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初中招生简章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明在线 > 2015-2016文明在线 > 思想教育深入 师生素质提升 > 学生德育

数学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作者/来源:校办    发布时间:2016-01-04

数学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联合国在中国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会议中曾经提出这样的观点:世界第一位的挑战不是新技术革命,而是道德问题。足以可见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而数学——作为中小学教学的一门重要课程,必须承担起德育渗透的任务。

提到在数学课上进行德育渗透,很多学生甚至部分老师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理科教学如何渗透德育工作?也许充其量不过是教学公开课上做的一些展示罢了。其实,数学课中的德育教育不止包括介绍我国古代科学家的数学成就,也不止包括利用应用题传递国家建设的一些信息,我们对德育的理解应该更加宽泛一些,否则数学课堂上的德育渗透会显得过于单一和陈旧,很难操作。

那么,一节普通的数学课上可以进行渗透哪些品德教育呢?教师能通过怎样的途径来达到德育的目的呢?我的观点如下:

首先,数学可以培养学生理性的思维方式。数学本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数学语言的精确性和过程推导的严密性。数学中没有模棱两可,容不得浑水摸鱼,每一个过程都需要做到有理有据。正是这样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磨去身上的浮躁,逐渐形成一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理性方法。

以上这点看似显然,但要真正落实却绝非易事。要帮助学生形成一种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我认为教师的讲授方式非常重要。不仅讲解时要注意思路的条理性,语言的准确性和精炼程度,更要注意板书的重要性。因为板书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教师的思考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不论是消化新知还是复习迎考,学生反复咀嚼的一定是上课笔记。所以我觉得,板书是否到位很大程度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第二,数学学科对于学生意志的磨炼有着一定的影响力。现在的孩子们大多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生活的重心就是学习。他们几乎没有碰到过真正的挫折磨难,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所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对于学生意志力的锻炼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数学对于人的思维要求也越来越高。高年级学生要解决比较综合的数学问题往往需要费一番“周折”,大部分学生在面对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时都会产生的烦躁畏惧情绪。而教师可以做的就是通过逐步的引导,让学生经历正视问题,分析问题、猜测结论、建立数学模型、联系已有知识、进行运算、判断结论的合理性及概括总结等等一系列环节。当学生解出一道难题时产生的成就感可以帮助他树立一定的信心面对后续的学习。

所以就这点而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肯定是不可取的。它剥夺了学生自主面对问题思考问题的过程;剥夺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后的快乐和自信;而当学生解决不了问题时,它甚至还剥夺了反思和自我调整的环节。

当然,要有一颗“勇敢的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书读得好也不能代表一个人的意志一定坚强。但我想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在遇到困难时(哪怕只是学习上的困难),若能经常听到鼓励之声,一定是大有好处的。所以在数学课上,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面对数学问题的心态,时常给与一些鼓励,还可以潜移默化的转化到对于学生品质的肯定和表扬。比如在“这么麻烦的题目都做出来了,你学的不错!”这句表扬后面加一句“你很有毅力!”

第三,数学与实际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在课上可以逐步建立学生的数学意识。目前在教材和教辅书中,“生活中的数学”已经成为不可小觑的一部分。收费问题(分段函数)、船只救援问题(正、余弦定理)、长期服药的安全性问题(数列极限)、人口增长问题和环境建设问题……通过这些,教师能够着重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和优化选择能力,特别是能给学生这样一种讯息:运用自己的知识可以面对、处理生活中的问题。

我认为在教材改革过程中就特别注意了结合当下时事,如嫦娥探月卫星的椭圆形轨道,利用双曲线进行导航,磁悬浮列车车头外形的设计需要运用复数知识等。所以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注意对于应用题的收集筛选,应用题的实际背景能够把抽象的知识放入生活,增强数学知识的实用性。还有一点建议是,应用题的数据计算不宜太繁琐,否则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第四,在数学的教授过程中注意展示学科的美感。数学中的美感无处不在,如图形的对称美、数学概念的概括性统一性、数学模型的典型性普遍性等等。黄金分割就是数学美的一个典型代表——一些名画的主题大都在画面的0.618处,很多闻名的建筑都采用了0.618的比例……甚至有人认为:黄金分割是解开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奥秘的关键。但是多数学生眼中的数学的美可能仅仅指个别漂亮图形或是极少数看似非常奥妙的数据结论等(如黄金分割、自然对数、杨辉三角形……),这样的认识根本无法揭示数学美的本质,也就更谈不上借此提升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兴趣了。那么如何让学生发现看似枯燥的学科中蕴藏的美呢?

在备课过程中,我觉得教师应该关注、挖掘教材本身,寻找数学知识中的抽象美——

讲授定理时可以做一做“咬文嚼字”的工作,体验一下缺一个字不可换一个字意思大变样的状态。在帮助学生记忆的同时更能体会到数学定理准确、精炼、普遍的特点,感受数学语言的别样美;

讲授函数图形时可以用一用几何画板或者TI计算机,再对照函数的性质,让学生看到“形”与“数”的完美统一。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自主动手用多媒体技术绘制一些美妙的数学图形。我曾经就看到有学生用三角函数的图像配以直线射线描了一副山水画,我猜在他心里,数学是多么优雅啊!

另外,我还注意到现在的数学教材中经常出现对于著名数学家生平及贡献的简介,每章结束后必有一份阅读材料,介绍某个定理的产生或是新知识在科技领域中的重要用途,甚至有全英文的教材阅读。所有这些让我觉得数学不再是一群毫无生气的数字组成,而是一面折射着五彩光芒的多棱镜。

多数学生眼中的数学是冷冰冰的,为了给“数学”注入活力,我们教师可以尝试给这门纯理科的学科加入一些人文气息。如果有时间,教师不妨浏览一下数学史。这其中包含了多少天才把毕生都奉献给数学的或有趣或感人的故事——说一说搞“恶作剧”的费马先生,到死还在做数学题的阿基米德,苏步青先生的治学、为人态度,再仔细些的话也许还能发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互相渗透(比如天体力学方面)。这样做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丰富数学老师自身的内涵,凸显特有的魅力。

总之,我认为教学和德育本就是一个整体——做好清晰的讲授工作、写好漂亮的板书、给出适时适当的鼓励,认真完成家常数学课的每一个环节,其实德育渗透的工作已经完成了大半。若教师再能让学生琢磨准确精炼的数学语言,观察数学特有的美,感受数学中的人文气息,那么德育渗透工作的开展可能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学校简介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 上海西南位育中学 电邮:xnwy_xiaoban@163.com 
您今天是第位登录本站用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014号