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于
大会的主要议程是:审查和批准徐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听取和审议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审查和批准区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预算(草案)报告;听取和审议区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区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区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补选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委员;通过大会各项决议。
大会经过认真审议,一致通过了区“十二五”规划纲要、区政府工作报告、区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预算报告、区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区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区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等决议。大会选举许建华为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金伟红为区人大常委会委员。
截至
大会主要精神
一、《徐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主要精神
㈠“十二五”时期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功能布局
1、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围绕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和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充分利用后世博效应,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突出科技创新优势,提升城区综合功能,优化城区形态,加强社会管理,着力保障和改善社会民生,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区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提升城区发展软实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总体目标:要把徐汇建设成为服务经济主导、科技创新引领、教育文化繁荣、公共服务优质、低碳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到2020年建成体现上海“四个中心”基本功能,具有突出综合经济优势与科技创新优势、具备独特文化影响力、生态环境优美、公共服务居民普遍满意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为上海的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3、经济发展速度:在经济发展方面,提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9%左右。“十二五”期间现代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4%,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总产出年均增长14%。
4、功能布局:《纲要》提出了“南北均衡、东西联动”的发展格局,在内环线以内突出城市副中心功能的优化升级,发展高端商务与商业;在内环线到外环线之间提升产业综合实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在外环线以外的华泾地区,推进生态都市产业园建设和升级,引导和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同时,按照人口分布,加快形成以徐家汇为核心的“一核多中心”公共活动中心布局,重点推进内外环线之间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形成若干区域性公共活动中心。
㈡“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1、在经济建设方面,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现代服务业从先导向主导转变,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创新型城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强调着力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格局,聚焦信息、金融、专业、科技研发及文化创意和旅游会展服务业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融合发展和创新发展。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三二产融合发展。坚持商旅文结合、商务商贸联动,推进徐家汇商圈升级改造,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完善社区商业布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年均10%的增长。加大“新双百”工程实施力度。健全多元化的创新投入机制。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园区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科技创新重大项目落户徐汇。
《纲要》确定了优化提升、转型升级、重点建设与协调发展等四类重点发展区域。在“十一五”六大功能区的基础上,增加了华泾地区,确定了7个重点区域。其中,对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进行了聚焦,重点明确建设淮海路-衡山路高端商务区。枫林生命科学园区重点建设中山南二路以北区域,将中山南二路以南区域纳入滨江一体化开发范围。漕河泾开发区突出功能转型升级,重点推进开发区东区规划建设。南站地区突出交通枢纽集散功能,着力形成辐射长三角的总部经济集聚区。
2、在社会建设方面,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推进各项社会保障和社会事业发展,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确保城区和谐稳定。全面落实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先行先试项目,实现教育现代化。健全医疗保障体系,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保持全市先进水平。优化全民健身工作机制,夯实竞技体育发展基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增公共文化设施10万平方米。坚持稳定就业与扩大就业并举,积极拓宽就业渠道,缓解就业矛盾。探索建立多层次、多样化养老助老服务模式,全面提升为老服务水平,新增养老床位2500张。新增保障性住房100万平方米。健全社会救助“一口上下”运作机制,基本形成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救助体系。要围绕建设上海最安全城区之一的目标,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提升基层管理和服务能力。积极推进社会组织发展。要大力推进平安城区建设,市级平安社区覆盖率达到90%以上。加强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监管。健全安全隐患的及时发现、快速处置和部门联动执法机制,提高公共安全监管能力。
3、在城区管理和生态建设方面,要增强城区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城区管理水平,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区建设。注重加强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城区运行、维护和管理水平。加强路网薄弱地区道路建设,完善区域公共交通网络。大力推进变电站、消防站与排水系统等建设。加大旧区改造力度,完成二级以下旧里改造40万平方米。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率先基本实现百兆家庭宽带接入能力、无线宽带和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服务的全覆盖。要把低碳、生态、可持续等理念融入城区发展,探索建立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开展低碳商务区试点,建成一批低碳示范社区、低碳示范小区。深入推进节能降耗,确保完成市下达的节能指标和污染物减排指标。“十二五”期末,绿化覆盖率达到2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4、在政府自身建设和规划实施保障方面,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改革创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规划实施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撑。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重点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领军人才和各类紧缺人才,加快构建徐汇人才高地。深入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和职能转变,完善条块协同、条条协作、形成合力的工作机制,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加大财税体制、国资国企以及科教文卫体、社会保障等领域改革创新,激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切实加强规划管理,抓好规划实施的组织、引导、督查和保障工作。发挥政策体系对规划的支撑作用,集中人财物推动规划的有效实施。建立科学评估体系,加强规划实施的责任考核。依法接受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定期向社会公开规划执行情况。
二、《区政府工作报告》的主要精神
㈠2010年工作回顾
1、世博服务保障工作胜利完成。认真落实27类133项社会面防控任务,确保世博期间没有发生影响重大的案件和安全事故。全面完成以“七路二隧”、滨江公共开放空间一期等工程为重点的迎世博600天行动各项任务。组织1650名各界代表参加11个国家馆日(国际组织荣誉日)活动,完成54项外事和93项内宾接待服务。
2、区域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年生产总值增长8%。完成区级财政收入90.4亿元,增长15.11%。现代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900.8亿元,增长14%。工业总产值达622亿元,增长28.1%。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总产出54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2亿元,增长10.9%。扎实推进节能减排,总节能量1.4万吨标准煤。
3、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扎实推进。9方面32项民生项目和区政府实事项目基本完成。全年新增就业岗位5.15万个。新增养老床位500张。新开工保障性住房98万平方米。完成旧改面积25万平方米、平改坡综合改造85万平方米、家庭卫生设施改造1500户。区公共卫生中心、市八医院门急诊大楼建成投入使用。文教体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推进。
