分钟的阅读量是多少字?本节课你问了多少问题?同一问题变换了几种问法?指向是否一样?有多少是无效问题?……而学校每学期的青年教师大奖赛都是最好的检验方法。七年前,我记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