4、公共安全和社会管理基础进一步夯实。“
5、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新进展。依法行政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深入推进,主动向区人大常委会及主任会议专题报告工作、向区政协通报工作,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337条。严格控制因公出国(境)、公务用车、公务接待等支出。以“制度+科技”为手段,深入推进电子监察系统建设。
《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了徐汇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二是城区运行从“建管并举”向“管建并举、管理为重”的转型亟需新的思路、举措。三是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四是政府职能转变仍需进一步加快。
㈡2011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2011年区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九届十三、十四次全会、区委八届十三、十四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坚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贯穿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各环节,着力推进改革创新,着力加快结构调整,着力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着力加强和改进城区管理,着力强化城区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保障,着力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努力为“十二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2011年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生产总值增长8%;区级财政收入98.6亿元,增长9%;现代服务业营业收入1027亿元,增长14%;工业总产值600亿元,其中高技术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7亿元,增长10%。
2011年民生和环境主要预期目标:新增就业岗位3.15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为2.14万名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新增养老床位500张;新开工保障性住房40万平方米以上;单位增加值能耗达到市政府下达的节能控制目标;环境空气质量指数达到或优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天数大于90%;新辟公共绿地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着重做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转型发展,着力打造徐汇科技金融、产业金融服务集聚的特色,推动信息、专业、科技研发、文化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切实加强招商引资和企业服务工作,加快徐家汇中心、漕河泾国际商务中心等重点商务楼宇建设。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创新创业型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理念,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2、大力优化创新环境,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坚持创新驱动,聚焦重点产业领域,细化落实高新技术产业化各项扶持政策,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继续实施“新双百”工程。鼓励企业主动承接世博科技示范应用和产业化重大项目。以项目为纽带,全面落实部市合作和市区联动战略。积极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社会发展领域急需人才,着力构筑徐汇人才高地。
3、有效提高“管建并举、管理为重”工作水平,把世博经验转化为城区管理常态长效机制。提升市容环境管理精细化、长效化水平,巩固“定人、定路、定责”管理制度。全面完成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推进重大市政工程建设,全面完成轨道交通11、12号线动迁腾地工作,加快徐家汇综合交通优化方案设计并试点实施,继续推进龙华地区综合改造,启动滨江公共开放空间二期工程。加快城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4、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高度重视民生保障工作,扎实推进7方面22项民生项目。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持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千方百计促进就业,确保完成年度新增就业岗位和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指标。不断健全社会保障运行机制,加快推进区社会救助事务管理中心建设。加快推动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化、标准化、产业化,鼓励社会组织参与为老服务,进一步探索异地养老。全年新开工保障性住房40万平米以上,完成平改坡85万平米。
5、持续推动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水平。实施《徐汇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推进龙华、凌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推动文体事业发展,居(村)委会综合文化活动室力争100%达标。进一步做好对口支援、科普等其他工作。继续推进民防、人口计生、妇女儿童、残疾人、档案、民族、宗教、侨务、对台、红十字会、外事等各项工作。
6、坚持把确保公共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工作。以建设上海最安全城区之一为目标,提高突发事件的预警、发现和处置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隐患排查和联动执法机制。启动实施新一轮平安实事项目。完善综治工作中心平台和功能,继续推进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分析评估工作。不断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切实做好人口综合服务和管理工作。
7、积极推进政府行政效能建设,增强政府履职能力。自觉接受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切实增强学习意识、服务意识、协作意识、廉政意识,不断提升政府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促进审批流程再造和标准化建设。完善公共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将财政资金进一步向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领域倾斜。继续推进电子政务及网上监察系统建设。深化对公共财政重点领域、部门、资金的审计监督。
三、《区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的主要精神
2010年,区人大常委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市人大工作会议的要求和区十四届人大六次会议的决议,紧紧围绕全区工作大局,依法行使职权,为推动实现“五个确保”,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一年来,常委会召开了11次全体会议,对46项议题开展讨论审议,听取“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21项。召开31次主任会议,听取讨论105项议题。召开区十四届人大第七次会议,补选区长、人大常委会委员。任免区政府组成人员10人(次);任免区法院和区检察院国家机关工作人员102人(次)。
2011年,区人大常委会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严格依法办事有机统一起来,围绕全区工作大局依法行使职权,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切实增强监督实效;充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做好代表换届选举工作;加强常委会自身建设,努力开创人大工作的新局面。
四、《区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主要精神
2010年,区法院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三个至上”思想,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努力践行司法为民,扎实推进人民法院队伍建设,全年共受理各类案件20662件,同比上升16.86%;连同上年存案共审(执)结20827件,同比上升14.93%;存案2144件,同比下降7.15%,为服务保障世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
2011年,区法院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三个至上”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在保障和改善经济社会民生上有新作为;坚持司法公开和司法为民,在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上有新成效;形成科学系统化的管理格局,在提升审判水平上有新举措;扎实推进队伍建设,在建设法院文化上有新发展,为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和优质司法服务。
五、《区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主要精神
2010年区检察院在区委和市检察院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检察工作全局,以服务保障平安世博为首要任务,以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为主线,以检察改革为动力,不断强化法律监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全年共批准逮捕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898人,提起公诉868件1235人;共受理来信223件,接待群众来访386人次,同比分别下降38.9%和27.2%,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2011年,区检察院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全国政法、检察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加注重服务大局保障民生,提高检察工作科学发展水平;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立足检察职能,深化三项重点工作;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强诉讼监督;更加注重提高检察公信力,加强“三基三抓”工作;更加注重打造高素质检察队伍,全面加强思想能力作风建设,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